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应培养的基本技能

学术期刊编辑应培养的基本技能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概念最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的。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指出“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一种对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在媒体融合趋势的影响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媒体融合使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读者与作者获取信息更加高效、快捷,对传统的期刊发表载体和发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媒体融合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断提高,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周期提出了挑战;三是媒体融合使读者日益多元化,新的阅读方式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1]。出版物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编辑则是给出版物增加含金量的重要一环,编辑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期刊出版物的流程、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出版物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2]。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学术期刊传播应该始终坚持“内容质量第一”的原则。无论是纸质期刊,还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媒介,读者都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知识。因此,提供有价值和高品质的内容是期刊编辑的重中之重,始终要遵循“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编辑要改变思路,才能与时俱进。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科研能力的体现,学术期刊既是对学术能力的展示,也是对学校进行宣传的窗口。一本好的学术期刊必须是以优质的稿源为支撑,因此,也需要有敏锐嗅觉的编辑团队参与到“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发稿”的整个过程。编辑人才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出版业的成败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编辑人才培养是出版业发展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编辑是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3]。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丰厚的专业储备和开阔的眼界与思路,只要这样才能“慧眼识珠”。“编辑”是一门很奇妙的专业,它仿佛是一门技术,又不完全是一门技术,也不是读几本编辑类的书就能成为编辑的,它需要有熟稔于心的文字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静思默想的定力、高屋建瓴的认知能力以及在积累中形成的个人独到感受力和鉴别力。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编辑,就要成为一个“杂家”:要具备理论知识、实践智慧、思维品质、文字技能、审美观点,等等,更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三冬寒”[4]。新时代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一个合格的编辑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一、敏锐的辨别力

学术期刊是传播知识的渠道之一,所以,编辑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个传播命脉,要保证输送正能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编辑行业更离不开国家制度和行业制度的规范。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要用期刊质量来证明,要经得起读者群体的检验。因此,编辑应该保证优质稿件的录用与合理修改,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编辑不仅对作者服务,而且还对读者服务,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会造成误导,所以,一定要从点滴做起,从质量抓起。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和政策审读稿件,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坚决杜绝思想政治上的错误和偏差。在思想政治方面,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力。期刊办刊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促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要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5]。在职业素养方面,编辑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尚精神,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在稿件面前一视同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因为作者没有名气就放弃一部分高质量的稿件,也不能因为找关系就刊发低质量稿件,而是要坚持在稿件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另外,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对工作精益求精,时刻维护期刊的形象。

二、编辑基本功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要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还要具有精准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编辑加工的能力。虽然不要求编辑是写作高手,但是,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要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放矢地对稿件进行编辑和加工。编辑要练就独具慧眼,才能得到作者的信赖,最终编校出高质量的稿件。编辑应该具有基本的语言规范能力。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通用规范汉子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文件,必须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做到字斟句酌,以点睛之笔为稿件修缮和添彩。此外,编辑还应该熟练掌握编辑的业务文件,比如,选题报告、编辑计划、审稿意见、外审报告;掌握编辑书信,比如,约稿信、退稿信、退修信、日常联系作者信和答读者信等。在处理这些文件的时候,编辑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态度诚恳、语言精练、表述明确。

三、再学习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对于高校学报科技期刊的编辑而言,编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首先,编辑必须完成继续教育学时。为了提升编辑技能,编辑每年都应该参加国家出版总署或者期刊学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从中可以熟练地掌握出版知识、法律法规、新国标等;语法修辞、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物理和数学符号、量纲、插图图1期刊编辑基本技能图等。编辑就要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编辑技能。其次,编辑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再学习能力。在高度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网上采编系统的应用,要求不仅要熟练运用word、pdf、adobeacrobat等基本文字处理软件,而且还要学会AutoCAD、Excel等图表处理软件,也应该了解新媒体技术的Flash、Photoshop等音频视频软件。

四、新媒体技术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型经济体制的形成,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阅读进入了“快读点击阅读”时代。新视域下纸质刊物面临危机。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期刊应该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精准表达等最新的方式,向更多的读者传递学术新进展。因此,期刊的编辑要跟上新媒体的“新”,技术上要革新,形式上要革新,理念上要革新。比如,对于纯文字纸质媒体的处理,编辑可以把和这篇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都进行关联,可以用音频或者视频进行更生动的体现。新媒体的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慧眼识珠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网络应用、电子排版、在线沟通等能力。

五、英文处理能力

当今,英文是国际通用语言,学术交流和传播也离不开英文。一个合格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为了让高校期刊“走出去”,英文处理加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6]。特别是英文摘要和外文参考文献部分,对英文要求比较精确。即使我们请外语系老师来翻译,脱离了具体语境,他们也可能不能精准地把握作者的意图,翻译的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有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和工作外多抽出时间,学习英文,帮助作者精准表达,帮助期刊“走出去”。比如,在处理英文标题的时候,按照英语标题格式的要求,标题不应该过长,而且要突出主题,言简意赅;英文标题最好不要全部大写,实词大写,虚词小写。在编辑英文摘要的时候,也要注意中、英文的特点,中文多侧重词组,英文需要连贯,同时,英文字体要求也比较多。这些都需要编辑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并灵活加以应用。在外文参考文献处理的过程中,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规定和习惯,应统一符合由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管理会于2015年5月15日的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格式。

