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出版特点

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出版特点

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作为当下平行存在的文学出版物,是文学读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播文学,进入公众的阅读领域,产生各不相同的文化影响。文学期刊与微信公众号之所以具有可分析的基础,在于它们都属于出版物,都有出版物的基本特征: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精神内容,可供阅读、欣赏;都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供向公众传播。二者既有共同属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就二者作为出版物,对此进行简要浅近的对比分析。

一、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作为出版物的共同点

(一)满足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是文学出版的经济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市场流通,人们对它的阅读与欣赏,即是一种文学消费行为。“文学社会学言说文学,不仅仅是指涉具有抽象美学意义的文学自身,而是要面对处于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构成生产与消费的现实关系,作为某种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文学事实。”不管是文学期刊或微信公众号,作为文学产品,都有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的基本属性,即用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学消费需求。这种生产行为,从经济层面上看,有着商品生产的利润目的或经济利益考量,这是一个从基本的物质利益追求上通过精神产品来实现的过程。但要看到,不管是文学期刊还是微信公众号,从出版物的角度上看,其本质就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消费,来保障和实现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让公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满足读者的文学消费需求,就是使出版行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文学期刊与微信公众号这种满足消费者文学消费的生产目的的实现,是它们作为出版物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文学期刊或微信公众号没有进入消费领域,那么,其他的文化功能、社会效用等都不可能得到实现。

(二)推广文学产品

不管是文学期刊,还是微信文学公众号,作为出版物,都有其特殊性。首先,二者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但就它们的物质形态上看,都是劳动过程中消耗了作者、编者的脑力劳动的产物,是承载了文学方面的精神文化内容、以文学内容为本位的物质产品。其次,二者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出版物本身的精神效用上,即文学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第三,作为出版物,它们还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时或对立时或统一的特殊性,好的社会效益未必有好的经济效益,反之亦然。总之,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二者都有物质性的一面,即文学期刊或者微信文学公众号,都要通过其使用价值的消费,才能实现其文学价值和精神效用。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作为出版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二者的编辑工作都必须做好文学产品的推广,努力使自己组织、审读、评估、加工的文学产品能够使其使用价值即文学作品的精神功用得以实现,尽管二者对自己生产的文学产品的推广方式各不相同。

(三)引导文学趣味

何为文学趣味?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朱光潜先生认为:“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不管是文学期刊还是微信公众号,通过读者的阅读消费行为,必然对读者(消费者)的阅读趣味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文学产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状态,通过这些阅读行为,从而也必然对读者的阅读趣味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文学产品的生产是以消费者也即读者的需求为目的,这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期待会对文学产品的出版产生影响,文学期刊或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是以满足读者的文学阅读期待而进行编辑的;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产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文学期刊或微信文学公众号所生产的文学产品,制约着读者的阅读,并通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或更新文学趣味,从而对读者的文学趣味起着引导作用。

(四)建构文学语境

关于文学语境,有人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创作的语境,二是创作出的文本在阅读时的语境,三是文本的历史语境。从宏观上看,是指文学作品在出版、阅读中形成的各种情景因素的总和,是编辑、出版与阅读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必须运用与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与范围各不相同,从而在文学的出版与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文学文本的作者的语境、读者的语境、阅读产生的心理语境等。从文化因素看,文学语境的影响力十分重大,文学语言必须进入语境,其文学词汇、修辞等的改变,会为社会文化增添内容,其中涉及到它包括文化心态、人文特征、文化活动、文化积淀等在内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的出版与阅读的积累,不断产生与更新文学语境。文学语境的生成,出版者尤其是文学期刊与自媒体(当前起主导作用的是微信公众号阅读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期刊与微信公众号的编辑,结合公众的阅读需求,通过对编辑主题的策划、文学作品的审读、评估、选择、组织与加工,形成文学产品,从而才能进入公众阅读领域,由此,这些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通过阅读开始产生,并通过公众的阐释、理解、使用与传播,更新旧的文学语境,形成新的文学氛围,从而使文学作品发挥其教化、审美等功用。没有相应的文学语境,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得不到充分表达。同样的,没有文学作品,就无法产生文学语境。不论是文学期刊编辑,还是微信文学公众号的编辑,在策划主题、选择加工作品时,就为文学语境的建构提供了基础。

二、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作为出版物的不同点

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差异自是泾渭分明,各有特点,从深层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容量不同

