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讨(3篇)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讨(3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提出其作用实现的途径,以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实现途径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学者张岂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1]这其中既有对人生价值的阐释,又有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文明”、“公正”、“爱国”等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其思想精髓,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于网络信息的错综复杂,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迷茫。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入,既包括对其知识结构的影响,也包括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个背景之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提倡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在自我约束中实现道德的升华。因此,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质包括知识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当前社会急需具备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采取何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让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沉湎其中,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实践活动,塑造着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且具有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都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实现的途径研究

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需要研究其实现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渠道。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上做过尝试,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占的比例还比较小。因此,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度,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成为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由于传播的局限,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识和了解不深,致使西方文化渗透。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阵地。我们思政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这些思想理论成果是我国卓越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们从中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伟大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上的传承性和内容上的相通性。每个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意,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去解读思想政治理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有根可寻的课程,进而引导大学生产生对理论的认同感。根据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强调整体、国家、民族利益及人际和谐、克骄防矜、恪守诚信等,注重道德实践,凸显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行的。其次,人文素质的课程教学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在人文素质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计划的学校不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从文化、历史、哲学、社会、家庭、个人品德等方面对《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挖掘,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同时,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高校也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4]。此外,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鼓励大学生选修文化等相关的课程。多开设文化、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历史、中国艺术等课程,还可开设《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课程,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让理工科的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在丰富大学生知识面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再次,在各科专业的日常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任何专业的教学中都有职责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各个专业的理论教学中开展专业史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对专业相关历史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另外,为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还应该积极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办相关学科专业,把一些传统的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学科专业的方式继承下来。例如武汉商学院为了更好地传承汉绣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设立了汉绣专业,招收汉绣专业学生,将汉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凸显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的一种群体文化,代表了校园师生员工的整体精神风貌。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要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以武汉商学院为例,从硬件上,在各种场馆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如图书馆的构造像一本打开的书,进入图书馆犹如进入书的世界;在软件上,从文化理念、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制定了“商者无域,知行致远”的校训,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新枫读书节等活动,与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地提升了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激发了历史使命感。其次,要发挥报纸、广播、网络等校园传媒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报纸、广播、网络、展板、电视电影、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内容中去,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讲传统文化故事,设计传统文化公益广告,给大学生形象直观的印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推送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页面中,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让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大学生自主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承担起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还可以上传一些能够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次,广泛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对大学生传递的是“知”,要想让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就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撰写“国学”读后感、观看“百家讲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历史典故微电影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爱国纪念日等具有传统文化纪念的节日,开展学习雷锋、赛龙舟、纪念一二九运动等大学生实践活动;其次,可以经常聘请一些专家或学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邀请戏剧专家到学校表演,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再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文化遗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形成科学正确的道德精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这将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万娟 单位:武汉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2]同志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3]同志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Z].

[4]孙岳鹏,李亭.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

[5]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8~69.

[6]付晓男,付秀荣.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23).

[7]田琼,孔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电影评介,2015(1):111~112.

[8]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商学院研究项目“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KZ002。

第二篇:优秀传统文化社区教育研究

摘要:

在社区教育中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邻里关系的和睦和社区公共事务的良性运行,提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弘扬修身立命、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等精神理念,营造和谐和睦、生机勃勃的社会氛围。通过知识竞赛、经典读诵、板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利用美满家庭、品德公民的评选,立足社区实际问题的处理等契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造,推动社区教育的内涵拓展和水平提升。

关键词:

社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建设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对宗教渗透中的作用发挥机制研究”(编号:16JDSZ1001)、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高校宗教渗透的机制研究”(编号:16JYB044)和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党建研究重点课题“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是提升社区和谐程度、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才能、社区家庭幸福指数以及解决社区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区居民职业不同、知识背景各异、需提升的具体知识技能不同,社区教育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社区问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社区家庭、邻里关系等领域。虽然社区教育很难直接提升居民的专业技能(居民结构单一的社区除外),但是社区和谐程度的提升、社区良好运行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社区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和谐和睦、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都间接地为社区居民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背景,从而构成其强大的后盾和助力。社区教育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知识教育、品德塑造和能力提升工作,需要多方面、多领域、多学科、多板块的知识、信念、习惯和品德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巨大的体系,包含着我国5000多年的宝贵智慧,为我们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方法借鉴和评价标准,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凭借。如何结合当今社区教育的实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造,使其助力社区教育事业,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弘扬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应该选择其中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使其发挥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的内容

