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存在问题

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存在问题

一、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研究现状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不少研究成果往往是从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方法、策略、方案等可操作性强的视角进行研究,而真正缺乏从方法论的视角,即从研究方法的选取、研究视域的选择等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学理性梳理与评估。因而,从方法论的这两个基本维度着手,我们尝试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

学界在关于期刊编辑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论题中往往从两类研究方法着手。其一是经验总结的方法。如编辑出版的流程视角指出编辑应具备的四项基本能力:一是编校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内容、体例、学术、政治把关;二是策划能力。包括市场分析、方案制定、组织落实、市场推广;三是管理能力。包括执行、控制、沟通能力;四是创新能力,即编辑主动性与创新性的体现。尽管我们知道,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特别是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是编辑能力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经验总结的传统研究方法的维度,还需要结合量化研究,甚至质性研究的方法展开深度的理论阐释和深入的实践检验。其二是量化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研究编辑能力的,主要是力图从客观性维度推进我们对编辑能力建设的认识,使其评价标准具备科学化与可度量化的向度。如有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思维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科研能力等4个准则进行编辑能力评价的尝试性研究。但也有学者指出,其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因而,就有研究者试图改进研究方法,将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有机结合,确立了写作能力、学术能力、组织能力、编校能力、社交能力、外语能力等六类评价因素,构建了比较成熟的统计模型。但我们认为,量化研究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但囿于研究者本人的参与,其主观性对研究的影响往往很难运用完全的量化手段进行控制。当代解释学提出的“前见”的问题,即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性特质,包括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前见”性因素都会无意中被带入研究中。比如我们选择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或量化的研究方法本身就已经基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选择,设立的评价指标等因素其实也加入了个人的设想。韦伯在其《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范畴,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研究中通常所使用的研究概念与范畴,而这些概念与范畴不仅仅是一种经验总结,而是加入了研究者本身对研究论题的主观能动的想象力和“应然”层面的研究预设。比如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认为编辑应具有沟通能力等“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能力,这其实不仅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经过经验积累而总结的工作能力,更是带有研究者本身对编辑职业的一种创新性认识,带有对编辑职业“应然”发展路径的美好想象和期许。

(二)研究视域的选择

比如,有研究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期刊编辑之所以需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问题。该文认为,网络时代期刊编辑适应外部社会的职业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导致学术期刊编辑社会角色的冲突、模糊或过载。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须将个体与广阔的社会相连,提升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当然,不少研究已经意识到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这一路径,比如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的特点,提出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对新媒体形态和技术的学习能力、运用新媒体平台服务用户的能力、数据分析利用能力以及对稿件的专业把关能力。也有研究从期刊编辑适应大数据时展的外部形势需求的角度指出,在编辑能力提升上,要树立大数据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和数据处理能力养成理念,苦练编辑业务基本功并坚持学术研究,要走出去,培养大数据视野。此外,也有研究从期刊组织管理的研究视域出发,尝试借助新媒体与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趋势,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支出需要培养一批兼具数字化业务处理和专业学术内容处理能力的跨专业编辑人员,以支撑新媒体环境下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也有研究从期刊编辑人员内部组织结构视角提出,青年编辑、老编辑、期刊社领导等人员如何帮助期刊编辑快速成长,提升其编辑能力的问题。[7]这样的研究路径适应于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强调了期刊编辑作为马克思意义上“社会关系中的人”而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期刊编辑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其主体性的价值往往更多地体现为其个体的能力,而不是较为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尤其是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界重要思想观念传播的载体,编辑作为学术期刊核心的策划执行者,其担负的职业使命促使其不仅要适应社会的外部需求以及外部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能力要求,更要尽可能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显然,现有不少研究往往只是关注和侧重于从编辑适应社会的能力入手进行探讨分析,缺乏从编辑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事实上,关于编辑主观能动性的缺失这一问题早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比如基于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理论的视角,认为学术期刊市场化既可以强化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但也会导致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性的弱化和异化,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和升级的原因之一。因而,学术期刊需规避市场化给编辑主体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塑其主体性。具体而言,需要从强化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意识、优化编辑主体能力结构以及完善学术期刊市场化模式等方面展开。当然,除了由“外—内”的研究理路,事实上也有研究关注到编辑主体能动性的问题,从“内—外”的研究理路,尝试从编辑内在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编辑能力提升的研究。这种“内—外”的研究路径主要体现在对编辑的学术能力的研究。比如有研究着重对编辑的学术素养进行研究,指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在于学术竞争力,而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能力直接关系着期刊的发文质量。因而,需要构建有利于编辑参与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编辑参与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互动发展机制,以此提升学术期刊编辑能力[9]。有研究就专门分析了学术素养对编辑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指出人文学术素养是编辑从事学术期刊工作的前提,因为学术期刊不同于一般期刊,其特色在于“学术性”。但是,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除了需要具备学术能力外,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与外界同行、专家、审稿人、作者、读者沟通交流的能力,也不仅仅是关注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在当代知识社会中,面对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学习时间,包括编辑在内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学习,这不仅仅是涵盖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能力培养的知识,也包括社会实践的学习能力、社交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二、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固化,脱离了编辑能力提升研究的多元方法路径

