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中医药文化产业构建思考

地方性中医药文化产业构建思考

摘要:

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优势明显: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产运营模式增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存在问题有:中药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缺乏规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政策不完善,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药材开发产品受制约。对策和建议: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强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宣传;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建设重点品牌中药产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地方性;文化产业

1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学科知识,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1]。南阳作为“医圣”故里,无论是从中医药治病疗效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中医药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众多的老中医、中药材种植基地、制药有限公司、药店、医科院校。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高,中医“治未病”特征极为符合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这也给中医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1)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南阳现辖12个县区,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植被丰富,有“国家粮仓”“中原绿肺”“京城水缸”之誉,共有中药材品种2436种,优质道地中药材50余种,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近190万亩,山茱萸、辛夷、丹参、桔梗、栀子、半夏、金银花、柴胡、夏枯草年产值近20亿元。其中,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桐柏桔梗荣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西峡县的山茱萸超过20万亩,南召县的辛夷超过30万亩,已形成拳头产品;各县中药材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唐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其中栀子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唐河半夏等30种地产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方城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其中丹参3万亩,木瓜5万亩,桔梗、柴胡、板蓝根、栀子等共1万亩。淅川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其中金银花1万亩、木瓜2万亩,柴胡、板蓝根等十多个品种共达2万多亩。桐柏县的木瓜达8万亩、夏枯草达7万亩、桔梗已形成规模发展。各县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培训药农、指导种植及采收过程,切实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方城县在基地建设管理中,按照GAP标准要求制订了整地起垄、施肥育苗、种植模式、栽培管理、采收期、采收方法、晾晒整理等生产环节的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2)生产运营模式增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各地立足当地,因地制宜,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多种生产运营模式,规避了市场风险,保护了农户利益。淅川县建立金银花加工仓储基地,由福森集团与农户签订合作合同,免费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等服务,对种植农户从选址、移栽、田间管理、鲜花采摘等方面提供一条龙全程技术服务。以宛西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所建的山茱萸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了30年的合同,使20万粮农变药农。南召辛夷基地以南召华龙辛夷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与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草药研究所等院校合作,对辛夷的规范化种植及辛夷油的提取等进行合作研究,辛夷油提取率达4.82%,精纯度达99%,产品远销东南亚。(3)地方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南召县专门成立辛夷产业办公室,方城县成立的裕丹参办公室,负责产业的发展、规划、协调等工作。淅川县强力推广树形四季金银花种植,并成立了金银花管理办公室。桐柏县把何庄、康庄作为特色示范基地重点扶持。西峡县依托集镇建设,规范市场管理,扩大市场容量,以米坪、西坪为主的中药材市场在豫西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2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中药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尽管南阳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中医管理体制,中医由中医药管理局承担管理职责,责权明确,但是中药管理由于省和国家层面对中药采取多头管理,涉及中药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导致中药工作主体混淆不清,统筹协调不畅。(2)缺乏规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一是南阳目前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是按农贸市场进行管理的,商户本身没有经营中药材的资格,但是现在各商户都在经营炮制过的中药材,超范围经营,导致假劣中药材鱼目混珠。二是行政管理主体不明确,药监、卫生、公安、工商、经济多部门“混管”,但又都管理不力,出了问题甚至很难找到责任部门。(3)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政策不完善,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室的标准完全套用西药制剂室标准,不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一是制剂室建设要达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需投资数百万元,中医医院无力建设;二是每注册一个品种成本10万元,甚至达20万元,平均两年注册、换证一次,增加投资几十万元,加上制剂品种只允许在本院内使用,导致新研究开发的制剂用量小、成本高、亏损严重;三是制剂不允许调剂,割断了中医与中药的联系,一些单方、验方受其影响无法使用。(4)中药材开发产品受制约。南阳的道地中药材有50多种,很多品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市场开发步伐较慢,像桐柏县、方城县的木瓜已形成规模,但是成熟后现代技术的开发利用不好,药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针对南阳地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应当从政策上重新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大财政投入,提升中医药的地位,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医药产业开发。要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相关基地,为中药材种植提供服务。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着力建设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桔梗、栀子、柴胡、杜仲、天麻、木瓜、金银花“十大中药材基地”。鼓励板蓝根、连翘、夏枯草、半夏、麦冬、葛根等道地中药材的基地化种植。要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研究,开展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建设中药和保健食品市场和物流园,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或中药材物流园。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发展以中药材购销为主的农贸市场。建立重要配送中介服务机构,拉长拓宽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原产地附加值,加强同境内外大型中药加工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固的中药材供求关系。大力推进生产名药、建设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的“三名三保”工程。(2)加强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宣传。目前,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不能被西方国家承认,只能说明它还不能被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但并不能否认它的科学性。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短时间内这种状态无法改变,因此要长期坚持对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宣传,并注重中医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设中医药疾病诊断等专栏,提高社会认知度。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医医疗机构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建设中医药校园文化[3],针对不同专业,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增加南阳骨伤、南阳儿科、南阳医家学说和南阳名医学术经验等内容;与张仲景国医学院中药标本馆合作,开展南阳草药专题研究;在学校广场处建立南阳名医壁或雕塑等。调查表明,充分利用南阳中医药博物馆和医圣祠传播南阳中医药知识,通过举办针对性的讲座、实地考察、发放宣传册、媒体报道等形式,结合课堂教学,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南阳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3)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建设重点品牌中药产品。政府与企业应重点培植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建立国际化标准,并着力打造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借鉴跨国医药公司药品推广的一些好的做法,围绕这些品牌产品举办系列学术活动,诸如组织国际性质的各种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报告,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临床治疗论文,为患者举办公益性质的产品服务,搭建产品的互联网信息平台等。(4)要扶持中医药企业。就目前我国的保健品市场来讲,存在价格虚高、宣传效果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对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开发生产中药保健器材、食品、饮料等产品,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采取股份制、企业上市等多种形式组建新的中药饮片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低耗材、低成本、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材和保健食品加工体系。(5)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建议在省级层面上设计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协作方案,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方面制订符合河南实际的政策措施,快速促进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6)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将引导中医药机构和旅游风景区的多元合作,探索新商业模式,助力发展以提供中医药“康复”“养生”“保健”“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中医药旅游应当加快相关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倡导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鼓励游客参与药酒、药膳等制作,学习中医药机理、养生方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把中医药文化、中药种植园区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和环境资源以及中药材种植优势,在著名风景区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生态园,可以让游客在自然放松之中体会中医药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明强.论传统文化的兴衰对中医药事业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85-2286.

[2]朱红英.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J].医学与社会,2009,22(11):24-25.

[3]张裕强,张馨月.基于先进中医文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现代交际,2012(5):242.

作者:梁胜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