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作为出版物,各自的篇幅大不相同,就某个时段的出版总量而言,文学期刊的容量与微信文学公众号的容量各不相同,前者篇幅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其总量也相对固定,而后者可以根据阅读的反应或编辑需要而增加或减少篇幅,是多变的。但就单期的出版容量而言,文学期刊单期的篇幅要大于微信文学公众号单期的篇幅。就文学期刊来说,其篇幅是受国家有关出版政策约束的,其页码必须是相对固定的,这样,在某一时段内,任何一本刊物的页面数量都是基本稳定的,都有基本的总字数与总篇数。综合性的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福建文学》《花城》等)一般都会设定小说、散文、诗歌与评论等相应的版块,或者按某个主题分别设置栏目。就专门性的文学期刊而言(如《小说月报》《诗刊》《文学评论》《散文》等刊物),一期刊物的篇幅组成上,总是需要通过有机地组织较多字数的多篇作品,才能构成一期刊物的物质形态。而对于微信文学公众号而言,一般来说,受众的阅读特点与文学期刊不同,微信文学公众号的读者主要是通过手机,利用零散时间在线搜索有兴趣的公众号进行阅读的,往往没有如文学期刊读者一样较长的阅读时间,总体篇幅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便读者能保持阅读兴趣,在零散的较短时间内读完。因此,就总体篇幅而言,微信文学公众号不具有文学期刊的固定页码,可长可短,但讲求即时性在线阅读,比较灵活多变,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像《福建文学》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发表每期的目录之外,一般每次都只散文或诗歌等便于在手机阅读的内容。

(二)出版定位不同

1.从内容定位上看,文学期刊的内容范围除了受刊物自身的特点限制外,对内容的定位明显与微信文学公众号不同。文学期刊的内容要求一方面强调市场阅读需求,即以订户的消费需求为内容定位,另一方面,它又着眼于长远,以发表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为目标来要求内容,因而会去挖掘作者,发现作品,使内容能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像《人民文学》《收获》《世界文学》等文学期刊,在读者中口碑一向很好,在于其内容定位着眼于经典性。而微信文学公众号相对较为独立,即使是一些文学期刊主办的公众号,也保持公众号自身的特点,这样,作为微信公众号(不论是期刊主办的,还是个人公众号)的作品内容,更多要考虑到阅读总量、点赞率、读者评论量等这些因素,更加重视博取读者的关注,增加订阅量,因而在内容定位上,明显与文学期刊不同,更为关注当下的阅读流行趋势与热点问题。2.从读者定位来看,虽然二者都要考虑读者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条件,但就文学期刊来说,由于与订户的互动关系相对较弱,读者反馈渠道不如微信多样、反馈速度不如微信及时、编读互动不如微信频繁,文学期刊编辑对订户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职业、专业、文化与地理环境等方面情况的掌握,明显比不上文学公众号。文学公众号可以通过后台对每一位订阅读者做评估分析,每期的内容可以通过评论与留言栏得到及时反馈,这样,便于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对读者的了解更为深入。3.从风格定位上看,文学期刊与文学公众号都会试图通过建立有别于其他期刊或公众号的风格,获得更多读者的感知、接受与认同,“根据特定的目标受众的需求,形成与众不同的媒介特征,并要求在媒介的整个传播运行活动中有意识、反复地表现出来。”但对于文学期刊而言,除了在装帧、版式等方面的设计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之外,往往也会侧重于保持期刊内容的个性魅力,从而获得读者的信任。而文学公众号的风格定位,就期刊主办的公众号而言,有些内容自然是期刊内容的延伸,但对在努力创设其与期刊有所联系但又不同于期刊的风格,增加其作为微信公众号的识别度,像《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对于个人主办的微信文学公众号来说,虽然也会通过提高内容的独特性来吸引读者,但往往主办者个人的文学修养、读者认知、艺术见解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其公众号的风格。