其一,经验总结方法的优点与缺陷。鉴于编辑职业的实践性特质,特别是十分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所以从实际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出发,试图归纳总结编辑能力提升研究的方法。这一研究思路在提升编辑的实际工作效率、快速进入编辑职业门槛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刚入编辑行业的人员而言,无疑会给其带来很大帮助。但是,经验总结的方法通常是面对实际工作中所碰到的直接问题,具有被动的反映式特征。被动的反映式特征意味着,只有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这一问题,我们才会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解决方案中进行经验总结,是一种比较滞后的方法研究思路。而这一方法缺乏“预见性”,也就是说,我们本人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尝试进行准备,包括提前学习和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工具技术,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知识储备等。而这一方法恰恰是一种偏向工作实践的研究思路,往往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能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进行双向度提升。此外,经验总结的方法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所追求的“客观性”尺度尚存距离。现代社会科学中提倡研究的客观性,因为这一方法论研究理念能够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普遍规律的真理性,通过不断地总结规律而提升研究的可靠性。在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研究的问题中,试图引入这一方法论理念,正是对于纯粹经验总结研究方法科学化程度的提升。所以,需要澄清的是,实践工作经验总结的方法在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研究中十分重要,而如果仅停留在以解决实际工作层面遇到的问题为指向的研究思路,就会使研究脱离科学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评价缺乏科学的、规范化的度量标准。其二,量化研究方法的优点与缺陷。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相反,量化研究方法旨在关注研究的客观性。这种方法论的研究理念起始于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是源于对自然科学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与规律性的把握。社会科学研究逐步借鉴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标准和规范,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以自然科学为标准的说明和客观性论证。在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研究中,不少研究成果实际上也运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评价等内容的研究借助这一研究方法,往往能呈现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但是,量化研究方法也并非无条件地运用于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研究中。因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内涵十分丰富,既有我们可以以经验事实判定的编辑能力,也有我们必须通过理解的方式来诠释的编辑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就编辑能力提升的问题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调研问卷、访谈、设计数据模型等方法通过分析出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出现的频率等。但是如何去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提升某方面的编辑能力,往往并非是一般的问卷调研、数据统计所能呈现的,甚至通过访谈的方法也未必能得到真实性的答案,因为编辑是编辑能力实践的主体,其思想、观念等精神和心理世界问题的描述往往受到主观性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纯客观的研究方式有时候并不能真正发现编辑个体在能力提升方面的差异性。

(二)研究视域狭窄,抑制了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研究视域通常是研究的立场和研究视野的统称,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什么角度,采用什么视角进行问题的研究。如前所述,在研究视域的选择上,不少研究成果往往是依据外部形势的需求对学术期刊编辑内部能力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比如从适应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根据全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特点等视角进行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研究等等。实际上,这种研究方式就代表了目前在这一问题领域不少学者采取的研究视域。这一研究视域实际上多是遵从一种外部化研究理路,认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提升需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相应提升,相比于外部形势的需求,编辑个体的内在能力提升往往并不占优势。显然,这一研究视域窄化了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研究的多重选择视域,特别是抑制了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多重研究视域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从外部形势的需求入手讨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方法,也需要关注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编辑个体性特征出发进行能力提升的研究。当然,尽管已有研究强调了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囿于思维方式的单一,使得其研究结论尚未真正挖掘出编辑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所在。编辑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并不仅仅是指编辑学术素养和素质的提升,这种理论素养的提升实际上并不能够完全帮助编辑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职业需求,如果仅是关注理论素养的提升,而不注重实践交往能力的提升,往往就会使编辑停留于学院式的工作方式,既不能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往获取最快捷有效的信息,也不能更好地与外界同行或其他行业从事人员进行互动。编辑职业更是如此,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多地是通过信息交流互通有无,编辑不仅要注重个人内在能力的提升,还应积极参加外界活动,主动地与专家、学者、读者等进行沟通交流,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这是编辑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在当代信息社会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表现。此外,现有研究除了对当代信息社会编辑主体性能力提升的研究视域比较单一外,还尚未将编辑综合能力的提升与与编辑实践能力和其生活世界建立起紧密联系。虽然强调编辑需要加强学术素养、学术能力等,但往往这种研究思维方式只是从编辑个体的角度进行能力研究,与外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尚未建立起联系。学术期刊编辑提升学术能力如何与运用大数据的能力相结合,学术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编辑能力如何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交往沟通能力联系起来,学术期刊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如何与推送期刊文献、提升期刊影响力的能力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提升编辑的综合能力等等。而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研究更应联系和关注编辑实际的生活情况和社会条件,特别是根据“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并结合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多重视角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