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毋庸置疑,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如鸟之双翼,如何有效维护二者之间的学术共生关系,是每位编辑必须重视并考虑的问题。编辑作为学术的引领者,要有学术良知和学术追求,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功能,凭借自身的学术积淀、学术视野、学术研究能力,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功能。学术研究是对人类社会未知领域的艰辛探索,需要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专注于某一领域,潜心钻研付出大量的心血才能取得,而当下异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急功近利的考核方式,导致作者的科研目的严重异化;不完善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也使得编辑选稿标准出现异化现象,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异化的生态关系。

一、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异化的生态关系审视

(一)市场化的学术考核机制导致作者急功近利的科研目的

一是作者一稿多投或者违规突然撤稿,给编辑工作造成被动。在和编辑同仁交流时,许多编辑都曾遇到过此类让人措手不及的挑战。初审后责任编辑已告知作者稿件拟用,有的提出了严谨的修改建议且最终定稿,有的已经通过三审进入编校流程,甚至即将付印,作者却突然告知责编,由于论文中某个观点有待商榷,或者文章不成熟导师不同意发表,要求紧急撤稿。甚至有的干脆明明白白地告诉编辑,该文已经被核心期刊录用,请编辑老师高抬贵手,谅解海涵。这种种被动和困扰,相信许多同行都经历过。二是作者隐匿的学术不端行为,加重了编辑的审稿工作量。为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许多学术期刊编辑部引入了学术不端检测软件,该检测系统是以文字复制率的高低为依据,对文稿进行对比、判断。相对于海量的学术信息,比对源数据库录入的内容就显得相对有限,导致其检测功能的发挥也是相对有限的。随着各学术团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惩处力度不断加大,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其行为也变得比较复杂、隐秘,“出现了多源性文本型抄袭、研究结果型抄袭、思路和数据型抄袭。这三类抄袭因其隐匿性、复杂性、专业性很强,很难被识别”。另外,作者目前滥用署名权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科技期刊中更甚。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动辄标注四五个作者名字,甚至更多。有的是为了提高发文率,注上某位权威人物的名字;有的为了取悦上级领导或搞好同事关系,擅自增加或改变作者文章的署名。这一切都极大地挑战着编辑的审稿经验和职业道德底线,耗费了编辑有限的精力。

(二)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导致编辑“势力”的选稿倾向

学术期刊能否被评为核心期刊,将直接关系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进入核心期刊阵列就意味着丰富的作者资源和源源不断的较优质的稿源,若是所在的期刊没有进入“核心”或者被淘汰出局,就会面临优秀作者资源大量流失的严酷现实。因此,迫于期刊的生存压力,编辑们往往依据转载率、引用率等来选稿,青睐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作者的稿件,重视作者身份和作者单位胜过单一的学术质量追求。“当唯‘名’是图、唯‘圈子’是图成为制度性思维,成为刊物选取稿件的基本态度时,学术刊物的公正、公开、平等、参与等原则也不复存在,它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更遑论对年轻学者的发现、培养和扶持。”与此同时,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机制导致了市场化的短视的科研目的,许多作者为了赶着评职称,为了项目结项或顺利毕业,为了完成量化的科研任务,将大量的毫无新意的“学术泡沫”论文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渠道,转到具体的相关编辑手中。编辑作为“学术之轨”的守护者,首先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不得不面对并考量这些应景之作,并且总是“维持不尽,得罪不完”,长此以往,编辑精神焦虑,身心疲惫,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二、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坚守学术标准,构建良性的学术共生关系

编辑作为学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在组织、策划、审读、筛选、鉴别、加工文稿的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品味和学术引领功能。再优秀的学术论著,没有编辑的参与,不经过编辑的鉴定选择、规范加工和修饰完善,就不可能公开发表,进入学术领域进行交流,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编辑通过对文稿的价值性、科学性、学术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进行判断,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学术引领、导向功能,对作者的学术成果进行优化和再创造。

