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旅游规划,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1]。生态文明从广义上理解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共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政治文精神3大文明相并列第四大文明,其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其本质[2]。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体系,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3]。旅游业是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度高、带动效应大等诸多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4]。而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5],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资源型产业,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历来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生态环境更是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6];同时,旅游业并非单纯的经济业态,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是旅游业的终极建设目标,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旅游区规划阶段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具体规划实践,是确保旅游区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继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义乌市城西街道旅游开发为例,探讨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特色主题旅游区规划的实践操作,以期对旅游规划行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作出有益探索和现实指导。 1规划区概况 义乌市城西街道位于义乌市域中部、义乌市区以西,东北临北苑街道,南接稠江街道,西邻上溪镇,北面与浦江县接壤,总面积60.2km2,下辖1个社区,47个行政村,总人口12.5万,其中外来人口8.5万。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9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0元,经济基础雄厚。规划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复杂多样,森林生态条件优越;南部平原区是规划中义乌西城的中心地块,规划中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和国内物流中心均在该范围内。浙赣铁路、G60高速公路、03省道等交通主干道贯穿全境,规划区中心距义乌民航机场和铁路西站均不足3km,规划中的G60城西出口即在规划区中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详见图1)。规划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两方面,其中规划区北部的望道省级森林公园是义乌市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块之一;而位于浦江县交界处的分水塘村则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望道故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宣言》首译者、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出生地和《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诞生地;除此之外,规划区内还拥有保留完好的精美古民居、水质清纯的长堰水库、历史久远的圣寿禅寺和香积寺等旅游单体。 2规划区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分析 2.1.1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规划区北部丘陵低山区是义乌市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块之一。据调查测定,北部区块森林覆盖率达84.1%;在随机选择的20个测点中,12个测点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3000个/cm3以上,低于500个/cm3的测点仅4个;溪流和水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一级标准。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咫尺之外的现代商贸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旅游开发的坚实资源基础。 2.1.2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据调查,规划区旅游资源涵盖8大主类的全部,涉及到80余个基本类型,资源丰度属于较好水平。 2.1.3人文景观特色突出 规划区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且不乏高品质的单体,如陈望道故居、义乌商贸文化等均属于顶级旅游资源。 2.1.4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规划区内有一望无际的平原,也有延绵起伏的丘陵,还有纵横交错的沟壑。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为多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场地优势,为各类旅游项目的展开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2.1.5区域经济实力强劲 义乌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财政总收入77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35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5元。坚实的地方经济不仅为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充足资金,同时也为项目运行提供了稳定的潜在消费群体。 2.1.6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 如前所述,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是项目顺利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 2.1.7旅游开发面临重大机遇 当前,规划区开发旅游面临重大机遇。宏观层面上,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海西区战略布署、强县扩权政策等均为规划区旅游建设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从规划区所处的义乌层面看,城西街道南部平原区已经纳入义乌市城市建设规划,区位优势在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优化;同时,当前国际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楼市紧缩、股市持续低迷等因素促使义乌雄厚的民间资本积极寻求转移投资,而投资旅游业正可以满足当前各类民间投资主体的迫切需求,雄厚的民间资本的注入,必将为城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无穷活力。 2.2劣势条件分析 2.2.1旅游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义乌市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但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各级部门和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各级政府和居民虽然对旅游建设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平时对旅游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现代旅游业的理解相对滞后,多数还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层面,对于当前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准备不足。如何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升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旅游发展理念成为规划区旅游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p#分页标题#e# 2.2.2缺少高品质自然观光单体 规划区内自然景观资源虽然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但高品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单体基本没有。这决定了城西街道旅游开发不能走传统的观光旅游线路。 2.2.3环境资源保护压力大 长偃水库是下游十余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却处于项目主体建设区块的下游,在其上游建设大规模休闲度假等旅游设施与水源保护形成矛盾;规划区现有植被中马尾松林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周边金华、浦江、东阳等县市均已爆发松材线虫病,区内森林安全受到威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弃物等将不可避免地污染位于城市上游的“净土”。这些问题可能引发下游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抵制情绪,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成为城西街道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为了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市场需求,项目组对义乌市客源市场进行了相关调研。 