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与文化资源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与文化资源融合发展

1科技期刊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编制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杂志社紧跟国家的战略部署,以期刊影响力和策划团队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成立各类工作室、举办特色活动、参加境外交流等措施,实现期刊和航空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航空文化的国际交流,大力推广中国航空文化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1成立宫浩钦工作室,以航空文化为纽带加强国际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宫浩钦是中国航空绘画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因《航空知识》而对航空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已出版和展出多种航空绘画作品,如《画布上的中国航空》。2016年正值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援华参加中国抗日战争75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瑞德福大学计划联合举办“飞虎队”主题画展,以文化为纽带纪念中美两国人民的情谊。杂志社承接了这一任务,策划绘画的展现形式和内容,宫浩钦主笔作画飞虎队的故事,杂志社将绘画背后的故事译为英文,与北航出版社合作出版画册,于2016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国家机场、弗吉尼亚瑞德福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飞虎情缘—宫浩钦航空绘画展”,展览反响热烈,极大提升了期刊策划团队的声誉和知名度,为后续进行国际参展奠定了基础。

1.2成立魏福波工作室,展示中国元素的航空文化

在发达国家,航空文化常以平易近人或大众易接受的形式公之于众,航空知识杂志社受到这一启发,着力挖掘航空文化的展现形式,与国画名家魏福波教授合作成立工作室,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展现看似神秘高端的航空文化和艺术,凸显中国元素,寻求航空文化的多元化创作。魏福波教授在中国国画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曾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出版多本画集和专著。杂志社与其合作,将编辑的策划水平、专业知识和对航空的理解融入其国画的创作,进行多次开发,形成文化艺术商品,还将计划进行版权输出,参展、巡展。杂志社将魏福波创作的展现中国历史以及近现代航空大事件的国画推荐给国外有关人士,引起了英国相关展会和博物馆的收藏兴趣,目前正在推进中。

1.3成立影视工作室,寻求航空文化的多元展现

影视工作室包含两部分:一是影视制作工作室,二是影视脚本创作工作室(王亚男工作室)。首先,利用新媒体运营团队的技术资源、期刊编辑的策划能力和航空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影视制作机构合作,进行航空题材相关的影片、宣传片和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其次,成立影视脚本创作工作室(王亚男工作室),进行影视脚本的创作。《航空知识》的主编王亚男同志在科幻题材创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擅长撰写科幻小说并多次获奖,如《邮差》获得第12届科幻奖三等奖;《盗墓》获得2001年第13届银河奖。其中,《邮差》的宣传片版权已被一家美国影视公司购买,将拍摄成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展示。《航空知识》团队中的其他人对创作也情有独钟,利用集团的新媒体技术资源,已自编自导自演《航知神聊》等多部视频短片,在军迷、航空迷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对拍摄的亲自体验、写作功底、创意和航空知识的结合,为撰写出色的影视脚本奠定了基础。除上述三大方面的融合发展措施以外,2017年杂志社将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合作。利用期刊编辑对航空文化的解读,以及该学会在美国的影响力、场地资源、文化资源,将其与中国爱好者的需求相结合,策划适合不同人群和年龄段的旅游路线,进行国际航空夏令营活动,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2科技期刊与所在集团和学校资源的融合发展

2.1举办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和集团下辖的致真文化公司利用各自优势,开展融合发展。杂志社的两本学术期刊均为顶尖期刊,具有相当大的行业影响力,已形成品牌效应;文化公司具有人员、场地和资质的优势,二者开展合作,举办行业学术会议,可共赢互惠。近两年来,已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5年度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学术交流会、2016中国航空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2016机载机电系统国际学术会议等数场会议,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通过合作,增加了文化公司创收渠道和期刊的宣传窗口,扩大了期刊的受众面和稿件来源,扩展了集团的经营范围,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

