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旅游价值研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峡谷旅游价值研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峡谷旅游价值研讨

 

泰宁寨下大峡谷位于泰宁县城以西约16km的寨下村一带,是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04年在申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中发现的可供开发为地学与生态旅游的景区之一[1]。峡谷内丹霞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地质遗迹众多、科学内涵丰富,现已建设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丹霞地貌科考、科普、地学与生态旅游的主要景区。   1寨下大峡谷地质概况   寨下大峡谷位于泰宁梅口白垩纪红层盆地西侧,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上,是受区域性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发展、形成的晚白垩世裂陷盆地[2]。盆地内沉积有上白垩统沙县组、崇安组。崇安组为紫红色厚层-块状砂砾岩、砾岩,夹砂岩、粉砂岩透镜体,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等。砾石成分复杂,受物源区岩性控制,以变质岩砾石为主,砾径大,分选差,呈次棱角状,少数呈次滚圆状,属冲积扇相及冲洪积相沉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崇安组发育断裂及垂直节理、裂隙,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形成山原-峡谷型青年期丹霞地貌[3]。泰宁寨下大峡谷方圆面积约2km2,区内丹霞地貌峰丛连绵,巷谷交错,沟壑纵横,崖壁高耸,洞穴密布,谷底的崩塌岩块、碎块、错落体怪石嶙峋,是泰宁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寨下大峡谷由近南北走向的悬天峡(金龙谷)、北西走向的通天峡(雁湖峡)和北东走向的祈天峡首尾相连构成的一条三角形的地学旅游线路,全长约5km,是泰宁世界地质公   2寨下大峡谷主要地学旅游景观   寨下大峡谷具有地学科考和观赏价值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有丹霞迎客、鲫背岩、天成关、金龙谷、金龟爬壁、金龙线谷群、弥勒峡、天穹岩、天星岩、雁湖峡、通天峡、云崖岭、通天碑、紫云壁、翠竹湖、梦霞壁、千藤壁、祈天峡、百态岩、双连洞、齐天崖、藏经崖、将军岩、倚天剑、千佛岩、栖枭岩以及金龟寺叠瀑、线瀑、壶穴等景观。   (1)丹霞迎客(驮象岩):崇安组紫红色砂砾岩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发育垂直节理、裂隙,经流水侵蚀及重力崩塌,砂砾岩沿节理、裂隙逐渐崩塌、收缩,形成由陡直崖壁围限,底部相连的堡状、墙状山体。金龙谷口由近于南北向平行排列的5座石堡、石墙组成的丹霞峰丛,犹如五只大象在热情迎接八方宾客(图2)。   (2)天成关(崩塌堆积):受重力作用,崖壁上巨大岩块及岩屑等碎屑物崩落至坡脚或谷底,把狭窄的谷地堵塞。天成关两侧高耸的崖壁沿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裂隙崩塌,谷内岩块、岩屑堆积、阻塞谷道形成山岭,成为进入金龙谷的天然关口。   (3)金龙谷(悬天峡):为流水沿紫红色巨厚-块状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层近南北向断裂侵蚀,以及风化剥蚀、重力崩塌,形成长约1km,谷底宽2~30m,谷壁高70~150m,谷底较平坦的“U”型巷谷。金龙谷深邃幽长,似苍龙藏卧在群山之中,巷谷两侧壁立千仞,赤壁突兀,洞穴悬空、千姿百态,谷内小溪流水潺潺,翠竹随风摇曳,藤萝攀岩附树,犹如世外桃源(照片1)。   (4)天光窄现(一线天):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崖壁沿北北西向的垂直节理和裂隙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形成前端开口、末端闭合的深切狭窄线状谷地,称“嶂线谷”。谷长约30余m,谷顶宽0.5~1m,谷底宽小于0.5m,谷壁高30~40m。谷内极其狭窄,两壁岩块尚未完全分离,是线谷的雏形。   (5)金龟爬壁(张裂体):丹霞崖壁常发育与崖面平行排列的垂直节理和裂隙,受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及临空面重力作用,崖壁上岩块沿垂直节理逐渐向临空一侧倾斜张裂,形成与崖壁分离,直立的张性破裂体[4]。“金龟爬壁”巨大的直立岩块是崖壁沿近南北向垂直裂隙产生风化和张裂形成的张裂体,斜而不倒,酷似一只爬壁的金龟,亦像一尊倚崖而立的大金刚(照片2)。   (6)裂隙一线(二线天):紫红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层因构造作用产生北北西向的垂直裂隙,流水沿裂隙下切形成上部稍宽下部狭窄的线谷。线谷顶部宽0.5~2m,谷底宽0.2~0.5m,谷壁高40~50m,长50余m,两壁岩块似断还连(照片3)。   (7)三线天:流水沿紫红色砂砾岩北北西向的垂直裂隙下切以及风化剥蚀,形成上宽下窄的“V”型线谷。谷顶宽1~2m,谷底宽0.5~1m,谷壁高40~70m,谷长40余m。该线谷极其狭窄,谷底坎坷不平(照片4)。   (8)弥勒峡:金龙谷中段的弥勒峡是谷中之谷。是近南北向的断裂经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两侧崖壁均向东倾斜,倾角约80°的同斜巷谷。谷长70m,谷壁高80~120m,谷底宽3~4m,最窄处仅2m。谷壁在横向及纵向上都略呈波状起伏,是由水平流水长期侧蚀和垂直流水侵蚀形成的波状崖壁,颇似弥勒佛的肚皮,故称“弥勒峡”(照片5)。   (9)天穹岩:为典型的穹窿状洞穴,直径约20m,高约20m,镶嵌在50m高的峭壁之上,洞中套洞,如同天穹的繁星(照片6)。穹窿状洞穴是套叠型洞穴的特殊类型,是垂直水流受表面张力及砂砾岩孔隙的吸附作用,沿崖壁自上而下呈扇形流淌,浸润、冲蚀崖壁,砂岩、含砾砂岩等软岩层湿胀干缩,产生片状风化剥落,崖壁逐渐被蚀内凹,形成圆弧形内凹的穹窿状凹洞,穹窿状凹洞的内壁还形成次级凹洞。这种浸润、片状剥落随着季节性降雨而周期性重复,次级凹洞随主洞扩大而扩大,形成洞顶及围壁皆呈圆弧形,内壁分布次一级圆形、椭圆形洞穴的大型穹窿状洞穴[5]。天穹岩南侧约50m峭壁上的天星岩亦为穹窿状洞穴,洞穴直径约15m,高约10m。   (10)金龙四线天:是流水沿紫红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层近东西走向垂直节理、裂隙,侵蚀下切,形成上宽下窄的“V”型线谷。金龙四线天线谷顶部宽1~2m,谷底宽0.3~1m,谷壁高约60m,谷长约80余m。掩映在翠树绿草之中,狭窄的谷底仅容游人侧身而过。#p#分页标题#e#   (11)雁湖峡:是流水沿紫红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层北西走向断裂、裂隙侵蚀,以及风化剥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U”型巷谷。谷长约500m,谷底宽2~3m,谷壁高50~120m。谷内静幽古朴、花草芳香(照片7),穿巷谷向西北越云崖岭直抵雁栖湖(翠竹湖)。   (12)通天峡(云崖岭):受重力作用,丹霞崖壁局部岩块沿垂直节理、裂隙等破裂面整体崩落,崩落的岩块在崖麓及缓坡上堆积,形成碎石滩和倒石堆。通天峡东北侧高耸的崖壁受重力作用,沿北西向垂直节理、裂隙产生重力崩塌,形成高入云霄的佛足崖和通天碑悬崖绝壁。崩落的数千立方米的大小岩块、岩屑在峡谷内堆积成山,形成崩积岭—云崖岭。1992年,通天碑东北侧崖壁再次发生崩塌,形成光滑平整的楔形崖面(照片8)。   (13)紫云崖(映霞壁):为紫红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层沿北西向垂直节理、裂隙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的丹崖赤壁,崖壁高约100m,长约200m。崖壁色彩斑斓,似紫云翻腾(照片9)。   (14)雁栖湖(翠竹湖):湖畔翠竹丛生,碧水涟漪微泛,睡莲随波摇曳的雁栖湖,是紫云崖与梦霞壁分别沿北西和北东向裂隙崩塌的岩块、岩屑在崖壁下方堆积构成天然拦水坝,阻断了峡谷内地表水向外流泄,积水成潭形成的堰塞湖。