3.1义乌市客源历史增长态势 义乌市是誉满全球的国际小商品中心,得益于此,其旅游接待规模已经名列全省前茅。分析义乌市历史数据(详见表1),从2006年开始,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始终以15%以上的速度稳步快速增长,国内游客从2006年的437.3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810.8万人次;受地方特色影响,义乌市入境市场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45万人次,占游客接待总量的5.6%,该比例远远高出全省2.3%的平均水平。 3.2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 为掌握义乌市旅游客源基本情况,项目组在2011年10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对游客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7份。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义乌游客市场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调查结果详见表2。分析义乌市旅游客源组成现状,可将国内客源分为5种类型:省内客源游客构成了目前义乌市客源的主体;长三角客源(浙江省除外)是省外客源的主体,目前所占比例还有拓展空间,需重点拓展与巩固;华东其他省份客源,虽然距离近,但江西、湖南、湖北等游客所占比重过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国内其他高出游率地区客源(主要包括辽宁、北京、山东和广东等地区的游客),他们出游停留时间较长,消费高,但目前在义乌市游客群体中所占比例小;其它客源,分散在全国大部分区域,所占比极小。明显地,义乌市旅游客源市场中,除本省游客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泛长江三角洲)。距离较远但经济发达的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或人口大省的高出游率地区客源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此外,作为国际小商品都会,境外游客是义乌客源市场中最具特色的群体,从2010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义乌市入境游客不仅以5.6%的比率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也是最具消费能力的旅游群体,同时,与地方经济模式相关,义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3.3客源市场的年龄结构 据调查数据统计,游客年龄以20~55岁年龄段为主,共占总数的73.8%,20岁以下的占16.9%,5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占9.3%。由此可以看出,义乌游客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上班一族,青少年占有一定比例,老年市场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3.4客源市场职业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市游客的职业构成类型多样,其中个体经营者所、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学生占比例差异不大,分别占16.4%、16.0%、15.8%、14.9%和14.3%,构成了游客的主体,其中又以个体经营者为最多;军人、工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等其他人员比例相对较低,都在10%以下,合计占22.6%。 3.5客源旅游目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游客出游目的如图2。区别于全国和浙江省客源出游目的分布结构,义乌差旅型游客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地区,而消遣型游客比例则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低,这是由义乌经济特色所决定的。由此也可看出,义乌旅游必须迎合当前以商务旅游为主的差旅型游客的消费习惯。 4规划方案 4.1规划指导思想 首先,从资源角度分析,城西街道不能走传统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线路,而必须发挥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其次,从客源角度分析,义乌商务旅游所占比重极大,构成了旅游消费的主体,因此规划区旅游的发展同样必须立足这一客源群体,相应的旅游产品功能必须能适应各种商务客源的需求;同时,步入转型期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观光旅游者比例逐年下降,休闲度假、康体保健、商务休闲和各类特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三,从社会现实出发,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食品安全、公共道德、个人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公共信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营造基于生态文明的和谐的旅游环境,开展教育类产品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项目地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第四,从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出发,当今社会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身心所承受的压力,各个社会角色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残酷,“回归”成了社会大众的一种奢求,这种形式下,倡导“闲”、“适”、“慢”的“逃避”式休闲理念,以“身心复健”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方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最后从旅游功能和方式看,现代游客已经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无论是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参与”、“体验”已经成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基于以上分析,义乌市城西街道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确定如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和谐社会理念,立足于规划区类型丰富的本底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遵循市场和资源双重导向和保护第一原则,以商务旅游产品为龙头,大力开发康体、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产品,配套建设户外运动、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等其他旅游产品,营造“闲”、“适”、“慢”的旅游主题氛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打造功能齐备、特色明显的全国标志性商务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区,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产业经济体。#p#分页标题#e# 4.2空间结构规划 考察规划区地形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浙赣铁路、G60高速以及在建的杭长高铁客运专线三条交通干道将整个规划区分为南北两大风格各异的空间区块,北部区块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整体景观格调呈现原始、静谧的特点;而南部区块则为城市建设区,以商务旅游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主要特点。两大区块的连接仅有一条至浦江县的三级县道相连接,该道路沿长堰水库西岸蜿蜒,多弯道、路面窄,难以满足南北两大区块的交通连接功能;同时,北部区块是南部区块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旅游活动的开展可能造成区域性的生态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穿境公路沿水库岸线经过,使规划区最具旅游景观价值的水体资源——长堰水库成为“过路”的景区。因此,南北区块的交通连接和生态安全问题成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瓶颈。经多方考虑,项目组决定打破现有空间格局,在规划中的G60城西出口与长堰水库库尾黄山坞口之间建设多用途遂道(图3)。根据地形,该遂道全长1.1km,遂道建成后,不仅破解了南北交通问题,亦可通过遂道将北部区块旅游和生活污水接入南部城市污水处理中心,并能长堰水库周边形成相对封闭的完整滨水休闲区,同时可使外部通过高速的游客不经过市区直达两大功能区块。通过建设瓶颈的破除,规划区形成了主题鲜明的空间结构:主题风格结构上,以香山岭山脊——长堰水库大坝为界,南部是以运动游乐项目和都市商贸为主的热烈风格;北部则是“闲”、“适”、“慢”的静谧空间;旅游功能结构上,南部是义乌传统的商贸、观光功能组团,北部则是特种旅游组团;旅游线路组织结构上,整个规划区设置两处接待服务中心,游客从高速出口进入旅游区可以根据各自需求选择南北两处接待服务中心并在其引导下完成相应的旅游活动(如图3)。 4.3区域布局 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城西旅游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定位,将义乌城西街道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一核二心三轴六区”。具体布局如表3和图4。 5结语 义乌市城西街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商务旅游发展基础,同时具有优越的旅游开发建设条件,本研究尝试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旅游经济区的规划模式,强调转型期商务主题旅游区规划的生态文明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主导的新型主题旅游区的规划总体思路和生态空间结构的布局,以期对同类旅游区的规划提供借鉴和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