2.2策划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是科普期刊和集团资源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普期刊编辑对航空的历史和发展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科普期刊拥有的平面、网络等立体化宣传平台不仅能提高活动宣传力度,还能提供报名入口,方便统计报名信息,对客户群进行分析;文化公司具有公司运营资质和专业的市场、协调和运营人员,便于对活动的实施进行把控和协调。二者合作策划专题活动不仅能为编辑提供全新的活动体验,增强编辑的专业素养,还可提升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而文化公司则可形成系列品牌活动,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航空旅游便是杂志社策划的专题活动之一。国务院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12]。杂志社深刻领悟这一方针,将编辑对航空文化和专业的理解融入旅游路线的制定、旅游地点的讲解、旅游经历的分享之中,实现期刊、旅行和文化的融合,带给参加者不同的体验。目前,已开发“法国巴黎航展”“美国飞来者大会(EAA)”“俄罗斯莫斯科航展”3条线路。十三五期间,还将开辟“英国范堡罗航展”“澳大利亚墨尔本航展”等新线路。同时,计划增加驻校营地、NASA体验营、知名航空航天研制机构交流等多个适合不同层面需求的主题线路,构建多样的用户体验,力求将这一品牌塑造成国内首家涵盖全部国际知名航展的特色旅游提供商,成为国内航空爱好者赴国外参观航展的主要窗口。同时,还将策划和举办国内航空航模类夏令营、训练营、航模制作、模拟飞行体验等活动。

2.3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意见中指出,应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集团结合学校和行业需求,创建了高校中少有的航空文创馆,将科普期刊团队和航空文化、艺术融合起来,共同发展。聘请艺术家担任艺术总监,运用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将航空元素、北航元素以及艺术创意有机结合,开发文化衫、口杯、明信片等航空元素作品,以及北航特色纪念品,深受师生喜爱,也成为行业活动采购纪念品的首选。同时,还为北航师生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辅导、设备场地支持、展示及销售平台,帮助其将创意转化成产品,成为北航展示校园文化的窗口,也成为杂志与行业爱好者联系的另一纽带。

2.4成立人才聚合型工作室

利用北航的人才优势,与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颜新元教授合作,成立“绘画一家人”工作室,将油画、茶画、摄影等艺术分工融合起来,设水墨、书法工作部,油画、绘本工作部,北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讲习所等多个工作单元。将期刊编辑的策划能力、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和绘画一家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展现能力相结合,原创壁画、雕塑、摄影、绘画、绘本等多种形式的航空元素艺术作品,进行展览、宣传、收藏,还将创作航空航天科普或重大题材的动画短片、微电影、宣传片等,宣传航空航天文化,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在学校资源的配合下,还可进行航空绘画、摄影相关的教学活动;开办“北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举办不同绘画类别的研修班;面向社会,承接商业性公共艺术项目,诸如公共空间的雕塑、摄影、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策划设计等业务。这一举措是对科技期刊与艺术结合新形式的有益探讨,将丰富杂志的宣传内涵和展现形式,使航空科普更加形象化、立体化、灵活化;对于北航来说,“绘画一家人”的品牌效益可带动、培植北航名下的人才群体品牌,提高学校文化艺术层次,创新人才聚合的模式。

3科技期刊与行业需求的融合发展

3.1承办行业相关赛事,彰显航空品牌

杂志社紧扣行业需求,积极承办国际组织、知名航空企业、国内学会、协会或地方相关单位主办的各项行业赛事,发挥编辑的策划能力、专业讲解和点评优势,以及英文期刊编辑的语言优势,在活动中担任讲解嘉宾、裁判或翻译,展示了期刊的整体实力和形象,有效宣传了期刊,增加知名度。2009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杂志社与中国航空学会联合承办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航空模型表演活动,邀请来自美国、英国等近20位航空模型大师参加航空模型飞行表演。现中央军委副主席、时任空军司令亲临现场观看,该活动目前已升级为中国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另外,杂志社和集团市场运营部联合承办的“创新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也取得巨大成功,每届参赛人数约3000~5000人,范围几乎覆盖全国各省市。其他活动还有CADC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摄影大赛、2016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中国梦航天梦—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论道通航”系列沙龙等。今后,期刊的融合发展力争打破只能承办外部赛事的现状,着力打造自主产权的航空航天类赛事。

3.2打造航空创客实体,创新发展理念

借助杂志社多本期刊在科技内容及专家资源上的优势,与集团文化公司合作,策划了使用面积1600平米的众创平台—致真创享空间,内设咖啡馆、文创馆、飞行模拟体验中心。这一融合实现了几方面功能的集约。第一,科技期刊可利用场地方便地举办期刊相关的活动,如读者见面会、专家评审会、颁奖活动等,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例如,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的一些会议即在此召开。第二,飞行体验中心既可为北航的飞行员上课提供场所和设备,也可为大众及航空爱好者提供飞行模拟体验,进行科普教育;第三,咖啡厅、场地和相关设备可以承接沙龙、主题活动、新闻会等,例如,中国商飞的新闻会、英国范堡罗航展中国区新闻会即在此举行,极大提升了科普杂志《航空知识》的品牌知名度;第四,作为培育中国创客、集航空文化传播、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平台,可以进行资本化运作。这一举措不失为杂志社发挥科技背景下文化优势的创举,也有效落实了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这一发展理念。2017年,该空间成功申请成为北京市科普基地。

