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期基础发展概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财务预期基础发展概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财务预期基础发展概念

 

预期(Expectation)是人类在基于对过往事情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预测与判断,其中蕴含情感和行为意识等心理因素。   预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但在公司财务学中,预期理论及其应用还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理论研究对该问题的忽略,另一方面囿于相关数据信息的缺乏。其实,决策者及其团队的心理预期,以及他们为达成这种预期的努力是公司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在财务学中,关注并引入财务预期可以说是未来财务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领域。   一、财务预期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形成路径   Ka,hllemall和Tversky提出预期理论,认为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决策者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的确,如果把主流经济学视为前提的“理性人”假设条件放宽时,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发现,决策者并非都是理性的,他们会有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无疑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融资决策。决策者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的倾向,面临利得时则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考虑到财务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传递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完备性,公司决策者要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具备对决策机会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判断。   因此,我们提出,财务预期是指在企业中能够直接影响公司财务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决策者个人或群体,根据掌握的经济变量信息对影响公司财务变量的机会进行持续地预测、估计和判断,从而形成公司财务决策的心理行为现象。财务预期作为公司决策者制定和实施财务决策的先决条件,对决策信心、决策满意度、风险态度、对宏观政策的干扰和支持程度,对供销双方,以及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心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我们借鉴卿志琼提出的异质性有限理性概念及解释框架嵋J,认为财务预期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的内涵是决策者“心智成本为大于零”和“心智成本最小化”两个基本原则(心智成本是决策者运用理性和非理性决策时“劳心劳神”所产生的成本)。首先,由于遗传基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决策者的素质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决策者的自制力、观察力、分析力、思维力、创造力、预见力等能力呈现多样性,公司决策者是“异质性”的。其次,公司财务决策总要受到决策者时间、空间、精力或其他成本的制约,财务决策要求具有时效性,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要求决策者抓住时机。公司决策者无所不知、毫无成本地进行计算和选择,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同意卿志琼的看法。心智成本为大于零是一个经验判断和常识。   此外,有限理性假设意味着决策者心智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心智的稀缺性导致决策者对心智的节约。何况,决策思维活动是一种高成本活动,决策者有一种降低心智成本并使心智成本最小化的倾向。Kahneman&Tversky提供的大量证据证明,当现实过于复杂时,个体强烈倾向于将模棱两可或不完备的信息解释成与他们的偏见相一致的信息,人类的策略选择总是在决策的逻辑准确性与付出的认知努力之间进行权衡pJ。   财务预期的形成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财务预期的形成主要是由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决策者个人或群体的活动来推动的,是决策者对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客观机会进行主观化,通过机会及资源间的匹配而实现对机会开发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决策者的心理预期。   决策者财务预期形成的内、外部客观机会,其中C是从单个公司资源角度阐述公司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内部现有或潜在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公司通过交易活动而获得的厂房、材料和人才等等;B是从关系视角去分析公司从其他公司获得的资源和能力,这种资源和能力会与作为公司外部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公司的网络关系联系紧密;A表示来自公司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可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而出现的新价值的创造,或者是源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非效率的开发,或者是由于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图1右边描述的是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决策者,将公司内、外部客观机会进行主观化与选择的过程。不难发现,决策者异质有限理性假设、客观环境的变化、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决策者对机会的认知均影响财务预期的形成。认识到财务预期的理论基础和路径依赖,不但可帮助我们理解公司财务决策中的一些现象,而且有助于克服由于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陷阱。   二、财务预期的类型   财务预期与宏观经济预期、投资者预期、消费者预期和个人心理预期等有联系、也有区别。   