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方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张掖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之处.张掖自古有“金张掖”之美誉,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2009年1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局批复成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全国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 1 以保护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1条件分析 (1)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黑河中游祁连山洪积扇前缘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滥平原的潜水溢出地带,是由河流、草本沼泽、湿草甸等天然湿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原生态特征突出.根据保护生态优先、社区参与、科学维护的原则,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需要设立管理服务区、科普宣教区、农耕文化区、湿地恢复区、湿地保护区、休闲娱乐区等6个功能区[3].管理服务区是整个景区的入口处,设置在毗邻滨河新区的312国道、新河桥边为宜,规划面积6hm2.区域内现有农田、水域、草甸地等,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连接生态展示区.科普宣教区是湿地生态功能最完善、景观最丰富的部分,南北范围大致为管理服务区至张靖公路,东西为河西学院农学区、二中农场至乌江镇元丰村新河沿岸,区域内主要是湿地,也有部分农田,面积约1 333hm2.农耕文化区位于乌江元丰村和三闸村,面积约1 000hm2.主要以湿地和农田交错的景观为主,开发本区可使生态建设与资源经营融为一体,逐步构筑起湿地保护与农业种植相融合的格局,恢复湿地景观.湿地恢复区区划以东至昆仑大道两侧、西至张靖公路、北至兰新铁路、南至流泉村,面积约1 200hm2;以保护典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禁止游客进入,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开展科研监测和巡护管理等活动.湿地保护区处于滨河新区外围黑河东岸至乌江元丰村黑河岸,面积约567hm2.休闲娱乐区以建成的城市湿地公园为主体,侧重于休闲娱乐为主题,设计可供游客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动物珍稀度很高,典型的湿地动物的常见种类经调查有11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陆栖部分)335种的7.16%,占全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陆栖部分)106种的22.64%,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为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2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7种,国家和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别为69种和2种.植物珍稀度较高,湿地分布植物主要有水生和湿生2大类,但以湿生和挺水植物为主,按科、属、种统计,分布的植物主要以木贼科、蓼科、藜科、毛茛科、豆科等45科124属195种植物为主要种类.目前公园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生态安全度一般,监控措施一般.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甘州以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重镇,这片沃土上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皇家寺院大佛寺、千古城池黑水国、隋代木塔、唐代钟楼、明代粮仓、清代总兵府等名胜古迹遍布城区,保存完好,为今日甘州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热情好客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裕固人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别具一格的服饰,独特的饮食、优美的民族歌舞,吸引八方来客,四海宾朋. (3)市场竞争力.周围客源市场出游率不高.张掖距离我国出游率较高的主要客源市场较远,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一般,目前张掖湿地公园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设施配备不够完善,这些都给游客的游览过程也带来了不便.湿地公园周围也没有什么提供住宿设施的酒店,因为目前绝大部分游客不在这里过夜.公园内有科普宣教区和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主要以图片形式向公众展示湿地的生态功能、宣教功能、湿地文化功能和休闲游憩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参与体验和实地感受,以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保护区有讲解员3名,均为普通话讲解,解说形式单一,效果不佳,不能把湿地最美的方面完全展示给游客.游客满意度较高.张掖是一个座落在湿地之上的城市,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却有着天然禀赋的数万亩湿地作为生态屏障,保障着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安全.笔者2011年9月在湿地公园内所做的189份有效的游客抽样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有2.5%的人表示很满意,68.3%的人对景区表示满意,22.4%的人认为一般,6%的人认为不满意,0.8%的人认为非常不满意.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游客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周边市场有一定吸引力.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原生态特征突出;更是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的典型代表,以其多样的生物、原生态的环境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着附近县市甚至外省游客前来观光.(4)区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张掖市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92.0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 400元[4].由于缺乏大型工矿企业,张掖属于典型的农业和第3产业支撑的城市,因此,张掖市的经济发展相对于省内其他工业城市,仍居于后列.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欧亚大路桥的战略要地,陇海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穿越东西全境,312国道、227国道在张掖交会,兰新铁路第二复线、张掖民用机场、兰西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贯穿张掖境内的铁路将达到六条.金张掖东出西进、南来北往,沟通青海、内蒙古等省际交通的地理优势将更加凸显.湿地公园的建立使得周边居民因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但是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居民们还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解决就业等相关问题,因而对旅游开发比较支持.不同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受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区域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见表1).以徐菲菲等[5]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思维分析探讨适合张掖国家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结果如表1所示.#p#分页标题#e# 1.2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局部开发模式 将以上指标评价结果纳入图1.综合前述对于各个要素的评价,根据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态势状况位于4象限,如图1所示.较低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差的区域经济及社会条件决定了这一区域目前还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要以局部开发为主,由于张掖湿地公园目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重心应放在生态系统的修复上,旅游开发要循序渐进,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同时,利用湿地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带动区域经济.加强旅游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的宣传教育,鼓励周边居民参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使周边居民在保护与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受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张掖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1.1旅游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 (1)旅游交通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这里所说的旅游交通主要是指公园的内部交通,游客来到湿地公园能不能够散得开是至关重要的,必要的交通建设带来了不同的土壤基质材料,切断了地表原生界面,改变了水分运输方向[6],原生植被被毁坏,生态环境也就被破坏.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景区道路,任由游客行走,植被遭到的破坏可能更多,造成的生态破坏就会更大. (2)公园内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观景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售票亭、垃圾箱、水上栈道和水、电、通讯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建立由于带来大量的建筑材料占用地表,造成对原生地表环境的破坏.