3.3投身航空公益事业,普及航空知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航空、热爱航空,热爱中国的航空事业,科普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近年来加大了公益科普力度,从不同的形式开展公益活动,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储备后续人才。科普期刊编辑走进学校,深入活动现场,参与中国科协、中国航空学会等组织的各类科普讲座、航空模型飞行表演、书刊捐赠等公益科普活动数百场,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浙江等10几个省区市。其中“用航空的眼睛看世界”、“飞虎传奇”等主题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术期刊编辑深入飞机研究所、航空航天生产制造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对科研人员进行过50多场、上万人次的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相关培训和座谈,解决科研人员写论文存在的实际困难,促进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技术推广和交流。

3.4策划出版专刊专栏,搭建产学研平台

为了引领行业的学科发展,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服务行业和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学术期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出版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的优秀论文,维护我国科技期刊的成果首发权,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比如,《航空学报》中英文版的编辑深入走访科研院所,了解最新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相继策划和出版大飞机专刊、飞行器总体设计专刊、流体传送专栏等多个专刊和专栏。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所出版的专刊专栏受到行业广泛好评,多篇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科技期刊与文化资源、行业和社会需求的融合,在出版行业,尤其是以期刊出版为主的杂志社、期刊社尚不多见。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实践发现,这一发展模式的实行有几点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

4.1吃透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融合的根本

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出版与文化资源的结合需要经营管理人员吃透国家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先明白去哪里,再思考怎么去。如果仅凭主观判断,易造成无的放矢,不仅浪费单位资源,也会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作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潮流。其中,出版物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便于我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结晶,并且有利于与同样拥有优秀文化成果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学人之所长[10]。期刊发展与文化产业大政方针政策结合,还能在申请文化专项方面取得突破,为期刊拓展办刊经费来源。比如,创享空间部分创办经费即为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期刊的运营而申请到的国家文化专项“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航空体验中心建设’”。

4.2正确认识科技期刊的功能—融合的关键

科技期刊的功能主要是服务社会和服务行业,社会效益是其主要属性。在办刊过程中,可以用期刊品牌衍生其他的经济效益,但始终要以社会效益为主,要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与各方资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方向,立足于提升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影响力、服务功能。比如,学术期刊要牢记学术交流的使命、学术评价的功能,科普期刊要加强科学普及,唤醒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有时,科技期刊迫于生存压力,在融合发展时也难免受到诸多诱惑,容易产生一味地用品牌换资源、换经济效益的过激行为,并不可取。

4.3出版机构体制机制的创新—融合的保障

近年来,科技期刊的整合和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仿照国外成立大型出版集团进行集约化、集团化运营的模式,国内成立了多家出版集团或机构,然而,这些集团多是杂志与杂志的整合或杂志与出版社的整合,鲜有杂志、出版社、文化公司、场馆等多元化的整合。北航文化传媒集团堪称国内高校率先成立颇具特色的文化传媒资源整合机构,机制的创新为整合文化、校内外资源提供了有力保证。只有搭好架构,理顺关系,才能统一调动资源,发挥激励机制,统一目标,确定朝向,为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努力。

4.4对新技术新概念的紧密追踪—融合的抓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杂志社时刻注意、紧密跟踪新技术,探讨适用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可行性。比如,两年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集团层面审时度势,成立了新媒体战略发展部,进行期刊微信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以及视频和短片的拍摄和制作,有效促进了期刊的品牌宣传和运营。自2016年区块链技术在中国蓬勃发展以来,杂志社密切追踪,探索将此技术应用于版权保护、盈利渠道拓展、学术诚信建设、科研成果鉴定等方面的可行性,促进期刊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始终能引领潮流,抓住先机,一手抓不变的内容为王,一手抓变化的运营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5结语

在融媒创新、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大趋势下,航空知识杂志社在遵照国家大政方针、牢记科技期刊功能使命前提下,始终以“服务于航空行业”为宗旨,积极进行融合发展,挖掘文化资源、集团资源、社会资源,寻求理念的突破、运营模式的突破、编辑团队视野的突破,打造出一个以期刊品牌为基础、新媒体运营为特色,集专业化、集约化运营为一体的立体化经营平台,在传播航空文化、引领航空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