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分析

摘要: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进方向,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大学教育理念指引下,伴随着大学的成长和发展而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可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传统习惯的总和。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事关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其独有魅力势在必行。具体来说,要着力培育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精心塑造清新雅致的校园物质文化,有效建立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和善于创设敬业诚信的校园行为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培育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决定校园文化追求层次,并直接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在当今社会人们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特别是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价值标准内化为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和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培育崇尚不走寻常路、鼓励兼容并蓄、彰显个性气质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氛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在全社会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党的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可见,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承担载体。校园精神文化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要通过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校刊和校园杂志的创办、高水平的讲座、形式多样的社团、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台等多种媒介发挥重要作用。彰显正大光明,毫不含糊地批评错误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让全体师生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要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宣传和交流平台,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宽松环境,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调动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革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达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精神境界。

二、塑造清新雅致的校园物质文化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见,环境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具体地说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和生活资料、规划布局、人文景观等。“此地有崇山峻林,茂林修竹;是日夜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已经成为了教化和熏陶学生的一种无声的工具。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有效融合,创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潜移默化地以等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教学楼、名人塑像、花草树木、橱窗、宣传栏标语横幅、黑板报、广播、报刊以及贴近大学生思想的校园网络等多种校园文化表现形式繁荣高校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身处其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通过塑造高校清新雅致的物质文化环境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文明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认识。

三、建立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部分,具有育人、规范与约束、导向与激励等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对高校有序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起了重要规范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性内容贯穿于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又要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认可和价值追求,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的校园氛围。一要提升教育治理社会功能。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通过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转换政府职能,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办学模式。二要建立现代高校制度。推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现代高校制度为校园制度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理念的落地生根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核心是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的制度规范和情感纽带作用,对师生在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达成共识,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释放师生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自豪感,调动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要培育师生参与意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教师和学生,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能够明确各自职责,上下同心,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抓牢广大师生这根主线,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师生建言献策热情,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参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深化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的认识,通过师生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味。

四、创设敬业诚信的校园行为文化

积极向上、敬业诚信的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是由高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规模和文化品位显现的。高校只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做到知行统一,使高校倡导的正向价值观深刻影响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有效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习惯,才能产生凝聚力,形成合力,激发战斗力。首先,营造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载体,是形成“人人皆可尧舜”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荐、挖掘、评选、表彰、传扬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让这些典型永葆青春,形成一种社会常态。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榜样的引领下,要从我做起、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凝心聚力建设和谐校园。由于身边的先进典型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实践者,产生不可替代的示范、鼓舞和引导作用,增强教师和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有效促使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形成。其次,弘扬科学精神,坚守学术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德,更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尤其要追求脚踏实地、务实创新、追求真理、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要求高校教师和学生严防学术浮躁、端正学术态度、恪守学术规范、维护科学诚信、恪守职业道德,培养成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文化人和健康学术氛围的守护者。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载体。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贴近师生、内容多样、蓬勃向上、吸引力强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渗透其中,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维持校园和谐宁静。值得一提的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晕染作用,借助校园物质文化的熏陶效用,打造校园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彰显校园文化的时代气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和创境的目的。最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新的文化形态逐渐形成。高校师生在新媒体下较为主动、便利地获取大量信息,不自觉地改变原有的意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对高校校园文化带来影响。文化既要注重传承,更要注重创新;既要注重内容创新,也要关注形式的创新,既要博取形式的喜闻乐见,更要强调形式的与时俱进。这样文化方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文化内容创新党的新要求,新媒体阵地建设是新时期文化形式创新的风向标。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师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高扬创新旗帜,推动文化发展,势在必为。高校应当因势利导,不断提高网上舆情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提升校园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新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36):52-55.

[2]王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1):47-50.

[3]周长春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38-239.

作者:成芳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