(三)编读互动不同

互动性是新旧媒体都具备的特点。据研究认为,互动性所指的是在超越时空的情形下个人或组织可与其同伴直接相互交流的便利性;互动性是用户能够修改媒介内容与形式的程度;有些学者在回顾了近年来传播和技术与互联网关系的研究后认为,“‘互动性’的概念主要指传播的双方在扮演讯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上角色可互换及相互影响的程度。就以上对互动性的认知来看,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中的编读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编辑与读者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交流关系,并通过文学出版物为这种交流提供便利;二是文学期刊或微信公众号能够通过读者的参与、编读沟通,明确读者需求,纠正编辑偏差与错误,对内容或形式进行修改;三是编读之间,以过去的“传-受”这种传播关系为基础的模式,转变为既可以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和多向传播的模式。文学期刊的编读互动的频度,是由文学期刊的出版周期所决定的,由于文学期刊的出版周期一般都较长,往往都为月刊、双月刊,近年来,有些文学期刊以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的形式缩短出版周期,但与微信公众号相比仍然很长。而文学公众号一般来说,内容较少,资源丰富,形式灵活,所以出版周期普遍较短,很多都是每周多期,甚至每天一期。这样,公众号编读之间的交流频度明显要比文学期刊频繁,由于微信具有留言功能,读者的意见与建议能及时地反映给微信后台编辑,编辑自己亦可对留言进行回复,编读之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远比文学期刊更为便捷,读者对出版物的参与度比文学期刊要强。随着更多的文学期刊重视对读者的交流与沟通,它们往往通过编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提高办刊质量,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共享性质不同

出版物的共享性是指它可供一定数量的读者阅读、传播与分享其内容的特性,这是由它自身的传播属性所决定的。“由于精神产品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延续性,也使之具有了共享性。”对于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来说,二者都属于精神产品,都具有共享性,但由于传播的介质、方式与物质条件不同,因而二者的共享性质也大不相同。就文学期刊来说,其媒体的介质是以纸张的形式存在的,因而,其传播的方式依赖于运输条件,也即能运输多远,也就传播多远。这样,文学期刊的传播半径,决定了其共享范围与共享人群的多少。一般来说,文学期刊通过订阅、零售、邮购等方式,来实现其对内容的传播,读者对内容的共享,局限于个人及其周边有限的人群。即使是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只是限定于有限的借阅读者个人。文学期刊作为纸媒,它具有能保证作为印刷品所具有物质保存形态的优点,但其共享范围受到了纸张这一介质和依赖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共享范围有限。而作为新媒体的微信文学公众号,由于传播是借助于互联网和无线传输技术,受众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借助网络技术接收信息,因而,由于介质、传播方式与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公众号的内容传播,一方面不再受时间的制约,实现全天候的信息传播,打破了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通过无线传输,极大地压缩了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而做到即时传播。这样,微信文学公众号的内容,基本上做到了共享的全球化和最大化。此外,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在出版物形态上,也各不相同,前者只是印刷品,是单一的文字+图片形态;而后者作为新媒体,不仅传播文字和图片,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二者的周期也不同,前者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而后者周期较短,每周一发、多发,频度远比前者高。二者的阅读特征也不同,前者着眼于“作者为王”,是作者主导下的小众阅读,强调阅读的社会功利;而后者更多着眼于“读者为王”,是读者主导下的碎片化的浅阅读。

三、结语

技术在不断进步,新媒体在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文学期刊特点的省察,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新媒体的特点,以不断提升编辑能力,提高办刊质量,扩大文学刊物的影响力。由于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都具有满足文学消费、推广文学产品、引导文学趣味、构建文学语境等共同点,它们在总体上对广大消费者的文学阅读、理解与评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二者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它们在内在容量、出版定位、编读互动以及共享性质等方面各不相同,各具优势,各有所长。当前,文学期刊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处于低谷状态,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一些文学期刊针对当前的文化语境,把刊物内容与微信文学公众号结合起来,以此提升刊物的影响力,也有过成功的范例。由于微信公众号内容容量小、定位明确具体、编读互动性高、即时传播速度快等这些特点,很多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像《诗刊》的微信公众号“诗刊社”,即明确表示以“推广《诗刊》,做天下诗人的好朋友”为宗旨,创新传播形式,扩展传播边界,延伸传播内容,即便这样冷门的专业性公众号,诗歌作品的阅读量也能保持在10000+。《诗刊》就曾经通过自己的公众号,推介过诗人余秀华的作品,由于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远远高于纸媒,余秀华的诗歌短时间内在公众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巨大的关注和对其作品的消费热潮。公众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反过来,也会扩大文学期刊的影响力。由此,人们也更为关注《诗刊》,据诗刊社有关负责人介绍,《诗刊》近年的订阅量一直都在稳步提升,这也与《诗刊》成功运营其微信公众号不无关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微信文学公众号已经逐渐改变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与观念,因此,深入探讨二者的异同,将二者的出版优势巧妙融合,有助于文学期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提升刊物的影响力,从而对公众的文学消费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