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的元代文学特点及贡献

少数民族文化的元代文学特点及贡献

摘要:元代文学在中国民族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元代文学尤其鲜明的特点,也对后来中国民族文学发展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下,俗文学逐步取代了雅文学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元代文学的类型和主题也日益丰富和民族化。元代文学增加了中国民族文学的阳刚之美,颠覆了雅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关键词:元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化;特点;贡献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

(一)言文合一

站在语言的立场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言文分离和言文合一的两个阶段。元代以前属于言文分离,元代之后文学便发展到了言文合一时期。在《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一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胡适先生这样说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就算是发展顶峰了,无论是这一时期的词、小说,还是剧本、曲,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颇有一种“活文学”出世的状态。假若不是遭遇后朝明代八股文的迫害,不受明代初期的复古潮流之影响,那么我国的文学发展一定也是达到俗语的文学阶段了,语言则发展到言文一致的阶段。可以说,这种基于语言立场上的评价,已是极大的肯定。

(二)“俗乐”与“闲情”成为文学创作主题

在元代时期,中国民族文学的内容主题上,主要追求是“言志”“教化”和“明道”。虽然说元代之后,这些内容主题依然有作家在创作,但是在社会的主流创作中,成为普遍追求的则是“俗乐”和“闲情”,这种主基调亦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文学内容所追求主题的改变,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追求,进而各个创作主题下的作家地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元代之前,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杜甫、李白、柳宗元、韩愈、辛弃疾等,创作文学所表达的主题展现的多是封建正统观念,也是世人的主流价值观。而在元代之后,以关汉卿、施耐庵、冯梦龙、曹雪芹、吴敬梓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则不能被当时的封建思想所接受,因而面对他们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遭到了以道家学派为首的抵制和诋毁。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学开始与封建社会出现背离,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三)戏曲小说占据文学类型的主流

元代之前,中国民族文学的题材类型无非是诗、词、赋和散文,且文学创作者和作品的受众群体多是一个层面和圈子的文人。在元代之后,中国民族文学的题材开始发生改变,小说和戏曲成为了新的题材,文学创作者和作品的受众群体也由原来的同一阶层演变为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元代时期及以后,中国民族文学中出现了一批经典文学,如《西厢记》《窦娥冤》《金瓶梅》《聊斋志异》以及四大名著等,戏曲和小说成为当时的文学主基调。文学创作者借助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刻画民众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试图引领和解放中国民众的个性和民主观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完全超越了之前的文学发展。此外,元代的代言体叙事文学———杂剧,在这一时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了当时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文体形式,从创作层面促进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扭转了中国戏剧晚熟的局面。中国的文学格局至此开始形成了诗、小说、散文和戏曲齐头并进的局面,戏曲小说乃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主基调。

(四)文学创作者与欣赏者相分离

在元代之前,文学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多是由文学作者圈子内部的人士评价和赏析,处于一个文人自足性文学阶段。在元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社会,面向大众,受众群体也由原来的文人走向了大众,步入了社会消费性文学时期。元代前后,文学写作群体和作品受众群体发生了较大改变,作品的受众圈子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甚至在当时的农村地区,都能够受到戏曲的影响,元代戏曲的影响范围远超唐宋诗词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范围。

(五)人物形象拥有长久生命力

中国民族文学史上,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人物都源于元代之后。比如,《水浒传》当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打虎将李忠、九纹龙史进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等,《窦娥冤》中的窦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作品里的这些人物,都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而在元代以前,则根本没有一部文学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能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

二、元代少数民族文化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俗文学逐步取代雅文学成为元代文学的主体

在元代之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雅”;元代之后的中国文学亦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即“俗”。元代之前,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主要是雅文学的发展和创新,而元代之后,俗文学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主题。口头文学在蒙古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前是居于主要地位,后来,进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和蒙古族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阶层,革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脉发展,没有继续遵照和沿用前朝历代所推行的类雅文学的发展策略。在文学欣赏方面,中原各族各阶层、北方少数民族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倾向于俗文学的欣赏,故而在统治层面就推出了支持和引导俗文学发展的策略,原先雅文学占优的地位也被俗文学所占领,进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俗文学成为了绝对的主体。回顾整理元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官府对于俗文学的重视。元代时期,俗乐的管理机构在品秩上和礼部达到了一个品级,上至皇帝,都常常过问戏曲艺人的发展状况,这种重视程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一时期。在蒙古族脱脱所主持编撰的《宋史•乐志》一书中,曾直接对反对俗文学的思想观念表达了不满,提出了批评。雅文学在唐宋时期,是官府用人时的主要考察内容,但是在元代,蒙古族统治阶层不再秉持这一理念,这在事实上影响了雅文学的继续发展。由于,统治阶层对于俗文学的重视和推广,客观上促进了俗文学的发展,对元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蒙古族在历史上是一支著名的游牧民族,他们过着草原游牧生活,元代时期,蒙古族进入中原,思想观念开始受到激烈地碰撞和融合,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受到影响。元代的中国,疆域辽阔,民族、种族众多,在大一统王朝之下,元代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各种文化相融并生。受制于这种环境的影响,蒙古族面对多元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包容、共存的发展政策,允许不同地区的种族和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准予各地区、各群体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种开放、包容的统治政策和环境,是明代和宋代时期所不能达到的,因此,给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和宽松的环境,故而,也给俗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文学结构主体发生巨大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元代文学作品的类型及内容

