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对当代大学生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素质;实施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活动与文化成果[1]。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沃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屡遭外族外敌武力入侵,中国传统文化总能以非凡的包容精神,既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新鲜养料,又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同化外来文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强大的融合力形成了中华各民族融合亲和共同发展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

3.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倡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做人重于做事,具有明显的文化育人功能,尤其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2],从而维系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下,高等学校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与之一脉相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不仅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承担着继承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中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炎黄子孙维护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更是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受住磨难考验的根本所在。历代以来,涌现出众多的杰出爱国仁人志士,如:岳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危,在历史激流中奋勇前进,不怕牺牲,皆是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必将激励大学生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时刻践行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共同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纽带。对中国人来说,龙、太极八卦图、长城、国旗图案等都是文化的标志,当我们看到这些标识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由于“”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一度弱化,造成了文化认同感的混乱。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譬如生态环境破坏,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人们生理、心理上的不健康发展等等,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讲究“以和为贵”,就能给予解决此类问题以启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缓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能稳定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建设和谐社会相吻合。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探究探讨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够重塑并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进而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教育,崇尚精神世界,关注品格修养。在人格方面,传统文化提倡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以此指导青年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首先,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每个人都应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的坚守,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警句格言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树立高尚人格。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青年杜甫胸怀大志、勇于攀登、乐观进取的精神。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展现了晚年的曹操仍保持着一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豪迈气概。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优良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在于道德修养,强调“德不孤,必有邻”,讲究修身养性。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另外,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都在引领我们当代大学生坚持以德为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感恩、报恩,学会宽容。

5.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诚信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对诚信的表述,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后来经过儒家学者的解读,诚与信才逐步摆脱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成为进行个人修养与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3]。传统文化认为诚是道德的本体,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标准,一个人缺少诚信,在社会中举步维艰。一段时期以来,商品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泛滥,社会诚信体系缺失。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是与人交往的法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必须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必须探索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广大求知学子的知识殿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学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漠视的现象,造成大学生民族意识、爱国观念的淡薄。因此,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加强相关传统文化学生组织建设。高校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第一,加强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近几年高校比较关注自身科研发展,追求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着重加强学生科学知识教育,淡化了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为此,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譬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图书馆提供传统文化书籍、音像资料,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自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根据时代进步,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第二,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多灌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内容空洞,让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基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活力,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中,结合现实情况客观公正地揭示传统文化应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现实价值,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实现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育人目标。第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方面高校要严格管理和监控网络环境,杜绝校内外不良社会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高校应构建安全可靠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2.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高校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专业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应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重点建设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组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既要认真研究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知识,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制作出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系统丛书和数字化课件。要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在其他文科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3.提升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在传统文化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少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传统文化知识欠缺,难以承担起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且平时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不重视传统文化培育,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第一,可以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各种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第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通过派出学习、承担课题研究和参加学术活动等,增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提升高校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艺术性,并以自身人格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实践的智慧结晶。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学校的培养和教师的引领,用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3(4):48-52.

[2]赵瑞华.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学刊,2011(7):188-188.

[3]何家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58-59.

作者:刘咸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