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全民健身计划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市政办全民健身计划,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市政办全民健身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多层次促进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人民健康幸福、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人均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基本建成符合市情、特色鲜明、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参加健身活动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逐步增加,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到年,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不含在校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80%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青少年等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二)城乡居民体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明显改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其中20%以上达到优秀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以建设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全民健身环境。到年,全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区体育健身公园等较大规模的场馆设施更加完善。各乡镇街道具备一处及以上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场地;市区的休闲广场、居民小区全部配建健身设施;8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经常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开放率和利用率呈现较大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性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举办学校、职工、农民、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传统性、品牌性特点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健身项目展示活动,大力推广各种健身方法,做到“人人掌握一项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五)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完善。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市体育总会,广泛成立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等明显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建立体育组织和活动站点,形成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通过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形式不一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管理规范、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成立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并进行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优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达到总人口的1.7‰以上。

(七)全民健身科技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依据被监测人员的体质状况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健康发展。体育市场供给不断增加,健身市场规范有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形成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满足大众需求、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全民体育健身市场实现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画等方式,加大对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各种体育活动及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素养,在全市大力营造崇尚体育和参加科学健身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1、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加快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切实抓好市区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各行政村。有条件的公园、广场、绿地要规划配套体育健身设施。

2、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研究制定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使用办法,推动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根据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日,公共体育场所一律免费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确保使用安全,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有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要逐步、适时开放体育设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三)大力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加强市级健身组织建设。建成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2、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体育站、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完善体育服务功能,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动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开展。#p#分页标题#e#

3、加强城乡健身站点网络化建设。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健身站点,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站点、健身俱乐部和健身指导站等,逐步实现市、乡、村三级健身站点网络化。在乡镇街道健身站点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培植特色健身项目,健身公共服务信息,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健身服务。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示范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依托“杞国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培育打造新的特色活动品牌,构建“市有品牌,乡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积极开展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切实加快体育健身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充分发挥非奥运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引导作用,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非奥运项目的普及提高。定期举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带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抓好运动员的选拔、集训和参赛工作。创新健身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与旅游、文化、商贸相结合的群众性体育竞赛、展示活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新形式、新方法,吸引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五)努力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建立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网,提高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定期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和各类健身知识培训班,大力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在全市开展“我的体质我知道”体质检测活动,组织群众进行日常体质测定和体育锻炼达标测试,通过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全民健身科技服务水平。扩大国民体质监测网点,向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延伸。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广泛开展测定、达标活动,对符合标准者颁发证书证章,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六)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1、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定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着重培训体育项目健身技能。全市晨晚练辅导站、健身指导站、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生活化社区、各级体育协会、已配建的全民健身工程等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达到90%。

2、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建立健身指导岗位制,明确健身指导的地点、时间、体育项目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行定点、定时、定项、定岗制度。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登记、审批、注册制度,严把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入关口。积极探索建立体育健身指导服务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业绩优秀、群众评价好的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开展健身服务的积极性。

3、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格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标准,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以指导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职业的,必须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服务全民健身。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全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经常性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组织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深入社区、机关、学校宣传健身知识,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和健身技能。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创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平台,推广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七)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协调发展。

1、发展社区体育。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健身活动、居民体质测试和健身宣传培训等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最终实现全覆盖。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乡镇街道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指导站、晨晚练辅导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2、发展农村体育。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以“送体育器材、送体育知识、送体育活动”为主题的“体育下基层”活动;充分发挥“一场两台”惠农工程作用,倡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符合本地传统习俗、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强化乡镇街道文化广播体育中心建设,确保有足够的人力从事体育健身工作的指导与服务。

3、发展青少年体育。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展好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组织好学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冬季长跑、“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中。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打造增强青少年体质、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平台。建立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联动机制。

4、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p#分页标题#e#

5、发展老年体育。抓好老年体育协会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加强老年体育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扶持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体育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新增城乡社区体育设施要兼顾老年人健身需求,老年人互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带动老年人体育工作持续发展。

6、发展幼儿体育。自年开始,在全市定期举办幼儿基本体操汇演,通过在全市推广普及幼儿基本体操,让孩子从小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也为我市体操、跳水、蹦床项目提供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7、发展残疾人体育。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和体育教育。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项目。积极组织队伍参加上级残疾人运动会和各类残疾人项目比赛。

8、发展职工体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协会、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的作用,配置体育健身设施,完善职工工间操,广泛开展符合职工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推广适合不同行业职工的健身运动项目,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八)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推行国家有关体育健身服务规范和标准,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等相关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属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的,应给予优惠政策。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有关规定的,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民健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机制,认真组织落实。要加强对本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协作配合。市体育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抓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保证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认真落实推进措施,确保本计划的顺利实施。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体育协会,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全民健身行动深入开展。

(三)保障经费落实。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要及时列入财政预算。将公共体育设施维护更新、公共体育场所开放、社会体育骨干培训、各类全民健身竞赛等相关费用列入全民健身专项经费;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村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留归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

(四)严格考核评估。本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情况作为检验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市政府将适时组织体育等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在年进行全面评估,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