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热潮,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改革及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及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环境下受众阅读习惯及媒体生态环境的改变,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信息和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尽管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要小于其他媒体,然而学术期刊参与跨组织的多媒体融合乃大势所趋。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及业界的普遍认同。管理部门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学界及业界也就如何开展媒体融合、开展媒体融合遇到的问题并围绕相关顶层设计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国内学术期刊特殊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步伐要缓慢得多。

1顶层设计和底层探索及实践

1.1关于学术期刊改革及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在网络及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背景下,媒体格局及舆论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新媒介不断涌现给传统媒体带来较大冲击,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重大革命。传统媒体改革出版及传播模式,借助新媒体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等管理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和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3月,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2014年4月,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章,也在多个场合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传统媒体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多个管理文件的出台及多种场合的领导讲话,足见国家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视。尽管有的文件没有特指学术期刊,但学术期刊并不能自外于“传统媒体”。

1.2学界及业界进行的探索及实践

在理论探索阶段,众多专家学者基于新技术不断涌现及多媒体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探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被刷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或从宏观层面探讨通过优化学术期刊政策环境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1-2],或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3-5]。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融合、服务融合、采编融合及传播融合等策略研究上,在新兴媒体的整体规划及多媒体深度运用等方面还缺乏经验[6],总体来说,我国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的理论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在顶层设计的不断推动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各学术期刊编辑部都意识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融合发展开始由“被动”向“主动”发展。不少出版单位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方式,启用数字采编系统,建立学术期刊网页,有的还开通了微博、微信,以期通过多种媒介与作者及读者进行更好地互动交流,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提高期刊服务质量。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各学术期刊的出版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数字采编系统的启用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及多媒体融合发展创建了基础,提升了服务作者的水平和能力。不少学术期刊还进行了集群化媒体融合发展探索,有的依托同一主管、主办单位进行集群化发展,例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有的依托学科专业内容进行网络集群发展,例如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网、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等,虽然这些期刊集群在期刊的数字化及多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这些集群期刊由于分属于多个出版单位,缺乏内在的约束机制,这种相对松散的“草根联盟”,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7]。

2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网络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生存生态的变化,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及学界、业界的讨论和实践等使得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得到各编辑部的普遍认同和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传统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模式、传播模式及经营模式等都有所改变,然而与真正的融合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2.1编辑出版及思维模式仍沿用传统纸刊模式

媒体融合改变了学术期刊媒介的生态环境,转变了媒介运作策略,更新了信息传播模式,推动着学术期刊出版形态及生产流程的不断更新和变革。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经历了印刷期刊(P型)→印刷期刊为主+电子期刊副产品(P+E型)→电子期刊为主+印刷期刊副产品(E+P型)→电子期刊(E型)。P型是指产品的生产和发行都是围绕印刷版模式;P+E型是指产品的生产围绕印刷过程,以发行印刷期刊为主,通过各大期刊数据库把纸质期刊数字化,供读者在网上阅读;E+P型是指纸质刊和电子刊的地位发生转换,电子刊占中心地位,产品的生产主要围绕电子产品,期刊主要通过网上发行和传播;E型是指只有单一的数字版,而没有印刷版期刊[8]。分析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现状,在国家政策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为代表的商业数据库不断发展,他们加强同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联系,实现对传统学术期刊的信息化改造和网络化传播,改变科研人员获取资料的方式,显然目前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已进入到E+P模式甚至E模式。但是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及思维模式仍沿用传统纸刊模式,尽管不少编辑部启用了数字采编系统,然而这仅仅是手段而已,即对学术期刊内容的组织及管理仍停留在P+E模式甚至是P模式。

2.2通过各服务平台实现传播

数字化出版改变了信息传播与信息接收的陈旧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查阅便捷等传统出版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各学术期刊编辑部也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利用新媒体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及影响力。目前,学术期刊的内容传播主要有纸刊发行和数字化渠道两种,在科研人员获取资料模式转变的情况下,纸质期刊发行量较少且连年下降。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期均发行量为500~3000份[9],有的期刊期均发行量仅几十份。学术期刊的传播主要通过各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不少学术期刊为了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播,扩大期刊影响力,往往在出刊后第一时间就将期刊电子数据交给数据库,以期通过其成熟的渠道优势及商业模式,提升所刊登论文的影响力。在多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的本质已由贩卖知识和信息转变为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服务方式也从“单个产品的提供”向“服务平台的维护”转变[10]。

2.3跨媒体经营状况堪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作为需求侧的用户已形成互联网贯穿衣食住行、工作娱乐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应用习惯,可以说,作为需求侧的媒体融合已初步完成。然而作为供给侧的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仍处于条块分割、壁垒纵横的起步阶段,在中国科协1081种科技期刊中,主管单位有176个,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显示,有75.7%的期刊属单刊经营[11]。各学术期刊编辑部虽然意识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但限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网页、微博及微信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是纸刊内容的“翻版”,很多微博也处于“僵尸”状态。除了少数大刊名刊外,大部分学术期刊网页更新缓慢,再加上单刊有限的影响力,很难引起学术共同体的关注,用户黏性不够。各学术期刊跨媒体经营模式无范式可循,盈利模式不清晰。程维红等[12]对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研究显示,有87.3%的期刊在2014年对期刊的数字出版进行了投入,刊均投入5.93万元,其中84.3%的期刊将其用于网站建设,70%的期刊用于网站内容更新,35.1%的期刊用于新媒体建设(微信、移动App和手机报等)。网站及新媒体的盈利情况表明,90.5%的期刊网站不盈利,读者可以免费浏览;71.9%的期刊表明新媒体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