社区居民的品质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成绩,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能力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重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应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一是中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中华文化“通过建立人民的生活、意愿与神意之间的必然联系,乃至建立前者对后者的主导———决定关系,来突出人性,虚化、弱化神性”。[1]在社区教育中,要重点渗透优秀理念和精神。“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是“我们的上帝”(《选集》等内容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唯物主义相符合,与近代以来的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相契合,具有提升社区居民文化自信的功效,应该大力提倡。二是中华传统的担当精神教育。立足于人文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个人担当精神的培育。对君子人格的倡导,对践行仁义价值的弘扬,对浩然之气的培育,主要体现在对德配天地的使命赋予,对自我立命、自我负责意识的积极践行等方面。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卦•文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仅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荀子•王制》),等等。三是中华传统修身教育。中华文化以伦理为本位,领域资源众多。如“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通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家庭建设的内容

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领域资源众多,大有可为。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家庭的教育。“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二是孝敬老人的教育。“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三才》)指出在社区教育中,对待孝敬老人的教育要突出对老人的谏诤的内容。“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三是对子女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颁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教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流行甚广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都对子女的成长成才提出可操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公共建设的内容

我国传统社会的社区与家族基本重合,社区建设往往与家族公共设施建设相同。在中国传统的家族、地方公共建设中孕育着较多的能助力社区公共建设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重义轻利的教育。“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大学》),“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修身》),“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君子不尽利以遗民”(《礼记•坊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乐上》),这些内容成为建设社区的重要参照。二是中华传统勤俭廉正的教育。诸如“崇功惟志,业广为勤”(《尚书•周书•周官》)、“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以听官府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等内容,皆可助力社区建设。三是中华传统经世致用的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论衡•超奇》),“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申鉴•俗嫌》)。以上内容对于切实推进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公共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四是中华传统天下大同的教育。“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尚书•洪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礼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这些思想与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的精神相融相通、彼此支撑,成为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方式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社区教育,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具体方式。

其一,通过图片展示、展板制作、建筑文化、社区环境来提升社区居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可以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如电梯间、社区墙壁、护栏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图片或呈现展板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解读流行价值观。在社区休闲场所等社区公共环境布置中凸显中华元素、中华风情、中华意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熔铸、陶冶、提升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助力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素质水平的提升。

其二,通过诵读经典诗词、鉴赏传统曲艺等活动来带动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创新。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的读诵经典、朗诵古典诗词及鉴赏传统优秀曲艺作品等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导演、参加和评判,调动他们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可以从地方文化入手,选择与社区及其所在地区密切相关的经典内容,调动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其三,通过在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中有意识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2]人们在实践中能够树立并加深思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化解社区建设、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水平的过程中展示和提升。在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需要借鉴参考和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与社区建设、家庭建设的一体两面。

其四,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解等方式推动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特征、优势和作用前景的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社区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结合社区居民的问题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式讲解、问题式讨论,提升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提升社区居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关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必须处理好众多的关系和问题,结合当今实际特别是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际,应该重点做到如下四点。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辩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阐释方式和弘扬方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方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3]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中华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剔除封建性糟粕”以及“吸收民主性精华”,“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2]甄别出优秀的内容,改造能够发挥有益作用的内容和落后的内容,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社区居民要求和愿望的弘扬方式,切实发挥积极作用。

其二,结合社区居民和社区问题的实际,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争取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变“要我弘扬践行”为“我要弘扬践行”。社区教育面对的更多的是社区成年居民,为了更好激发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通过家庭教育中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良好邻里关系的构建以及社区环境的构建等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社区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从外部景观到内涵赋予都应该体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从家庭和邻里关系的问题解决、社区建设的良好推进、个人品质的不断提高等方面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推动社区教育的充实化、品质化、特质化、高效化,进而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以开放的心胸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全球化时代,立足于市场经济实际,立足于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辩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领域、功效、优势,在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优秀成果、科学理性的现代价值的协调合作中找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途径和方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全球社会不断演进,众多反映现代社会优秀价值的文化内容不断涌现并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必须重视吸收其他文化的优势和特征,重视构建反映现代价值体系的众多内容作为必要补充,妥善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其他外来文化、现当代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的素质品质提升。

其四,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时,既要重视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在法治、平等的前提下,考虑各民族居民、各种信仰人群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和接受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教育的积极效果,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同一个社区之内的居民具有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一个社区往往成为境内不同民族乃至世界不同国家公民共同生活居住的场所。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应该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该关注社区内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色,不同国家公民的具体特征。为此,需要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作用,客观评价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征以及优劣所在;开展不同文化背景居民和谐相处、天下一家的教育;用现代法治、人权、平等、世俗价值观引领和规范不同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相适应,不断推动不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扬长避短,重塑再造,为社区所有居民的现代化生活提供支持,为所有居民的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个人幸福提供更大的支撑和保障。

作者:姚洪越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洪越.论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前提、内容支撑和实践基础[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90.