六、精准的预见能力

在保证期刊按时出版的前提下,还应该保证文章的时效性。一些作者所研究和发现的观点或者技术,属于国际或者国内领先水平,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打破一贯的出版规律,加急处理稿件,使其成果优先发表。编辑还要善于把握社会形势,在稿件策划上还要体现对社会热点的密切关注,以便能“预测”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前组稿、发稿,运用智慧和新技术让刊物内容与社会热点同步。

七、沟通协调能力

在编辑日常工作中,交流沟通同样重要。学术期刊的发展是编者、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编辑这份特殊的工作,连接着文化学术事业的入口和出口,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维系着学术事业的薪火相承。只有与作者、读者、学者以及同行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打通文化学术传播的通道。

(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应该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发现合适的作者和有潜质的作者。比如,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走访相关院系的时候,要细心地收集作者科研信息,并要及时了解作者的专业特长、创作风格、创作计划,以便从中选择适合的作者进行合作。一旦选定目标,编辑就要随时和作者联系,关注论文成果进度,探讨修改意见,请作者处理质疑的问题,甚至可以给作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帮助作者解决写作中的难题,但不能越俎代庖。比如,编辑如何在系统中导出pdf版本的报告,以方便作者和编辑之间的沟通,为作者稿件修改提供依据。另外,为了保证期刊稿源,编辑还应该建立作者群信息库,以保持与作者的联系,既要维持老作者,又要发掘新作者。

(二)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表面上看编辑与读者之间似乎关系不大,如果说广大作者是期刊编辑的衣食父母,因为编辑就是在编辑加工作者的稿件,那么,读者则是期刊前进路上一直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朋友[7]。没有这些读者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期刊的发展之路不会久远;没有广大读者的支持,期刊也就失去了传播知识的意义。在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读者的需求、读者的层次、读者的类型等重要信息,进而了解到编辑工作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使期刊能够为更多的读者服务。

(三)编辑与专家学者的关系

经常和审稿专家交流,请他们帮忙审稿,从中既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又可以效仿专家学者的高度敬业精神。编辑能处理好和专家学者的合作关系,获得学者的信任与支持,将有助于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更上一层楼,影响力更大。

八、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数据统计分析是高校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一个理论来源依据,使用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和结论[8],并能够对论文加以辅助说明。所以,数据统计结论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合适,至关重要。编辑对统计数据、图、表校对也需要掌握,从而指导作者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编辑在加工稿件时要密切关注图表和统计方法,并提醒作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进行标注,以便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信息,能够从图表中读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虽然专家审稿的时候已经对数据进行了考证,但是编辑也应该对数据处理、数据统计分析具有清楚的认识,从作者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图表设计、图表标注等各方面都要认真校对,以便让作者对自己所做的统计分析心中有数,促进其对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学习和应用[8](164)。对高校科技期刊而言,数据统计分析度高,论文可读性强,大大提高了期刊的质量。

九、审美能力

编辑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作者创作的基础上对美的再次塑造。编辑工作实际上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塑造美的实践。学术期刊编辑应当注重期刊的整体效果以及统一性。学术期刊中每一篇稿件的取舍、编辑、加工、排版、出版等实践工作;每期刊物的每个栏目设计,每个栏目中每篇文章之间的关联,都体现着编辑的审美素养。编辑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决定着最终产品的质量高低和审美效果。编辑对学术期刊稿件审美能力也是编辑最起码的能力之一,是编辑职业水准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做选题计划时,编辑既要考虑选题的整体性、指导性、稳定性、灵活性,同时也要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所选取的稿件是否具有艺术性。而选取稿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鉴赏、创造活动,是编辑审美能力与审美对象的结合[9]。一个刊物的外观设计,如封面设计以及期刊装帧;版面与版心设计;稿件内容的稳定性、知识性、完整性、逻辑性;语言文字的通畅和优美;文中公式的编排、转行;文中图片的选取角度、大小;文中表格的排版位置、标注,等等,都体现着编辑的审美能力。编辑的审美能力也是编辑在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提高的,编辑的审美目的就是创造出更具备完美价值的“学术期刊”。

十、结语

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传统的编辑工作面临挑战,因此,作为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要与时俱进地抓住机遇,积极努力地探索和实践,努力培养自身的编辑技能,以便寻求编辑工作上的突破和发展。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编辑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如政治认知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判断能力、新媒体技术能力、再学习能力、英文处理能力、预见能力、沟通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审美能力,等等。新时代更需要全能型编辑,既要有政治思想性,又要具有学术判断性,还得做到加工的中介性。尤其要达到新媒体技术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要形成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作者、为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