此外管理不当也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旅游装备落后、急功近利的经济性行为、游客量超载、监管不力等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监管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购进节能环保型装备、景区专用的无污染运载工具,提高经营管理者关于环境承载力的认识,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1.2生态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游客及管理服务人员带来的生活污染.通常认为,旅游业不会向工业那样产生“废水、废气、废渣”,故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但这种无污染是相对的.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带来公园内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数量的急剧增加.因此在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必须有专人负责生活垃圾的处理,保证人们的活动对公园的环境产生最小的破坏. (2)游客不当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最大破坏就是游客不当的个人行为,如游客乱扔废物造成水源、景观等的污染,随意踩踏、攀折花木造成植被退化,这些行为直接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土壤中的物质循环,间接影响了生物的生存发展,使得园区内物种减少,种群逐渐退化. 2.2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 (1)从张掖市地域特点的角度.受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张掖市经济比较落后,发展才是硬道理,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产业要小很多.张掖拥有西北地区难得一见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情况下,以生态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替代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是对张掖环境最好的保护策略 .(2)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生态旅游可以积累资金,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有更好的条件投资生态保护领域,使得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从当地居民的角度.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由于生态景区的建设便利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助于转变周边居民的思想,在环境承载能力内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从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角度.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处于良性循环的自然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旅游意愿,刺激旅游需求.生态旅游的开展可以进一步促进环境的改善.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在欣赏秀美湿地的同时,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3 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管理措施 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目前尚处于开发初期,由于游客数量较少还没有对景区造成较大的生态影响,但戈壁绿洲的特征决定了张掖湿地生态敏感、脆弱,如果管理、开发不当很容易使得湿地环境退化,影响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开展.因此在张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伊始,就要合理评估张掖市的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旅游对张掖湿地的影响,尽力保护现有湿地资源,使经济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为保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张掖湿地生态旅游近期主要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3.1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整个公园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基础上应对湿地各功能区实施分区管理,如对湿地恢复区严禁任何旅游活动,实行绝对保护,对湿地保护区的游客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对旅游者也要实行分区管理,园区所产生的垃圾要及时送到区外处理. 3.2完善湿地生态旅游立法制度 我国湿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建立在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现阶段关于湿地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湿地旅游的快速发展与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呈现出鲜明对比,需要迫切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公园各项建设的审批制度、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制度等.对游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管理部门监管不力的行为要及时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处罚甚至是法律的制裁.#p#分页标题#e# 3.3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曾经是古甘州城的真实写照,如今“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的生态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张掖湿地作为甘肃重要的湿地,对维持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积极活动加剧、盲目改造自然,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天然湿地不断退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社会发展与生态恶化的矛盾不断加剧.黑河是流经张掖的主要河流,据统计,近十年来,境内黑河边有1 300hm2湿地被开发,城郊1 333hm2湿地被分割成块状的污水池或垃圾排放地[7];由于工业和生活废水随意排放,湿地生态水体严重污染,形成一条条臭水沟和垃圾池.近年来人们的活动破坏了张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制约了城市形象的提升,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湿地区移民、限制和规范游客行为等方式克服和消除人为或自然因素对于湿地生态的干扰,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演替,最终目标就是要再现或重建一个自然的、自我维持的湿地生态系统. 3.4建立监测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在景区内发展旅游业会给湿地生态系统或多或少的造成不利影响,对张掖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不断监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生态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营销市场化、网络化,使管理更加趋向自动化和高效化,提升旅游形象. 3.5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 经营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对生态旅游能否朝着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西北地区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引进大量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困难,本地生态旅游经营人员素质不高,对现有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则是一种更切合实际的做法.通过培训不仅可以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知识,还能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管理技能,规范从业行为,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意识,使导游人员在生态旅游中起到示范作用. 3.6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驱赶动物、踩踏花草等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因此,在处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游客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环境教育,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与价值,培养生态旅游者.对旅游者的教育,要以尊重旅游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前提,以教育诱导方式为主,通过导游解说、公益宣传、从业人员示范等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引导旅游者意识、行为的更新. 3.7鼓励周边居民积极参与 周边居民是旅游最重要的相关利益者之一[8],也是张掖湿地生态旅游能否成功开发的重要环节.强化地区参与,一方面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经常介绍湿地公园相关情况、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前景以及有关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本地居民处于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则是重视周边居民的利益,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张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中来,从而积极支持并自觉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加强保护力度,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才能够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