[2]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707.

[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32

第三篇: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联、相容、相生,不可分割。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还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方法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生

0引言

高职院校承担着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的使命。现阶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形成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但如何有的放矢,如何富有成效地教育和引导,让高职学生真正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失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价值观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真正有实效性、有意义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基础上[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接受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必须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充分的自信和自觉。

1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历经种种磨难而屹立不倒,包含有诚信友善、克己奉公、以民为本、精忠爱国、勤俭廉政、仁爱孝悌、和谐互助、自强不息等众多优秀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联、相容、相生[2]。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重大。

1)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价值观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受教者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才能使教育过程长期稳定地开展,达到教育引导的效果。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要具有吸引力,必须得到受教者的认同,必须适应受教者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认知能力和水平。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方法,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看成是一场政治实践活动,为了教导某些价值观而教导某些价值观,一阵风运动式地开展,则必将收效甚微。长期应试教育下关于意识形态课程的学习经验,使高职学生对此类教育活动已感到枯燥无味,消极被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从文化视角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中华传统文化已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种溶在血液里的价值理念,一旦成为一种自觉,便会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创造,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欲,进而主动思考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拓宽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定了人们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其思想源泉广泛地存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视为一体,是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渊源。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思想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我国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智慧。《易经》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世代融入到中华民族的骨血中。儒家“仁”的核心特质在于“爱人”,推及到当今社会即要诚信友善。战国荀子提倡“行义以正”,义指规范和判断个人行为的社会标准,代表着公理、正义。儒家的“义”虽侧重维护的是封建伦理关系,但其维护社会理想秩序的目的和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理念在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丰富的源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当的同一性。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高职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时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能追根求源,忆古思今,在比较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高职院校对这些丰厚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他们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3)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形式多样,既有渊深浩渺的各类古籍,也有反映其思想精华的文学艺术,还有体现在百姓生活中的理念、风俗等,这些可以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高职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古籍,去伪存真,理性反思,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百姓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感受人们对核心价值的追求;还可以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加工创造,寻求传统理念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里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可以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借鉴和运用。榜样示范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要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格的魅力,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孔子还提出“因材施教”,要求根据个体生命资质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具体到对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根据他们在认知、情感、个性上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

2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认同和自觉追求,必须使人们认同其所依存和体现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源泉。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也是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要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1)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发挥课堂教学对价值观渗透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了最大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高职院校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一是整合师资力量,组成教学团队,开发专门的国学课程,精心设计一批传承和解读传统文化的主干课程,让学生较系统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汲取其中的精华。二是在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打破教材体系,增加对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发掘其时代价值,对学生做价值观的引导。三是精心选择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根据高职学生重感性、喜直观的特点,避免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用通俗易懂、具体形象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理念表达出来。四是积极开发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入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通过派出进修访学、项目资助、文化单位实践等形式,打造一批精通传统文化的专家型教师,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骨干教师[3]。他们不仅要谙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言传和身教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折服、效仿,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3)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滋养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校园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实践对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具有普及面广、信息量大、即时互动效果好的特点,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习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利用校园网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相关社团活动宣传、网络教学频道等,提供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并链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网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运用微信、QQ等新媒体,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因而,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优秀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如汉服表演、汉字大赛、书画展等,让他们领悟传统节日的内涵,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三是合理规划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学校可利用校园建筑设计、人文景观美化等把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其中,还可借助传统视听媒介,如广播、报刊、墙报、展板等,在校园里大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耳闻目睹,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组织高职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体验社会、强化责任意识、锤炼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历史名胜,使学生能够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的精髓,从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行动中践行。

3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还在增强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和丰富教育方法、手段上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富有成效。

作者:傅益文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6-109.

[2]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4-5.

[3]陈燕.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