(一)编辑尊重作者劳动成果,注意与作者的沟通方式

作者对文稿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和情感期待,投稿后希望编辑尽快回复,可以了解审稿的进度,渴望得到审稿专家的建设性意见。编辑要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对于稿件质量达不到发表要求或者不符合栏目设置和发文宗旨的,要尽快明确告知作者,尽量客观地说明不能采用的原因;对于论述严谨、写作规范且通过初审的论文,要抓紧时间送给专家审阅。送审期间,对作者的来电询问,编辑要耐心解答,平等交流,多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作者、尊重作者。对于反馈过来的专家审稿意见,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汇总后直接发给作者,因为有的专家言辞比较严厉,也许会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投稿积极性,需要编辑重新组织语言,客观而中肯地提出详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学术期刊编辑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还体现在正确行使编辑的修改权,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编辑加工,是编辑人员对通过了三审的稿件和退修后达到学术标准的稿件,按照编辑出版规范要求,“全面深入地检查稿件质量,消灭差错,弥补疏漏,润饰文字等”,因此,编辑要准确把握好文字性修改和实质性修改的界限,以不侵犯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为前提,忌滥施刀斧,忌无知妄改,改必有据。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能含糊而过,不懂装懂,要和作者、同行专家多交流探讨,彻底搞明白。编辑也不能为了挤占页码,不尊重作者劳动成果,对文稿随意修改,甚至擅自删除作者标注的参考文献,造成内容脱节和不必要的学术纷争,文章虽然发表了,却已是面目全非,让作者生气又寒心,可能会造成潜在的作者群的流失,最终也会影响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及声誉。极个别编辑因私人关系利用职务便利,违规署名,这是行业严格禁止的不道德行为,每位编辑要严格自律,坚决杜绝此类行为。

(二)编辑通过审稿意见的反馈,扶持和培养年轻作者

对于来自不同层次的作者稿件,编辑和作者的交流是广泛而多层次的,有属于编排规范的,有属于文字表述方面的,有的属于概念界定和逻辑结构布局方面的,还有涉及立场、观点和方法方面的。尤其是大量的年轻作者的自发来稿,因其自身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么视野不够开阔,要么选题不新颖或者重复雷同,编辑要及时提醒,促使作者改变选题、立意的视角。编辑通过及时反馈审稿意见,敦促年轻作者不断锤炼和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集聚起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力量。编辑在甄别选择稿件时,应注重对选题的现实性、理论的前沿创新性、论证表述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学术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坚持以质取文,不能只考虑作者的学术资历和名气。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学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将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和潜在作者凝聚起来,得到他们有力的肯定和支持,期刊才能拥有充足的优质稿源,不断推出有社会影响力的精品文章,从而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认可,实现学术期刊的引领学术功能。

(三)不断创新网络编辑平台,高效服务作者群体

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导向作用,必须提升自身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不仅包括及时熟悉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成为相关领域学术信息的收集者、者,还“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和先进的编辑软件,高效地处理各类稿件,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网上编辑新平台。编辑借助这个网络编辑平台,登记、审理、修改、排版校对和设计版面等,对整个编辑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双向式互动”。首先,便捷的网上电子投稿系统使作者投稿行为及稿件格式规范;其次,借助网络编辑平台,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和编辑软件对来稿进行加工处理;再次,编辑、作者和审稿专家可以借助这个共享平台,在编辑的每个环节随时沟通,共同参与、协作,大大提高学术成果的编辑、出版效率。

(四)编辑要与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并站在本学科的前沿

编辑要完成选择、鉴定学术论文的目的,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丰富的审稿经验、广博的知识结构,充分把握文章的要旨,理清文章的结构、观点和创新内容,以敏锐的洞察力,对稿件的政治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现实性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编辑的质疑、求证、判断、比较、分析和综合贯穿于整个工作进程。要完成这些目标,编辑要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的前沿,关注、跟踪本学科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拓展出新领域、新命题、新需求,出现了新材料、新方法、新变化,变化的广度和深度使许多过去被看成是定论的说法,在事实面前动摇,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界面对新的挑战,新的现实和重大问题需要新的解释,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现实,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经世致用,体现公众利益。每位编辑应该深入关注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及其与国计民生的契合度,引领、促使学人的研究成果融进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成为其中有机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每位编辑深入跟踪学术前沿,与学术界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深入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善于帮助作者捕捉到新的选题灵感,切入新的选题视角,并促使其酝酿、发酵,找到学术研究的着力点。

三、结语

总之,一方面,编辑要尊重作者的学术成果,慎用编辑权,在对论文进行甄别、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应该尽力杜绝发生编辑权力的僭越或不及;要充分理解作者所付出的心血和渴盼之情,感谢作者的投稿及其对刊物的信任和支持,并根据编辑进程及时告知作者稿件处理情况。另一方面,作者也要理解编辑工作的繁琐辛苦,理解编辑在稿件取舍时的艰难;要尊重学术、尊重编辑、尊重刊物,以学术水平赢得期刊的青睐,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双方要常做换位思考,编辑要有作者意识,作者也要有编辑意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载体,要以刊发原创作品为己任,青年学人是中国学术的未来,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希望,编辑要引导他们树立问题意识,善于从新材料、新视角出发,把握学术研究的本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帮助青年学人丰富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经验,善于发现选题、驾驭并深刻阐释选题,论证严谨又富于逻辑,行文流畅且布局合理,帮助青年学人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编辑帮助作者进步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编辑素养和学术造诣的过程。大家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才能共同推进学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