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的难点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城建设的难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城建设的难点

 

新城建设是优化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落脚点,要体现高起点、高水平。2004年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1座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规模的新城,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目前,新城建设各项工作均已启动,部分新城已经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时期,北京市提出要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集中力量建设世界城市,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新城建设在北京通往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建设新城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细心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完善体制,贯彻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尽力避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   一、新城建设需要做好长期而细致的准备   一个新城的建设既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也需要着重做好产业、就业等方面的培育工作。综合国外的新城建设历程看,一个新城从规划到最终建成,聚集一定的人口和产业,实现业城平衡,一般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北京市的新城大都依托原有区县,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新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建设条件与国外大有不同,但整个新城要素的培育过程和发展阶段必不可少,需要做好长期建设准备。   1、新城建设与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相辅相成。   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是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伦敦、纽约、东京三大世界城市在上世纪均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新城运动,逐步形成了东京筑波、巴黎拉德芳斯等众多区域性的中小城市。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能为新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并推动部分新城建成适应服务世界城市这一长远发展目标的区域中心城市,11个新城的建设也能助推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建设步伐,提供世界城市建设所需的经济增量和发展空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新城建设非一日之功,只有放在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新城建设才能整体推进,实现既定目标。   2、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现代化新城的必由之路。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未来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人口将达到百万人,其他新城人口也都有大幅的增长,人口来源将以中心城外迁人口、本地原有人口、周边地区的城市化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四个方面为主,其中,周边地区的人口城市化任务最重。在11个新城规划范围之外,全市还有约1万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有近300万的农业人口,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受制于相关政策和自身的演变规律,时间跨度较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这一批人的城市化任务艰巨而繁重。实现城乡一体化,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国际视角,是建设现代化新城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路径。   3、“业城失衡”是新城建设最大的短板   。新城建设的目标是能平衡工作岗位和生活,保证新城居民的便利生活和就地工作,而目前北京的新城大部分都存在就业和生活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通州新城,很多人选择在通州居住,在朝阳、东城等地工作和消费,而亦庄新城恰恰相反,就业功能较强,而生活配套较为欠缺,这种“有城无业”或“有业无城”的现象加大了新城的交通压力,居住、工作、消费功能的分离也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城市文化的培养,完善新城产业、促进当地就业、实现业城平衡是新时期新城建设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4、提升人口素质是新城建设的长期任务。   人口素质是新城建设的基石。根据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年底数,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比例在25%左右,中心城为33%,10个远郊区县为11%,新城地区人口总体素质大幅低于中心城,同时,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城地区近三年外来人口增长率超过中心城区并有加快的趋势,2009年,大兴、昌平、通州新城外来人口分别达到了51.3万人、39.5万人和39.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均在35%以上,未来一段时期内,外来人口的规模仍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与人口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新城人口素质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随着工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口素质已经成为决定新城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关键要素,需要加以特别重视。   5、创新理念是新城建设的当务之急。   城市建设,理念为先,而对新城来说,突破旧理念、创新新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目前北京市大部分新城仍然在重复以往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老路子,一是重复大城市的建设模式,追求“大手笔”建设,倾向于高大的建筑和笔直的大马路,体现不出新城的特色。二是“老城市病”仍然存在,“拉链”马路、停车位不足、公共空间不足、城市微循环薄弱等问题突出,部分新城机动车发展迅速而低碳出行方式滞后,城市管理方式亟待改善。三是产业发展和公共配套落后于房地产开发。例如国际新城概念的提出和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通州、大兴两座新城注入了未来发展预期,房地产开发速度大大加快,但相关配套明显不足。创新新城建设理念,建设节约、高效、低碳的新城成为当务之急,但受制于资金、技术、体制等原因,理念创新步伐明显较慢。综上所述,新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发挥优势,又要尊重规律,既要做好长远规划,也要重点考虑近期需求。需要从规划实施、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着重提升新城的吸引力,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   二、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几大发展战略   1、注重解决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努力建成现代化新城。   产业和就业是相互匹配的关系,产业基础雄厚,能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而就业的旺盛需求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积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现代化功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有就业、有产业的独立平衡的现代化新城。一是精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新城应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优势条件,实行产业的差别化和错位发展,避免新城之间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二是吸引高端人才在本地就业。加强对入住新城企业和人才的服务,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解决其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要优先推进适应产业体系发展的骨干公共资源配套,以交通为重点,着重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加强区域供电、供热、燃气、电信、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中心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转移,引导本地公共资源的提升,吸引就业,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提供基础保障。