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摘要: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脱节、断层等现象。分析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城中专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基础,提出整合中高职院校有效资源,一体化制定中专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开展课程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网络技术

2014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多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到2020年,形成中专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完善中职高职“3+3”培养模式,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中高职有效衔接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搭建是“3+3”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中高职衔接的工作基础

(一)开展专业调研和互访,了解合作基础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宿迁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宿迁市绿化模范单位。学校已建成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和4个省级品牌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网络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重点建设百所骨干院校之一,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08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评为学院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行了“职业导向、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实施了“能力递进、项目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有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精品教材2本、院级精品课程3门和院精品教材2本。

(二)成立“3+3”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领导小组,加强组织沟通

由于“3+3”中高职衔接项目涉及到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而两个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主体、校园文化和专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规范培养过程,保障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1]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必须包括两校领导,以负责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的决策;两校的教务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计划、推进与实施;两校网络技术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学人员,负责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规划及教学实施。

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一)遵循职业能力递进原则,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遵循阶段性目标和最终培养目标相统一、中专阶段可就业性和再学习性相融合、由简单操作到策划管理、职业能力递进的原则,制定中专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转段升学条件。1.中专阶段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能力,从事中小型计算机网络设计与搭建、计算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现场施工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高职阶段培养目标。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针对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岗位,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网络组建、维护、网站建设、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转段升学条件。在中专学习阶段中,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各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且获得NCRE一级MSoffice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中级)证书。

(二)制定课程衔接策略

根据“3+3”项目中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职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两类课程的衔接要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是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导致基础课程前后脱节,职业课程重复较多,尤其中专阶段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许多学生的实习岗位专业不对口,造成学习断层,阻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2]在课程设置时,中专阶段课程应当偏重基础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而高职阶段则应偏重岗位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网络技术专业“3+3”项目依照“能力递进”的理念,构建包括中专教师和高职教师在内的专业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分析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由单一低难度技能到综合复杂高难度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培养衔接模式。“3+3”中专阶段的顶岗实习需对接中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岗位,加深其对网络专业的认识,强化基本技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升学习兴趣。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生涯发展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核心,抛开中专的“够用”原则,坚持六年统筹规划,为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保证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不断线,从而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网络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目标

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宿城中等专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项目中,职业课程分段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3+3”是两个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衔接,实际上也是两所学校课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校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第二课堂等都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中高职衔接要注重发挥两所学校的各自办学特色和文化优势,利用各自的培养经验和成果,通过互动、交流、整合,逐步形成“3+3”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文化和专业素养标志。

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孙晓云.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工课程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4(10):108-110.

[3]王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中国市场(营销教学),2016(2):143,156.

作者:顾理军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