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差异下民族舞蹈探究

民族文化差异下民族舞蹈探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着深远厚重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行发展,在多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纷繁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中,由于各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形式丰富的民族舞蹈。一个民族的舞蹈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舞蹈;民族文化;差异性

民族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和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这一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民族舞蹈源于民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舞蹈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每个民族舞蹈的体态、步伐、手势、动作特点、风格韵律、服装造型等都蕴涵了这个民族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从我们熟知的蒙族、藏族、傣族、维族、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中看,它们风格迥异、形式纷繁,这是由其民族文化所决定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也是我们目前应该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民族舞蹈绚丽多彩的舞姿和纷繁多样的形式,更要重视它所诠释出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民族背景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起源、历史背景都各不相同,每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们文化特征的差异。舞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民族历史背景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风格形式,也体现不同民族的背景起源。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并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传统的古老民族,在中国,藏族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藏族舞蹈就是藏族人民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带有藏族文化烙印的艺术,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较为显著的部分,它是征服“世界脊椎”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西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舞蹈文化。在藏族舞蹈中,常见的基本舞姿体态是松胯、曲背、弓腰等,这与藏族人民在高原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劳动生活,以及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习俗、宗教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藏族舞蹈中这些动作体态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舞蹈动作当中。藏族舞蹈是西藏历史进程的文化缩影、是藏族人民的生活缩影。藏族舞蹈作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审美艺术形式,表现了高原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面对生命的勇气,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气息。苗族人民人人会跳舞,人人会唱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人民多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平坦的山脚,歌舞艺术伴随着苗族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舞蹈的风格具有山野味、粗犷、古朴的艺术特色,能够表达苗族人民最真挚、最纯朴的思想情操,也能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苗族民间艺术的真、善、美。早在北宋年间,苗族歌舞就已远近闻名,并在京城引起了一阵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从苗族舞蹈古朴、原始的风格特色中不难看出苗族的舞蹈艺术起源很早,苗族歌舞中有许多与丧葬祭祀、生产生活、恋爱婚姻相关的舞蹈形式。如苗族《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祭祀舞蹈,起源于苗族氏族公社时期,为团结血缘家族而建立的社会组织“鼓社”,以及以“鼓社”为单位进行祭祖祈祝人畜兴旺的原始祭祀活动。苗族“鼓社祭”一直流传至近现代,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极为盛行。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另一个苗族地区非常流行的则是苗族的《芦笙舞》,《芦笙舞》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其中,风俗性芦笙舞苗族人民称之为“跳花”“跳月”“跳场”“跳月亮”。这是青年男女社交、跳舞求爱的一种群舞形式,因为多为青年未婚男女参加。由此可见,苗族舞蹈多为当地风俗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纷繁多样的苗族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文化,苗族歌舞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了出来。

二、地域环境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秧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和山东秧歌虽然同为汉族民间舞蹈,但是因为受到地理环境和地域差异的影响,其基本体态、表演风格和动作韵律也各不相同。秧歌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已有记载,但是作为舞蹈形式的名称则是在明代之后出现的,其特点是欢快、喜庆、热闹、节奏鲜明,是我国民族习俗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中经常出现的舞蹈形式。东北秧歌源自于民间的高跷文化,因为踩着高跷两只脚需要不断地走动,踢出去快而有力落地扎实,换脚时找平衡两膝有规律的顿挫,形成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的风格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色。东北秧歌的身体动律主要表现在“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八字圆动律”,这些体现在身体上的韵律充分展现出东北秧歌“浪”的特点。而东北秧歌“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脚下的步伐上,踢步是东北秧歌中的一个主要步伐,分为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踢步的节奏韵律特别强,单一的步伐可有不同的变化,如:“快出快落”“快出快落”,不同的韵律特点体现了东北秧歌“艮中俏”的特点。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舞蹈,又称“跑秧歌”“地秧歌”。胶州秧歌以前表演时脚下踩矮跷,后弃之,它的舞姿明快、舒展、富于韧劲,情感细腻、泼辣。胶州秧歌的基本动律特点概括起来分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点,以及其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被当地人称为“扭断腰”“三道弯”。“拧”的动律特点是以腰为轴,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力量互为反向。“碾”的动律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碾步、提碾步。“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表现出一种力量的延伸感。“韧”是通过训练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断间的延伸美,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表现出的一种力的性格。“扭”是以脚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流动中“三道弯”曲线特征。胶州秧歌的动作方式更加强调慢延、伸快发力,动作形式讲究由含到开,由内到外,与其他地区的秧歌向比较,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更为内敛。

三、民族音乐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两门最古老的艺术,从一开始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舞蹈起源于劳动生产,于文学和音乐相伴而生,我国古代“乐”包括“舞”,因此“舞”和“乐”是分不开的。民族音乐渲染了民族舞蹈的气氛,舞蹈与音乐交相辉映、互相融合。音乐的节奏对舞蹈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传递、气氛的渲染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丰富,不仅是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民族音乐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音乐节奏的不同运用和乐器的使用对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起到一定作用。例如以一个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运用上,藏族舞蹈节奏的运用是平均的,朝鲜族舞蹈的节奏运用大多是带符点的,而维吾尔族舞蹈却又有不同,它在节奏上采用的是切分音。在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同节奏的运用和变化,节奏节拍的细微处理和变化,更加凸显了民族个性和特征。不同乐器的使用也能使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民族舞蹈中不同民族的特征,如马头琴是蒙古族舞蹈专有的乐器,葫芦丝是傣族舞蹈专有的乐器,而乐器鼓在东北秧歌、朝鲜族舞蹈以及维族舞蹈中都可以使用。能够让我们区分出东北秧歌、维族舞蹈、朝鲜族舞蹈鼓声的不同,就是鼓点节奏的变化。朝鲜族舞蹈中的鼓点伴奏是以长音为主,节奏较慢,而维族舞蹈中的鼓点伴奏较快,鼓点欢乐明快,仅仅是在鼓面上拍打出一串鼓点旋律,就能让人感受到维族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遵循着不同民族文化特征而发展。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中蕴涵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欣赏民族舞蹈我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通过民族舞蹈能够了解这一民族文化特征,舞蹈艺术与民族文化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并形成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朱金芳.浅析民族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21):77-78.

[2]韩宁.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的动律[J].大舞台,2011,(06):19-20.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郑添天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