#p#分页标题#e#   2、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和实施的严肃性,让规划成为百年大计。   历数国外新城建设的历史,但凡建设成功的新城,如英国的密尔顿-凯恩斯新城,日本的多摩新城等,新城的规划长时间都没有改变,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初的规划设计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即执行严格,大的规划思路基本上很少变化,保障了规划的严肃性。北京市新城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高标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恰当定位新城功能,体现新城质量和竞争力,避免过去一些城市发展中“摩天大楼”化、低绿化率等城市病的出现,又要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一以贯之,严格遵循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避免规划的随意性改变。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因其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是发挥新城功能的必要基础,必须超前规划,并分步实施,做到规划百年不变,确保新城建设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3、注重生态优先理念,建设优美宜人的宜居新城。   新城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要承担这一作用关键是要体现新城的吸引力。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是一方面,好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要切实发挥新城的环境优势,贯彻生态理念,将绿色的宜居新城建设作为现代化新城的主要目标。一是加强大面积的空间绿化。国外经验证明,城市建设早期大面积的中央公园建设将为城市带来极为宝贵的绿色空间,一百多年前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建设的纽约中央公园就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现实案例,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也会成为11个新城的生态标识,同时,在合理的土地使用需求下,有必要持续挖掘大尺度的绿化建设空间,创造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二是积极推进立体绿化。推广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立交桥绿化等多重立体绿化方式,积极增加绿量。三是提升居民区绿化标准,满足新建住宅区城市居住的绿地需求,增加存量住宅绿化率,提高居住区的舒适度。   4、注重有机更新,避免新城建设沦为房地产开发的噱头。   与国外大部分新城不同,北京市新城基本上都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的更新改造,属于旧址新城。旧址新城与新址新城的最大不同在于规划的可实施性上的不同。新址新城可以任由规划想象,建设时间也较长,而旧址新城则需要充分考虑原有城市的现状和文化氛围,并努力将现状和规划思想相融合,因此,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新城建设本身的内在实质。一是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建筑形态。在遵循重点地段重点开发的原则的基础上,在其他地段预留空间,避免大拆大建,维持新城的远期发展空间,力求有机更新。二是要处理好新城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要避免新城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并为一谈,从产业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房地产的过度膨胀会明显提高新城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和创新成本,会极大抑制其他产业尤其是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新城建设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行为,建设新城应跳出房地产,做出更高端、更前瞻的产业定位。   5、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实现新城发展的人性化。   新城建设要着重体现新城之新,要按照人文、科技、绿色的要求,在建设理念上体现精细化、智能化的思想,实现低碳、环保和亲水。一是突出建筑形态高效化。不能片面追求高大、高档的建筑物,力求做好小而精的建筑形态,同时融合低碳、节约的理念。二是优化城市道路结构。要充分重视支路的建设,着重加强新城微循环的建设,打通支路,避免再次出现中心城微循环建设不足的问题,同时,强化人车分流理念,充分保障自行车和行人的通行空间。三是切实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提升城市发展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如大力开发地下空间,超前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努力实现新城建设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   6、注重新城文化内涵的挖掘,打造新城特色品牌。   一个城市能否持久永续的发展,关键要有自身的城市特色,而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是历史文化内涵。以通州新城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文化、大兴新城的皇家苑囿文化、昌平新城的“明城”文化等为代表的北京新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深入挖掘各个新城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效力。一方面要继续传承历史,保护新城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各个新城不可复制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城文化的培育,坚持新城品牌的长期发展战略,提升新城的城市品质,建设更具包容、人性的文化新城。   7、注重以人为本,提升新城人口素质。城市发展贵在以人为本。   新城发展的瓶颈在人口素质,要充分利用经济、市场和行政等手段,切实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把提升新城人口素质作为新城发展建设的长远战略,并持续贯彻执行。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新城讲科学、树新风氛围。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创造清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养成文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新城整体教育。处理好区域与基层单位、家庭的“大教育与小教育”的关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倡导科教兴城。加大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新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四是积极吸引高素质人口,要大力依托高端产业,推进新城人口素质升级,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素质提升互动的发展态势。   8、注重资金结构平衡,保障新城资金来源。   资金问题是制约新城建设的重要因素,公开资料显示,仅通州国际新城建设就需要数千亿的资金投放,这样庞大的资金需求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可能完成的,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切实保障资金来源。一是有效利用有限资金。根据新城建设的轻重缓急把握资金投放的力度和重点,先期开发新城重点地段,重点建设骨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引导重点产业发展;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城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社会资金,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利用BOT、PPP等各种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开发建设新城。三是大力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政策和税收财政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最小的投入代价换取最大的新城建设成果。#p#分页标题#e#   三、结束语   建设新城既是一个“自然发育”过程,也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一个现代化的新城不是单一的城市,对外要体现新城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对内则要体现新城的人性化和包容性,两者相结合体现的是新城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这是一个现代化新城最应具备的特质。北京市的新城大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具备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城的基本条件,但距离新城建设的整体目标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新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政府和社会努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