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特点分析

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特点分析

摘要: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西藏地区的高校更应高度重视这一点。这对于校园和西藏地区的文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尤为关键。基于此,文章结合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现状,分析了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日益激烈,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减弱,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现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现阶段西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提升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策略。

一、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

为了了解西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课题组成员对西藏六所院校大学生作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发现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以下特点。

(一)认同中华民族文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从西藏大学生对汉语言的使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分析中可以看出,西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较强。从语言角度来看,数据显示出西藏大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和汉语。在认知方面,对于“藏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问题,89.7%的学生认为,藏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认知清晰,把握准确。在对学生访谈中,问到“怎样理解中华民族文化问题”时,学生也谈到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从情感和态度上,86.0%的学生愿意向朋友介绍中华民族文化,73.0%的学生愿意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78.4%的学生入党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二)对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文化的双重认同

夏威夷亚太研究中心DruGladney教授认为,族群或民族认同是根据环境、时代和具体情况经常变化,每个人都有多种类、多层次、多范畴的群体认同[1]。西藏大学生也是如此,其文化认同感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特定条件下,个体的本民族文化认同能够得到激活,民族文化认同感强烈,人与人的关系基于特定角色而建立时,认同就尤为突出。在调查中,对问题“是否因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而感到自豪?”的回答中可以看出,89.7%的学生感到自豪。当西藏大学生将自己放在中华民族的角色基础上时,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而调查中对问题“是否愿意在纯藏的学校读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80.4%的学生愿意在纯藏的学校读书,西藏大学生对藏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此外,笔者在长期教学中观察发现,藏族学生在纯藏的班级中,对藏文化的认同感更强,而在藏汉混合的班级中,对藏文化的认同感相对弱于纯藏的班级,并且汉族学生越多的班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上,在藏族群体中,大学生完全使用藏语进行交流,有少数汉族存在的情境中,基本上使用藏语交流,并且表现出本民族强烈的自豪感,在汉族存在较多的情境中,主要使用汉语交流,并且汉族越多,汉语使用的频率越高。在藏族与汉族比赛或竞争的情境中,藏族表现出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多元一体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高层次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是低层次认同,不同层次认同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色,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差异性

为了解决家庭环境对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笔者对西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其家庭所在地区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农牧区学生比城镇学生的汉族文化认同高,城镇学生比农牧区学生的藏族文化认同高。文化的交流是文化融合和移入的重要前提。农牧区是藏民族的聚居区,但是交通十分阻塞,和外界社会交流、沟通十分困难,交流渠道不畅使得农牧区的社会文化中更多地保留了藏族传统文化,而城镇是藏、汉杂居的地区,比农牧区的藏、汉文化交流多,也受到了汉文化更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与来自农牧区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反映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城镇大学生受汉族文化影响更大,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倾向于选择分离式认同;农牧区大学生则受汉文化影响较小,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倾向于选择同化式认同。即农牧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比藏文化认同要高,城镇大学生的藏文化认同比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要高。另外,农牧区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上存在的差异,还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关。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外部社会的信息,就越有机会接触汉族文化,所以可以更理智地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所处的大社会背景,可以更理性、客观地对待中华民族文化。

二、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西藏大学生在认同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又认同藏民族文化,在这种一体化二元认同模式下,西藏大学生必然要面对如何在保留并发展藏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适应主流文化这一问题。西藏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忧虑,甚至个别西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产生对抗情绪,在非理性情况下盲目认为藏文化将走向衰落。访谈中学生谈到随着汉文化的广泛接触,西藏大学生对藏文化的学习和使用越来越少,从而感到藏文化会衰落的危机。笔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承担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演讲,而在演讲中个别学生公开谈到当前西藏大学生由于汉语言的使用,而使藏语言逐步边缘化,甚至可能消失,包括藏族日常生活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使许多藏族日常生活发生重大改变,个别学生演讲中带有偏激的情绪,呼吁藏族学生着装上以穿藏装为主,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民族文化低层次的认同。

(二)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现阶段,西藏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未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课程。西藏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凸显民族特色。西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栋梁之才,大学里没有明确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导致西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也就没有了载体,其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情感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西藏高校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也较少,使得西藏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足,而且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更是缺乏,开设的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选修课和辅助课程甚少,导致西藏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锻炼学生的技能,传授学生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2]。此外,在课余时间,西藏大学生也很少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知识,高校及相关部门也未开设过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讲座,高校很少举办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及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各类实践活动。影响西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文化凭借其经济的优越性、科技的先进性,宣扬其价值理念,对我国原有的价值体系带来了挑战。西方文化企图控制人们的意志、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减弱[3]。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淡薄

造成西藏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淡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高校没有开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有关的课程,导致学生也很少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第二,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太少。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成为当前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通过这些手段进行广泛传播。目前,许多文化作品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也出现了大繁荣,但是商家为了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一些文化产品为迎合世俗潮流表现出文化精神的缺失,而这些文化产品的精神缺失削弱了大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关注。第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得国人在抛弃自身传统文化时,盲目崇拜并接受西方文化。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不断向我国输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信念,从而使青年学生形成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并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淡漠,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的文化感知体系中越来越淡漠。

(四)获取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

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是我国漫长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多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应该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作为整个大学教育的精神主线,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也没有给予民族文化教育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导致西藏大学生获取民族文化知识的渠道单一,这也是造成西藏大学生民族文化知识贫乏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了解到,西藏大学生获取中华民族文化知识主要通过课堂学习(76.5%),其次是上辈传授(50.1%)。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战略发展转型期,西藏地区的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但是,西藏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尤其是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及体系和内地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远。所以,西藏高校必须不断优化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设置学科课程,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文化科研力度,丰富民族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以促进西藏地区与内地地区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郑雪莲 单位:西藏拉萨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江承凤,朱晶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半开放式调查分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1(4):100-106.

[2]凌从桂,于苗,张璐.从传统文化层面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J].青年文学家,2012(7):210.

[3]唐晓燕.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