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1学术期刊编辑的新定位

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学术期刊移动出版整合和再造了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3],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范围和性质发生了相应变化。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可以为作者、读者、审稿人、编辑、编委实时互动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数字技术的使用,增加了存储的体量,丰富了载体形式,实现了全文结构化、碎片化,可以满足读者即时阅读、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全媒体阅读等新的阅读需求。学术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也需要随之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术成果,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12]。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将逐步变为传统纸质出版和数字化出版并行,宣传展示将逐步变为借力知名数据库推广和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并行,网络平台建设将逐步变为期刊平台集约化和期刊个体全媒体特色化发展并行,借助专栏合作与在线学术平台重新构建数字时代学术传播新秩序[13]。与学术期刊合作的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大多工作于高校、科研院所。他们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他们既是新技术的关注者,又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对在线学术平台的信息数量、内容深度、功能模块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学术期刊编辑身处网络与数字环境,面对新的媒体,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更新编辑理念、知识储备、专业结构,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1更新理念,转变思维方式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于2015年3月31日《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提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进一步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出版业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14]。学术期刊编辑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前瞻性预测思维、非线性联系思维,定量分析学术期刊发展的特殊性,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融合、信息对接,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各有侧重,提高读者、作者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扩大期刊的影响,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1.2调整、优化知识结构

学术期刊编辑要了解网络与数字环境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学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知识,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锻炼对特殊数据的敏感度与理解力。学习新媒体,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网页制作、网络语言(如HTML,JavaScript)、网站搜索引擎优化(SEO)、XML技术等,熟悉基于OJS(OpenJour-nalSystem)的OAJ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15],学数据技术,拥有统计、分析海量数据的专业知识,追踪科研热点,发现、挖掘具有潜在价值的隐性信息和知识,形成多维数据结构。深刻理解“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的重要性[14]。采用语义识别技术和NLMDTD3.0规范可以实现全文结构化和富媒体(RichHTML)出版。Sci-enceDirect,RSC(RoyalSocietyofChemistry),PMC(PubMedCentral),PNAS等开始提供RichHTML版本。国内的一些期刊,如《作物学报(英文版)》(TheCropJournal)、《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在Magtech技术支持下RichHTML全文。网络平台的浏览页面更具动态性,并可以提供附加信息和延伸链接,可以追溯实验图表、结论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视频技术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全文的结构化、碎片化具有更多的细节描述、更多的维度标识,可以丰富文章及其延伸内容的表达,提高文章的显示度和被检索系统发现的概率,而页面的内外部链接、页面包含、交互等可以满足读者快速阅读、分类阅读、延伸阅读的需求。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富含语义的结构化排版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生成PS文件,还可以同步生成网络出版的PDF(Hi-PDF,LowPDF),HTML,RichHTML,MetadataXML,FullXML,EPUB等文件格式,满足一次编辑、多元出版的要求[16]。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大数据技术,了解云计算、图表、方程式、数学模型等关联词,面对海量数据,要实时锻炼自己对特殊数据的敏感性与理解力。如在策划选题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作者的学术水准;在编校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作品的可行性、前沿性、完备性;在成果出版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作品深度开发的可能性。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期刊读者和作者进行归类分析,以便精确定位、精准服务。再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图文分析功能,深度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操作习惯、思维方式等[17-18],进一步细分栏目,深度挖掘信息,将特定信息定时推送给特定用户,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1.3积累美学知识

“互联网+”实现了字符、语音、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颠覆性的[19]。读屏时代,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受众更愿意接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更喜欢交互性的“请求+响应”的信息传播模式,更愿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者。要想吸引读者关注或深度阅读,不仅要创意好,而且要表现形式多、交互性强,使学术论文以动态化、直观化、多媒体化的形式展现,为学术论文增添更多的灵动性、活泼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互动的机会,让读者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媒体传播信息。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熟悉相关技术,更需要积累美学知识,提高艺术水准,给读者视觉、听觉、触觉以美的震撼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