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儿科就诊的儿童88例,并按照平均分配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语言沟通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治疗,而观察组患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干预治疗,对比两组之间的护理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两种方式对于幼儿疾病的恢复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更高,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往往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非语言性沟通可更好的搭建患儿与护理医师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非语言性沟通顾名思义是指不运用语言来进行沟通,其中包括动作,体态,语调等各种交流的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内容部分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若此种方式在护理中应用得当则将会起到促进患者恢复的作用[1]。非语言性沟通虽然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沟通,而是一种获得认可的行动方式来实施沟通,而此种沟通则可有目的有意义的发出。在医学治疗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也可伴随语言沟通,来逐渐缓解患者的压力,并通过了解与接触,更好的掌握患者相关症状,从而对症下药,提升患者疾病治疗的效果。研究正是以非语言性沟通为出发点,探究其在儿科的护理应用,并以儿科就诊的8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的儿科患儿,并随机抽样选取8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最小为12个月,最大为10岁,平均年龄为(6.4±2.1)岁,其中男性患儿为43例,女性患儿数量为45例,两组患儿之间无较大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语言沟通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治疗,而观察组患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干预治疗,对比两组之间的护理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对照组患儿护理中通过沟通的方式搭建患儿之间良好协作的桥梁,相关医护人员对患儿心理进行引导以期最终达到护理治疗的效果。观察组患儿在护理中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进行护理干预,首先为表情。医护人员的行为举止以及形象将会对幼儿病症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幼儿在生病后都较为恐惧到医院就诊,治疗中大哭大闹,此种现象在儿科中屡见不鲜,造成此种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幼儿对针的恐惧,另一方面在心理中将会与医护人员以及医生产生恐惧[2]。因此想要提升患儿治疗的效果,就应注重医护人员的行为举止,在进行护理治疗中,医护人员应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让患儿有安全感,进而让幼儿不再反感医护人员。其次,身体仪态。个体的身体仪态将会反应出情绪状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认真对待,在面对幼儿哭闹时,耐心劝解,防止严苛呵斥,禁忌将不良的情绪传递给患儿,营造患儿健康的恢复氛围。个体之间的交流可通过眼神传递来获取,儿科患儿通常受到年龄限制,因此往往不善于与陌生人表达,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善于运用目光与眼神交流的方式。用目光来对幼儿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幼儿摆脱病症的困扰。抚触是一项较为实用的护理技术,医护人员抚摸患儿可给予患儿以一定的安全感,安抚患儿受伤的心灵,当患儿感受到温柔的抚摸,此种方式有助于患儿摆脱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在注射治疗中,通过安抚让患儿逐渐放松,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第五,营造优质的病房环境。病房是患儿治疗与恢复的地方,在医院中对于病房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应定期需要清理消毒,保证充分的光照以及通风外,还应注重病房的湿度以及装饰,为患儿营造安静,清洁,干净的病房,并在病房中悬挂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这些都可对患儿的恢复恢复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3统计学处理

临床研究,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最后运用卡方检验,检验数据准确率,得出具体数值,数值运用P值表示,若P小于0.05,则说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满意度调查

研究采用问卷的方式,主要收集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并分为护理技术以及服务态度两方面进行研究,护理技术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几个选项;服务态度氛围满意以及一般,并针对每个选项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证明满意度越高。

2结果

对照两组患儿的治疗满意度,从中可知观察组患儿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满意率为97.73%,观察组患儿满意率为90.91%。从护理技术以及服务态度上对比,对照组皆低于观察组。两组之间读本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护理干预中,心理护理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而心理护理通常通过沟通来实现,沟通可分为非语言性沟通以及语言性沟通,通过研究证明两者皆对于患儿治疗的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3]。儿科病患皆为儿童,此阶段的患儿多数在护理中出现哭闹甚至拒绝治疗等现象,而患儿的这些不良情绪因素也将转换成为患儿的心理负担,进行阻碍患儿的有效恢复。因此,为了提升患儿治疗的效果,可采用非语言性沟通的方式,在与患儿相处过程中,首先让患儿接受并逐渐转化为认可,让患儿感受到关爱与温暖,以此来帮助患儿配合治疗[4]。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可通过表情、身体仪态、目光眼神、抚触等行为之间进行传递,运用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让患儿认可该护理医师,以此进一步促进医护人员对患儿心理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加快患儿恢复的目的。从研究结果来看,对照组患儿满意率为97.73%,观察组患儿满意率为90.91%,不论是从护理技术还是服务态度上进行区分,观察组皆远远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非语言性沟通相比语言性沟通其更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护理中可提升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好感,促使患儿逐渐参与到护理治疗之中。故此可在儿科护理中推广使用非语言性沟通。

参考文献

[1]唐萍.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9(6):253-254.

[2]曹桂红.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6(3):87.

[3]滕丽.非语言性沟通用于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9):243-244.

[4]李思霞,严富琼.非语言性沟通在短暂性语言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15(10):110-112.

作者: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