在元代时期,中国民族文学在民族大交融背景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作家也开始使用汉族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主动接受和学习汉族文化,少数民族创作者也开始创作符合社会背景的、具有民族文化和审美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元代的文学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除了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家元好问外,还有很多不应被遗忘和忽视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典籍《蒙古秘史》,内容集中了与北方少数民族生存生活相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是一部具有极高民族色彩的典籍著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1989年于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会议中,一致赞同《蒙古秘史》是当之无愧的蒙古文学,是世界经典文学的宝藏。给予它的评价是艺术独特、美学独特、文学传统和语言飘逸。客观而言,虽然说《蒙古秘史》当前阶段没有获得中国文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中国民族文学中,毫无疑问它是具有极高地位的。

三、元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如前文所述,由于元代文学发展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的发展也对后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民族文学的总体发展中,元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在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和点缀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学的内涵和特质,给中国古代民族文学带来了豪迈和壮阔的气息,这种在文学历史中较为少见的意象,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史诗巨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一部文学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刻画了英雄降临于世的场面,两只手中,一只手握着油,另一只手握着血,比喻财富和战争。在《蒙古秘史》中,有一段关于成吉思汗降临时的场面,相传他手握稗石般的血块。在《元史•太祖本纪》中,关于成吉思汗降临时的描述则为他手中握着像血块一样的凝血。这种神话思维,在《红楼梦》中也有体现,如关于贾宝玉诞生时,相传他口中含着玉石来到世间,这种异生现象经过拟似之后,强悍之间转化为了文雅。在元代使用汉语创作文学的作家中,多数都是生活于中原和江南一带,原本是一个较为封闭的文学环境。后来,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入下和民族交融的背景下,边塞作家开始进入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世界中,原本的封闭体系开始有了新的源泉注入,进而封闭圈子被打破,形成了全新的开放的混合体系,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新的文学风气开始形成。在元代文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还是雅与俗,还是处在处理雅俗、文野和刚柔的阶段,文学风气中以野克文,以刚克柔,这种氛围下,就为超凡脱俗的作家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创作环境。比如李贺,他的诗风就颇为独特。在江浙地区,曾在文学发展中掀起一阵旋风的“铁崖体”,可以说正是雅俗、文野和刚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产物,进而这种文学风气对中国整个民族文学的风气产生影响。

(一)颠覆了雅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雅文学在文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封建统治下中央政权对于意识形态的专制,官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封建文学的影响,故而促成了雅文学的发展,并非完全是社会自发形成的结果。俗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如同雅文学的那般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俗文学通俗易懂,意识形态淡薄,故而在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市场和影响。但对封建统治阶层来说,俗文学的存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维护政治统治,在文学中宣扬“学而则优仕”的文化理念,在官学人才的选拔上,重视诗、文的考察,故而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士阶层的存在。可以说,这也是雅文学在中国文学结构中能够长期居于主要地位的一个原因。正是看到这些,胡适才提出,科举一日不废,古文在中国的尊严地位将一日不除。元代时期,蒙古族在成为中国统治阶层后,并没有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士阶层在稳定封建统治中的作用,也没有参透意识形态在稳定政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在入主中原之后,依然遵循的是尚武轻文,不沿用科举制度,不注重意识形态的把控。皇庆二年(1313年),在关于是否继续沿用科举制度的讨论中,借“人都学习得浮华了”一说来取消了关于“词赋”等内容的学习和考试。受此影响和冲击,雅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文学土壤和民众基础,中原文化也遭受了巨大冲击。此外,蒙古统治者开始着重支持、推广杂剧和散曲,从政策的制定出发,基于文学接受的角度,采取了与中原统治者不相同的审美和政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发展方向,蒙古统治者在此一系列的举措下,彻底颠覆了雅文学居主体的文学地位。

(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在元代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虽然说民族成分上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但是关于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尊崇,则始终未被削减和弱化。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有着广阔的胸襟和极大的包容力,容纳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元代时期所呈现的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局面,是中国文明史上最为出彩的一个景观。元代时期涌现出的一批文学创作者,如边塞诗人创作的边塞诗,充满了豪迈之情;西域诗人描写的江南之景,别有风味。此外,还有马祖常、贯云石等一批作家,给中国的诗坛和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给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视觉。在元代诗人创作的作品中,它们质朴、洒脱、飘逸,完美,展现了疆域诗人的特异气派。除此之外,在使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中,一方面吸收和总结了汉语文学的经验和智慧;另一方面,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气息和文化特质,可以说,如果这类作家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或者组成一个群体,那么无疑必将给中国的汉语文学抹上浓重的色彩,从而突破原有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杨义.“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J].民族文学研究,2003,(1):3-8.

[2]杨义,汤晓青.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3,(3):82-88.

[3]周惠泉.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82-85.

[4]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J].中州学刊,2006,(5):242-245.

[5]赵维江.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J].文史哲,2005,(1):91-96.

[6]白俊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及其教学策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2-134、148.

[7]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J].民族文学研究,2004,(3):30-35.

[8]陈友康.古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87-92.

[9]艾光辉.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学本质论之比较[J].民族文学研究,1992,(4):30-36.

[10]陈力.古代少数民族文论管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5):22-27、63.

[11]蒋玉兰.传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表达[J].贵州民族研究,2017,(8):149-152.

[12]李俊.古代三峡地区民族精神与古代三峡本土文学[J].贵州民族研究,2015,(8):213-216.

作者:郭辉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