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杨琳 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能力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本科院校各个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契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PC机和DOS操作系统,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奔腾系列CPU芯片及基于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2006年教指委的“白皮书”),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1+X”的课程体系,即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一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于2005年建校,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1+1的课程体系,即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VisualFoxPro程序语言设计两门课程。到现在已经有近20000人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就我校而言,大一上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是一门入门级的课程,面向全院大部分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软、硬件的组成、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知识等。毕业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时,一定会用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来编辑论文,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几乎所有学生都要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除了毕业生外,大部分学生也都会用到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来辅助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三亚学院实施的“311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把握住了计算机的这一特点,力求结合本院生源特征,课程自身特点和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意识。大一下学期开设VisualFoxPro(简称VFP)程序语言设计课程。它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之后开设的一门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开发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现在有很多酒店管理系统是用VFP开发的,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会使用酒店管理系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学习了VFP后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开发过程,快速掌握系统使用,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用到计算机来采集、分析和统计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控制进度和质量等;利用程序设计语言(VisualFoxPro等)编制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程序,使管理业务规范化。总之,只有将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应用到工作、学习实验中,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学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设为重点建设课程,并规范建设课程体系。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相联系,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校期间获得计算机水平证书。为学生今后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通过一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和二级考试。目前,全校有四千多名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有95%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取得证书。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问卷调查及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到2011年间对全校大一新生进行了计算机课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越来越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零起点水平。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反而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的硬件知识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得。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70.7%的学生表示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只有19.9%的学生只是想利用计算机上网。50.8%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接触过计算机,36.0%的学生在初中接触到计算机,只有2.8%的学生是在大学接触到到计算机。在学习课程之前有51.5%的学生能够熟练的上网聊天,35.5%的学生只是简单的接触但是不熟悉,6.3%的学生会安装各种软件和操作系统,只有0.6%的学生拥有计算机的证书,0.9%的学生会一门计算机的语言。在学习之前有78.5%的学生会打字,68.5%的学生会使用Word软件,57.1%的学生会用计算机上网。对计算机知识37.2%的学生来自于高中学习,44.8%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来自于自学。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有39.7%的一点都没有了解,49.5%的人对硬件的知识只是稍有了解。对于学生打字指法有59%的学生都不按照指法要求打字。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每年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生达四、五千人。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
问卷调查显示,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由于全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以什么尺度教学,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学生的教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对面向应用及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需不断的更新,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须由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宽泛、概念多、内容杂,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思考
3.1优化教学资源,调整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地设置课时比例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理论加上机的教学模式。但是VFP程序语言设计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比例为3:2。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大多限于“纸上谈兵”,上机操作能力差。究其原因是学生上机课时相对较少。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可知,上机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最重要环节,有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更深层理解。实践证明,学习计算机课程,老师“教”只是一种引导,而学生“学”就必须由自己去实践。只有亲自参与,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的把理论变成自己的知识,增强独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建议增加实践学时,使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至少为1:1;逐步形成实验课与理论课并重的局面。#p#分页标题#e#
3.2采用“双主”理论教学模式,巩固基本理论知识。传统教学采用的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听什么内容。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很好的控制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但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去被动的接受,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听讲,甚至睡觉、玩手机等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改变以上问题,建议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2]。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双主教学主要采用以下阶段:课前预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自控力差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强制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在每堂课结束之后,给学生提出3至5个预习问题,以作业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的目的为的是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互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教师讲解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对重点知识进行分析,中间穿插一些问题,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种方式是学生登台讲解,此种方式是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较好途径,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关键性一步。首先由教师布置好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同时准备,每堂课随机抽取学生承担一定的讲课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法,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包括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和对学生讲课内容的补充。课后作业:每学完一章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允许查阅、参考相关资料。这样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锻炼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加强了使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3.3采用任务实验,学生实验能力达标。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可知,学生上机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前不了解实验课的目的和重点,有的只是盲目的跟着老师或教材进行机械操作,有的甚至无从下手;加之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遇到问题时很难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改变以上情况,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上机前教师认真编写实验指导书,精心安排上机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上机操作时,由老师带学生一步一步入门,学生可以边看边操作,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以期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由“模仿操作”到“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巡视检查学生操作步骤,从中做好每次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根据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给予解答和纠正。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应该集中进行统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达到“知其然”,更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每次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上传至服务器,进行认真的考核,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3.4考试方式大力改革,与国家考试方式完全接轨,以考促教,以教助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当前的考核体制是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考试。期末考试时学生才发现很多知识没有学会,但为时已晚。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建议根据全国等级考试历年考试真题,将每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考试系统。做到每学完一章内容就进行测试,从而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并将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环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结束时,再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测试,并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方面的表现各占一定比例,综合核定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从而可以用考试的杠杆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5资源整合,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高校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利用好这些时间对学生熟练掌握好计算机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建设资源库,把理论知识、实验内容、历年考试真题和重要知识考点及思考题和与专业性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等集中放置在一个系统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另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上机实践,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如工程班的学生可以学习制图软件,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flash制作等,坚持做到四年利用计算机不断线的原则,真正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工具来使用。
3.6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学习。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目前,从公共基础计算机教学部教师队伍来看,一是人员不足,工作量大,没有条件及时学到新的计算机技术。二是在教学中,用有限的学时,让非专业的初学者学会专业领域里的知识。这两点的现实情况给了教师不小的压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教育技术才能从容的面对以上问题。除了要求教师自己善于学习、不断钻研教学方法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给教师创造学习与提高的条件和机会。如学校可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等途径,让教师及时“充电”,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