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施普林格(Springer)、爱思唯尔(Elsevier)、赛捷(SAGE)等学术出版巨头频频撤稿,矛头指向“同行评议造假”。所谓同行评议是指提交给期刊的文章被不是编辑部成员的专家严格评审。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质量控制机制,是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期刊论文评价手段。随着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学术期刊在三级审稿制度中引入同行评议(外审专家审稿)制度,借助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弥补编辑部人员知识面相对有限的缺点,最大限度体现公平,避免失误,提升学术期刊质量。2017年施普林格(Springer)撤回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的论文,原因是涉嫌同行评议造假,“同行评议”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虽然国内还没有因同行评议造假撤稿的相关报道,但是评审专家故意拖延审稿,评审意见不客观、简单粗暴,不尊重或者贬低作者的行为也常常受到指责。同行评议造假或者评审专家的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作者利益,而且影响期刊声誉,给期刊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管理是期刊出版管理的核心,编辑部应加强同行评议环节的质量控制,预防和控制评审不端行为,提高同行评议质量。笔者结合所在学术期刊编辑部同行评议环节的流程管理,对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与期刊同人探讨。

1建立评审专家邀请流程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撤稿事件中指出,论文作者在投稿的同时,推荐一名并不存在的审稿人,并署自己或合作者的邮箱(也有人推荐真实存在的同行专家,但提供他人的邮箱)。这样一来,“运动员”自己就成了“裁判员”,从而得到“理想的评审意见”。邀请作者推荐的同行专家评审稿件是基于科研诚信和尊重学术道德的行为,是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尊重。但是作为一种审稿制度,确实存在不严谨的地方。笔者所在的期刊,同行评审专家主要来自编委和编委推荐,但在作者投稿时要求推荐2~3名专家,一方面可以此了解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准确锁定专业对口的评审专家;另一方面则可以发现更多的同行专家。初审通过的稿件,责任编辑通常从审稿专家库中随机选择2~3名专业对口的专家评审,而不会选择该作者推荐的专家,避免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样的同行评议造假行为。对于作者推荐的专家,如果是比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是编辑部熟悉的专家,邀请的流程就比较简单,一般由编辑部主任或者责任编辑发送电子邮件邀请,通过电话联系核实信息;如果作者推荐的是“陌生人”,编辑部首先通过数据平台,如CNKI的“学者圈”“学者成果库”了解专家的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和动态,核实身份信息后再纳入审稿专家库。“学者圈”“学者成果库”等信息资源的出现,为了解专家的学术成就提供了条件,在确认邀请为评审专家前,编辑部应按照规范的流程核实专家身份信息。

2评估评审专家的审稿行为

评审专家牺牲业余时间审稿是值得尊重的劳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有作者反映评审专家提出了不客观的意见,或者指责评审专家故意拖延审稿时间。编辑部应动态评估评审专家的审稿行为,并及时辞聘那些已经对审稿失去热情的专家。本刊编辑部每6个月对同行评议流程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审稿数量、拒审稿件数量、审稿时间、按时审稿比例等量化指标对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评估,以及时发现那些敷衍审稿或者经常延迟审稿的评审行为。还可以通过控制送审稿件的节奏和数量,使一定数量的评审专家保持活跃审稿状态,提高审稿质量。相对于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等旗下的学术期刊在全球拥有二三千人的同行评议专家,国内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队伍规模则要小得多。本刊是一份地方性预防医学期刊,几年前评审专家才100多人,而且90%以上是省内专家,有的和作者是上下级关系,有的是师生,有的是同事,彼此间比较熟悉,在评审稿件时常常手下留情,影响同行评议质量,难以达到评审目的。经过辞聘和扩充,目前本刊评审专家已增至350多人,省外专家比例扩大到35%以上,省内作者的稿件请外省专家评审,省外的投稿请本省专家评审,不仅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而且促进了地区间学术交流。

3归类量化评价评审意见

对于同一篇稿件,评审专家通常会给出比较接近的评价,并根据稿件质量为编辑部提交评审意见,同时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但有时也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评价,如一篇《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治疗效果评价》的稿件,一位评审专家认为“此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建议优先发表”;而另一位专家则指出“该研究失访率太高,观察周期太短,作者引用的评价标准和统计方法影响结果的代表性,建议退稿。”显然,评审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稿件作出了评价。评审专家的审稿意见是编辑部录用稿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生搬硬套。经过摸索,本刊总结出归类量化评价评审意见的方法。评审意见一般可归类为以下四类:(1)医学伦理和学术不端;(2)内容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3)研究设计、统计方法、数据和图表;(4)论文格式、文字描述、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等。根据上述分类不同权重赋值,然后分别把2~3位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类,计算分值,根据分数高低取舍稿件。如前文提到的《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治疗效果评价》,虽然研究设计不够严谨,但因内容有创新性,归类量化评价后,仍在退稿分数线之上,因此建议作者大修后再审。采用归类量化评价对同行评审意见进行质量控制,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可控制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时的主观影响。

4提高评审意见综合能力

客观、详实的评审意见,可以使编辑意识到初审工作的不足,是编辑和责任编辑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料,有些优秀专家的评审意见甚至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可以了解学科动态、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更好地理解评审意见,进行综合并反馈给作者也是同行评议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简单转发同行专家评审意见,可能会出现2位评审专家相互矛盾的修改建议,令作者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修改。这就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归纳和综合能力,而且要熟悉稿件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评审意见,综合评审专家的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一份比较完整的审稿意见建议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稿件主要内容、稿件总体质量评价、稿件处理意见、修稿建议、格式规范要求和约定退修时间等;重点是修稿建议,如主题明确,摘要具有自明性、独立性,前言围绕选题、突出重点,研究方法科学,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准确,文字描述客观,逻辑推理严谨等。。撰写同行评审意见应作为编辑、责任编辑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应作为评价编辑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通过责任编辑的理解、综合,再反馈给作者,不仅可以发现不客观、不公平的评审意见,还可以为作者提供有指导性的修稿建议,提高稿件质量。

5结语

尽管近年来施普林格等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术期刊社将撤回稿件的矛头指向同行评议,但类似的情况并非不可以控制。客观公正地评价作者的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行评议是审稿的重要环节,采用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和加强质量控制可遏制同行评议造假和审稿不端行为,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质量,树立期刊良好的声誉。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审稿要求不尽相同,本文介绍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不适用于所有学术期刊,并且需要在编辑出版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比如进一步细化审稿行为评价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