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治理的测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制造企业治理的测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制造企业治理的测评

作者:邱实 单位:长沙大学工商管理系

管理有效性的理论来源所谓管理有效性是指消除客观基础条件的优劣后,由于经营者的有效努力程度在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效益。这个概念是我国冯英浚教授最早提出的,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生产有效性。而生产有效性是指生产单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其期望目标的能力。最早进行研究与测量的是Koopmans和Debreu,他们于1951年提出生产可能集的概念,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由此,提出测评单元相对有效的定义,用测评单元同集合边界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其有效性。1957年Farrel拓展Koopmans和Debreu的工作,开创了生产有效性分析和生产前沿估计的研究工作。所谓的生产前沿是指一个包络所有生产行为观测样本的有效外部边界面,将其作为评价其他测评单元有效性的基础。而具体生产前沿面和生产有效性的计算是Cham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称之为数据包络分析(DateEnvelopmentAnalysis,简记DEA)的非参数方法,其一方面依靠每个单元的实际观测数据,利用线性规划技术有效的单元线性组合起来,构造出“悬浮“在整个观测样本点上的生产前沿面;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计算观测点至生产前沿面之间距离的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即计算测评单元相对于有效生产前沿最大可能的投入减少或最大可能的产出增加,并由此分析判断其生产有效性。管理有效性与生产有效性虽有不同,但仍然存在行业的最佳管理有效界面,利用CCR模型可以测算出不同企业的管理有效性系数,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治理效果和经营效率的最佳工具。

管理有效性的理论模型相对于传统的经营业绩而言,管理有效性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对其进行测算运用二次相对评价模型,它一方面描述了评价对象之间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评价对象的主观努力程度及能力对业绩的贡献。具体方法是:首先我们运用功能系数法对企业以往经营业绩指标及权重进行加权和得到反映企业客观基础条件的参考指数,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当年经营绩效作为当前指数。然后运用DEA方法以参考指数为输入,当前指数为输出,计算得到管理有效前沿面,从而测算出各个企业的管理有效性系数。图1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其中阴影部分表示指数集,弧线表示前沿面。不难看出,任何一个参评公司的指数状态(x,y)将位于前言面或可能集的范围内。若某公司的指数状态(x,y),将其在前沿面上的对应值记为(x1,y2),y与y1的比值η可作为有效努力程度的一种度量,称η=y/y1×100%(0≤η≤1)为参评企业的二次相对评价值。

管理有效性的指标体系管理有效性的指标主要参考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而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它主要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企业绩效评价的重点是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本文采用国资委统计局评定的2006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修正指标及权重(如表1所示)。这个指标体系横向分为四个部分,纵向分为几个层次,形成立体结构。四个部分分别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通过基本指标、修正指标二个层次对企业效绩进行分析。整个指标体系以效益为核心,重点突出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净资产收益率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状祝,体现经营者管理水平。整个指标体系由22项指标组成,其基本指标评价形成初步结论;用修正指标对初步结论加以校正,得出综合结论。这套指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评价指标单一、分析简单的问题,可以全面考察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做到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全面。

管理有效性具体测评步骤首先,我们根据以往五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修正指标,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其中的11项:销售利润率(10%),盈余现金保障倍数(9%),成本费用利润率(8%),资本收益率(7%),不良资产比率(9%),资产现金回收率(6%),流动资产周转率(7%),速动比率(6%),现金流动负债比率(6%),销售利润增长率(10%),总资产增长率(7%)的各自比例之和为分母,各自的比例为分子测算得到其权重分别为12%,11%,9%,8%,11%,7%,8%,7%,7%,12%和8%,并根据各指标及权重的加权平均和计算各年系数。其次,考虑数据的波动性,选取以往五年的指标系数的平均数反映企业的基础状况,作为参考指数;以当年的指标系数为当前状况,作为当前指数。最后,以参考指数为企业的投入,当前指数为产出,运用LING08.0软件和DEA程序对企业的当前管理有效性进行测算。本文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来测算企业的二次相对评价值,即管理有效性。这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它将所有效率良好的决策单位(DecisionMakingUnits,DMU)组成一个生产前沿面,而其他相对较差的单位就落在该效率边界之内。

管理有效性的描述统计考虑至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决定以计算得到的2003-2010年系数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03-2007、2004-2008、2005-2009这三个5年系数平均值为参考指数,2008、2009、2010年指标系数为当前指数,得到了企业2008-2010年十大制造业管理有效性水平(具体见表2)。

管理有效性的测评结果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食品、饮料行业的管理效率最高,其管理有效性三年的均值达到18%以上;其次是机械设备和其他制造行业,管理有效性系数近似于4%;而电子、金属非金属等其他行业的管理有效性水平仅接近3%。整个制造业的平均管理效率都比较低,但是2008-2010年的管理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4.01%到2010年6.28%。整体管理有效性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披露的不断充实。特别是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的颁布,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这无疑加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促进了企业管理者的绩效水平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制造行业长期经营效率较低,管理有效性系数不到10%,仅食品、饮料行业管理效率达到18%,居行业领先水平。近年来,食品、饮料行业一直备受关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由于食品、饮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经营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由于社会舆论和国家政策的双重监督促进了食品、饮料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食品、饮料行业一直位居证监会行业指数涨幅排名的首位,反映了良好的管理绩效能促进其行业的繁荣发展。由于制造业范围较大,将影响管理有效性水平的测算的精确度,不利于经营绩效的评价,所以,以后将选取更细的行业进行管理有效性的测算。同时,管理有效性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公司治理与管理有效性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将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本研究旨在为提高企业管理绩效水平提供各种可供借鉴的对策。#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