宏观经济预期涵盖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趋势、利率变动方向、通货膨胀程度、外贸顺逆差情况、企业未来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向等方面的预测、估计和判断,是包括了企业经营者、银行家、投资者、消费者、专家乃至社会公众的预期集合。狭义的投资者预期往往仅指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人,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家政策、物价水平、历史数据等对金融资产未来价格作出预测,从而作出买卖计划的心理行为现象。狭义的消费者预期往往仅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经济变量信息,参与商品交换、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心理行为现象。而狭义的个人心理预期是指个人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个人收支的心理估计及承受能力从而相应调整自身的消费、投资、储蓄行为的心理行为现象。但应该注意到,投资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消费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银行家是自身银行的管理者但同时又是公司的债权人。所以,图1中我们把投资者预期、消费者预期和银行家预期统统划分为公司财务预期的范围。尽管不同主体的预期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确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比如,公司决策者预测未来市场需求不足,由此生产投资将逐渐减少,从而开工不足或停产的数量逐渐增加;消费者根据就业机会减少、个人收入增长放慢、甚至开始下降的信息判断钱难挣了,这必然导致人们不敢随便消费,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增加。#p#分页标题#e#   按照预期涉及的主体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决策者个体和决策者群体财务预期。决策者个体财务预期,是指某一个决策者知觉到经济变量(包括利率、通货膨胀、国家宏观政策等)的变化,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而对公司未来变化进行主观判断,从而决定公司投融资方向、股利或利润分配意向和风险防范重点,进而调整财务战略并作出财务决策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但决策者作为决策群体中的一员,很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往往倾向于采取与群体相近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弃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但由于文化、地域等差异,不同背景的决策者可能会形成若干个具有不同信念的群体,群体内部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系统差异。因此,本文所指的财务预期不仅指决策者个体财务预期,而且也指决策者群体财务预期。   按照预期涉及的财务决策内容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控制决策等预期。其中:融资决策预期是指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公司财务资源,在判断融资机会、渠道、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投资决策预期是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投资机会、方向、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股利或利润分配决策预期是指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分配时机、方式、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   风险控制决策预期是指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风险来源、风险控制重点、难点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   按照预期主体的理性程度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稳定财务预期和非稳定财务预期。稳定财务预期就是决策者在信息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对影响财务变量的信息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从而作出顺应时展、符合公司客观实际,促使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财务决策心理行为现象。非稳定财务预期就是公司决策者对影响公司财务变量的信息在不完备或即使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在估计、判断和预测的时候,认知偏差过大,过分悲观或乐观,甚至去猜、去臆想,从而作出导致公司财务运行剧烈波动,使公司无法持续稳定发展乃至破产倒闭的非理性财务决策的心理行为现象。   按照预期对财务经济行为的影响后果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财务预期能促使公司盈利和成长能力的恢复提高,推动公司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而消极的财务预期可能导致公司衰退,有时泛化成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而引发大规模的灾难,造成整个社会经济波动。   三、财务预期的作用   在公司财务决策的步骤中,无论是确定决策目标、进行财务预测、方案评价与选优,还是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财务预期自始至终发挥它的作用和影响,具体如下:   (1)干预公司财务决策,加深宏观经济调控的困难性和有限性。乐观预期使决策者易于“冲动”和“热情”,悲观预期使决策者易于“消极”和“失望”,它们常常决定着公司投融资规模和投融资方向的变化,从而采用激进或谨慎的财务决策。何况,财务预期的基础是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战略步骤和方法,政府的态度等,只有决策者的财务预期先于政府的调控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决策者和政府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使得宏观经济决策层不得不顾及方方面面的反应,因而。财务预期加深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困难性和有限性。   (2)影响公司财务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施效果。作为一种中间变量,财务预期使公司财务决策与财务经济运行之间并不一定发生显著的一致性,这就使决策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预期一方面造成财务政策效应的渐进,另一方面又给财务决策的调整留有空间。何况,公司决策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预期使公司财务决策行为具有反冲性。