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之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形势下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之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形势下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之思考

摘  要: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是深化会计改革的一项综合性战略任务,也是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探析,寻求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之道,力求在完善会计行为准则体系、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单位领导法制意识和会计人员素质、健全会计监控评价体系、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创新、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上搞好预防治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工作的良性循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新形势  防范  会计信息失真  成因  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有关各方,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并作为相应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不仅无法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需要,而且将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因而,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本文试就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谈一些看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单位内外部的因素,又有主客观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及有关的政策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会计理论滞后未能支撑其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不够规范科学,法律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同时,会计制度下主观的确认和政策的选择为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条件。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权责发生制在对“现金流”和“物流”不是以企业实际流动为依据,而是依据一定的估计和主观判断得出结论。因此,企业有时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可以根据需要提前或推迟收入或损失,也可以为避税而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这种权责发生制使人为作用的会计信息失真变得不可避免。同时,会计核算原则的兼容性,即在收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使信息与使用者的需要相关,往往缺乏可靠性的会计数据,必然为创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机会和可能。会计政策选择,允许企业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且由于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与其相配套的会计政策不能及时制订及颁布,势必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为发生人为操作会计政策现象,制造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驱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因素。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目前我国尚处改革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政企分开问题。权责不明确,企业经营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受利益驱动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出现“厂长利润”或“经理利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政企不分,使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者,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干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的领导仍由政府干预,出现亏损企业“打肿脸充胖子”,盈利企业“锦上添花”,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怪现象。

    (三)长官意志和人的素质低下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因素。一是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为谋取私利、小团体利益或粉饰领导政绩,企业主体有意干预会计主体,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填制虚假会计报表,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正确的会计主体定位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二是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一方面,一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难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四)监控及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因素。一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由于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因而削弱了会计监督。同时,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使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无法形成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再监督机制,也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较轻。这种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三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及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五)会计人员雇佣隶属关系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体制因素。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毫无疑问,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两权”的分离、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现行体制,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p#分页标题#e#

    (六)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下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硬件因素。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业务链脱节,没有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设施,使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未能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查询,不能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不仅造成横向上不能与银行、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上不能与客户、供应商及时沟通,而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的虽配置了电脑,但财务软件落后,仅是记账系统,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寻求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新形势下深化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削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主观原因,又要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客观环境,做到预防在先,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尽快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会计行为准则体系。一是要与时俱进,在发展会计理论和应用会计理论的实践中,需要从会计行为的思想现代化、会计行为方法现代化和会计行为内涵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到会计行为科学的理论出发点,尽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二是建立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制度。要以理论为研究背景,提出会计行为的合法化、组织化方案,最后具体落实到对会计行为目标的确定和界定。要在新《会计法》的引导下尽快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会计行为管理标准,创造一个完善的行为空间,用合理的会计行为标准管理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管理者在会计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就能识别和暴露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尽量减少因会计工作的失误和违法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纯洁会计行为;三是完善立法体系,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要构建完善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要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要参照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样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问题。要健全和创新企业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并明确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二)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企业产权监督系统,这是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关键。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是因为许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同时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三)努力增强单位领导的法制意识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一是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端正指导思想,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二是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并且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会计行为人的素质培养,提高职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防范企业的主体越位。要注重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使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做假账,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并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适时更新会计知识,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四)不断完善会计监控和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建立公开披露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二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企业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加大会计造假成本,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三是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五)大胆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使会计主体在企业管理的活动中确保定位,首要的任务是实施管理体制的更新和改造,企业主管会计的地位不应受到企业主体的制约,会计人员委派制度、财务总监制度及注册会计师制度等,都是可行的方法,避免“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现象。《会计法》强调了企业主管人员同会计人员在执业方面的关系是遵法、护法与业务执法、守法的关系,为确保会计主体独立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企业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有效积极保护会计人员,从而逐步形成“社会招聘、工酬分离、风险执业、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全面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六)进一步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注重科技管信息思想,加强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充实财务会计管理手段,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财务管理软件管理系统,改变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基础工作,逐步实现经济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避免在加工传递过程中的人为干扰,从技术上及时解决不对称和监督缺乏、滞后问题,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相对统一的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可利用网络实现对分支机构、远程库存等的监控和管理,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时,通过企业、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有效监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而用信息化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