湖面长约100m,宽约50m,水深3~5m(照片10)。   (15)梦霞壁:耸立于碧水湖畔的梦霞壁,崖面波状起伏、凹凸不平。壁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穴顺岩层分布,或沿节理延伸。这些洞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聚集的垂直水流冲刷、浸润侵蚀及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圆弧形、壁龛状和蜂窝状洞穴群。壁上绿苔如茵,燕草如丝,滴水悬空,飘渺无常(照片11)。   (16)祈天峡(北东向断层):金龟寺北东向断层是福建著名的邵武—河源北东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祈天峡是受此断裂带控制的北东向丹霞峡谷,祈天崖为此断层在新生代活动时形成的断面。断层走向北东60°,近于直立,断层面平整,似刀削斧劈。断层东南侧出露晚白垩世炎热干燥条件下内陆盆地河流相、冲积扇相沉积的崇安组紫红色厚层、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西北侧为志留纪海相细碎屑沉积变质的灰黑色黑云斜长变粒岩,二者沉积环境天壤之别,形成时代相去甚远。祈天峡长约1.5km,谷宽5~20m。走进祈天峡,犹如步入跨越亿年的时空隧道,距今约4亿多年前形成的变质岩与8000万年前沉积的砂砾岩相向而立,近在咫尺,让人领悟地质运动的神奇力量。峡谷内绿树遮天敝日,溪涧流水潺潺,环境清幽静谧。长约千米、壁高百余米的断崖上嵌满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形成丹霞洞穴长廊。   (17)百态岩(丹霞洞穴群):百态岩丹崖赤壁上层层叠叠分布着众多的丹霞洞穴,是群居式洞穴群的典型代表。近观远眺,满目皆洞,构成了引人入胜、独具特色的丹霞洞穴地貌景观(照片12)。百态岩丹霞洞穴多由地表水或裂隙水沿崖壁向下流淌,侵蚀崖壁上近水平状延伸的砂岩、粉砂岩等抗风化侵蚀能力低的软岩层,形成顺软岩层分布、高度受软岩层厚度控制的丹霞洞穴[5]。洞穴深浅不一,形态及大小不同,一般呈圆形、扁圆形、半圆形、上窄下宽的方形等,整个崖壁犹如世间芸芸众生之嘴脸。故称“百态岩”,是研究丹霞洞穴成因的理想场所。   (18)双连洞:石堡、石墙的两侧,沿砂岩、砂砾岩等同一岩层相向发育圆弧形或扁平状洞穴,长期风化,两洞相连,穿透石堡、石墙形成穿洞。双连洞为石墙上发育的两个扁平状穿洞,两洞相距15m,故称“双连洞”(照片13)。穿洞长10m,前、后洞口高1.5m,宽15~20m,向洞内渐低渐窄,最低处高0.7m,宽5m。该穿洞先沿含砾砂岩层风化剥蚀、崩塌加高,后经流水侵蚀及风化剥落而成。洞内凉风习习,洞外绿树婆娑,景色秀丽。   (19)齐天崖:为崇安组紫红色厚层、巨厚-块状砾岩、砂砾岩沿北东向断层面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的丹霞赤壁,崖壁直透云霄,崖上洞穴密布,崖脚翠竹、绿树掩映(照片14)。   (20)藏经崖(天书岩):受构造活动,断崖面上应力局部集中的区域破裂呈多组相互交切的节理或裂隙,沿着节理或裂隙面风化,泥、砂等碎屑物片状剥落,形成沿节理、裂隙分布的沟、槽,凹凸有致的崖壁形似一幅象形文摩崖石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让世人难以解读的“天书”(照片15)。   (21)将军岩:为丹霞崖壁经流水侵蚀及崩塌作用形成的丹霞造型景观。垂直流水沿崖壁砂砾岩层中的裂隙冲蚀,岩块受重力作用沿垂直节理产生重力崩塌,崖壁凹进。此后,再经流水侵蚀,斑驳的崖壁呈现一张形态逼真、神态庄严威武的将军脸谱(照片16)。   (22)倚天剑:丹霞崖壁局部岩块受重力作用,沿节理、裂隙等破裂面整体崩塌、下错,形成与主体分离、直立的错落体。“倚天剑”为崖壁沿断面崩塌下滑的错落体,高20余m,高耸的巨大岩块宛如直指苍天的利剑,厚重苍劲。错落体及崩塌岩块阻塞崖脚石塘溪流水,形成崩塌堆积叠瀑景观。   (23)千佛岩:丹崖赤壁上呈葫芦形、圆形、扁圆形、半圆形、近方形等各种形态洞穴成群分布,直径0.5~5m。这些洞穴是由垂直流水向下流淌,自上而下逐一浸润、侵蚀砂岩、粉砂岩等软岩层,经流水侵蚀及湿胀干缩产生的片状风化剥落,崖壁向内凹入形成洞穴,未经流水侵蚀的部位则相对凸出,形成洞穴之间的隔墙。排列有序的洞穴酷似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壁龛和石窟,颇似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故称“千佛岩”[5](照片17)。   (24)栖枭岩:为丹霞崖壁经流水侵蚀形成的丹霞造型景观。垂直流水沿崖壁砂砾岩层中抗风化、侵蚀能力低的砂岩、含砾砂岩等夹层冲蚀,岩块产生片状风化剥落,崖壁向内凹进形成两个圆形凹洞,凹洞之间未经流水冲蚀的岩壁凸出,构成神形兼备的猫头鹰脸谱,由此得名“栖枭岩”(照片18)。#p#分页标题#e#   3寨下大峡谷地学科考、科普价值   寨下大峡谷容丹崖于幽峡,纳奇穴于翠谷,各种成因类型的丹霞地貌景观集中展示了外动力地质作用与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线谷、巷谷演化,以及丹霞洞穴的发生、发展,是了解丹霞地貌知识的百科全书和天然大课堂。具有科考、科普价值。   3.1泰宁地区地质发展史、区域断裂构造   祈天峡是受北东向金龟寺断裂控制的丹霞峡谷,峡谷两侧出露的志留纪与晚白垩世不同沉积时代、环境和类型的地层及其构造形迹,对于了解和研究泰宁地区地质发展史、地质断裂构造、白垩纪红层盆地发育、红层盆地盆缘构造等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亦能让游客领略地质运动和区域断裂构造的神奇作用。   3.2丹霞地貌基本类型与外动力地质作用   寨下大峡谷发育的丹霞峰丛、石堡、石墙(驮象岩、丹霞迎客、鲫背岩),崖壁(梦霞壁、紫云崖、齐天崖、百态岩、佛足崖),张裂体(金龟爬壁)、错落体(倚天剑)、倒石堆(云崖岭)、堰塞湖(雁栖湖)等地貌景观,囊括了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雨水侵蚀、冲刷溶蚀、重力崩塌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基本类型。通过对这些地貌景观的观察,有助于认识丹霞地貌基本类型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了解外动力地质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塑造与改造,以及丹霞地貌的发育与演化。并从中认识重力崩塌作用既能改造地貌,也是一种地质灾害,以提高防范此类灾害发生的意识。   3.3丹霞线谷、巷谷的发育与演化   寨下大峡谷是一座线谷、巷谷和峡谷的大观园,金龙线谷群(金龙一线天、二线天、三线天、四线天)、祈天峡、金龙谷、通天峡等巷谷、峡谷,系统地展示了丹霞崖壁经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逐渐由流水冲蚀凹槽→嶂线谷→线谷→巷谷的演化过程,以及由线谷、巷谷分割的石堡、石墙等丹霞山体。   3.4丹霞洞穴的发育与演化   寨下大峡谷百态岩、齐天崖单体洞穴群,千佛岩壁龛型洞穴群,天穹岩、天星岩、千佛岩穹窿型洞穴群,梦霞壁蜂窝状洞穴群等,展现了丹霞崖壁上易于风化侵蚀的砂岩、含砾砂岩夹层经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发生湿胀干缩、热胀冷缩,产生片状和砂状风化剥蚀,崖壁内凹形成形态各异和规模不等的单体洞穴或穹窿型、壁龛型洞穴群,系统地展示了单体洞穴、复合洞穴和洞穴群的发育与演化,是研究和普及丹霞洞穴形成和演化的良好场所。   4结语   寨下大峡谷是泰宁山原-峡谷型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峡谷中丹霞崖壁高耸,洞穴密布,线谷纵横,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错落、崩塌等地质遗迹众多,集中展示了丹霞崖壁风化、侵蚀、崩塌、堆积,丹霞线谷、巷谷及洞穴发育等丹霞地貌演化过程,科学内涵丰富。经科学规划和精心建设,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寨下大峡谷已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丹霞地貌科考、科普、地学与生态旅游的主要线路之一。宝贵的地质遗迹得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既提高了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品位,亦促进了泰宁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