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较快,公司决策者就会作出揣测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的预期性行为,从而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来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或将其限制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样,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就可能会被公司决策者的反冲性行为所削弱。   (3)影响公司财务经济运行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公司财务经济活动中,同一决策者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决策者在相同的时间,既有积极的,也有是消极的财务预期。两种预期状态通过改变投融资比例或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影响公司财务经济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公司财务景气时,决策者受乐观情绪的支配,过高地估计财务收益,过低地估计财务成本,持续增加资本投入,创造出更大的、虚假的资本需求,伴随着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财务景气的背后正孕育着财务危机;相反,在公司面临财务危机时,决策者受悲观情绪的支配,持续减少资源的投入,过分抑制资本需求,资源投入不断削减,从而使财务危机从潜在演变成现实。所以,公司决策者乐观或悲观情绪不仅是财务经济运行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且也是财务波动的诱导因素。而财务波动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波动。   四、非稳定财务预期及其应对   由于财务预期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决策者的异质有限理性假设,因此,非稳定财务预期难以避免。非稳定财务预期是指决策者预期思维模式发生过度认知偏差(出现过度乐观或悲观预期),从而对影响公司未来财务变量的信息作出不合情理的估计、预测和判断,最终导致投融资过度或不足,产生资产泡沫或金融危机。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01318)2008年的“融资门事件”以失败而告终就是非稳定财务预期的结果。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一出,中国平安A股1月21日、22日连续两日跌停,股价由当周周一开盘时的98.2l元跌至周末收盘时的80.59元,单周跌幅接近18%。不仅如此,平安A股大跌引发上证指数21日狂跌266.07点,22日再跌354.69点。为什么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一出,投资者毫不犹66豫“用脚投票”呢?用本文的财务预期理论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平安决策者过于自信,再融资方案推出时机极为不妥。2008年初,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国内银根紧缩,资本市场资金面普遍吃紧,投资者情绪不稳定,A股市场挣扎在“牛熊分界线”间,而平安决策者抛出史上最大再融资方案,引发股票大跌,这是融资时机选择不恰当导致的。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股票,融资时机不当就不会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可。第二,中国平安决策者对未来投资项目的预期过于乐观,融资规模过大。就2008年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规模而言,中国平安拟不定向增发12亿股,同时发行可分离公司债券412亿元,以平安的股价80元计算约1400亿元。因此,平安公司千亿再融资失去理性是融资不成功的原因之二。第三,中国平安决策者披露募资公告时,没有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导致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不明朗,造成了投资者消极、非稳定的预期判断。在公司决策者与投资者两个预期主体的博弈中,投资者选择规避风险,“用脚投票”。结果是,中国平安不得不在2008年5月9日公告称,公司经慎重研究后认为,鉴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较为波动,再融资申报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公司在公告之日起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公司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p#分页标题#e#   可见,非稳定财务预期影响严重,应采用一些措施加以应对,主要措施有:(1)完善国家投融资机制。通过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各种交易规则和法律系统的确立,保护投融资行为规范有序。(2)改善决策者心智模式。既然财务预期是决策者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决策者首要任务是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独立思考,用投融资规则与计划克服人性弱点,避免以偏概全。(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平台。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信息成本的存在是造成非稳定财务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要实现有特色的创新,要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以减小决策者投融资思维的滞后性。(4)建立健全财务预期监测与预警系统。结合我国实际,要加强心理预期理论研究,探讨经济发展与心理预期的内在规律,运用模拟预测、调查统计等方法,监测决策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动向,避免因忽略决策者的心理预期而导致决策失误。   预期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广袤的课题,财务预期仅仅是预期的一种。完整的财务预期研究范畴应该涵盖财务预期的产生、传导以及财务预期影响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反过来影响新的财务预期产生等一系列过程。在这过程中财务预期对传统财务理论包括财务目标、战略、制度和方法等构成了巨大冲击,但也带来了重构财务学新领域的契机。可以预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化,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重视公司决策者对复杂环境的预期,这将引发财务学的一场“革命”。尽管还有漫长一段历程要走,但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