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

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一个月前在巴塞罗那结束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是现今最大的移动盛会,有上千商体加盟,上万电子爱好者与从业者参与其中。这次大会很精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启发,其中一项主要发现便是5G技术的应用将成为重要趋势。从1G、2G到3G,像平常只使用而并不了解移动通信的用户们,也知道我们的网络模式又已经升级到了4G。移动通信技术变革是一直在发生的,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它涉及到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那么,随着需求的变化,下一步的发展定然是正在研发的5G了。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景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G网络,也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它用户使用范围小、安全性和质量都相对很差,加密技术还没有应用。1G以蜂窝结构组网,使用模拟传输,传输速率才只达到2.4kbit/s。2G网络,虽然2G无线通讯协议有GSM频分多址,可以进行窄带数据通讯,实现了以无线通讯数字化为代表,但它传输速度很慢。主要包括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立即计费等内容,也包含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3G网络,以2G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数据通信,实现了较高的带宽,一般都在500Kb/s以上,语音通话方面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改善。带目前为止,其运营有3种标准,分别为WCDMA、CDMA2000和TD-SCDMA,传输速度提高到较高水准,虽然播放高清视频有点勉强,但足以满足手机上网需求。4G网络,在3G的基础上,又融合了WLAN,可以传输高质量的视频,质量有多高呢?能与电视图像输出不相上下。4G系统下载速度很快,能达到100Mbps以上的的速度,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比拨号上网快数千倍,满足所有使用用户的需求不成问题。

二、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优点

2.1特点

5G是技术的更新,是极大的创新型发展,是一个跳跃性的变革,5G将会是全新技术,通俗来说,5G在速度上远超4G,但在功耗上要低于4G,也就是功效与实用性实现了质的飞跃,随之还将会带来网络架构的改变,从而也会带来全新的电子产品。就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来说,5G在传输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将会有很大进步,像是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利用能效,还有超强无线信号的覆盖性与传输速率,相信用户的体验感受会有根本性的进步。

2.2优点

对于用户来说,5G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快”。它的使用峰值速率可达几十兆,比如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不再是4G时代的好几分钟,而是一秒就可以完成的事。速度的提升使5G有望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实景应用和物联网等多个方面得到应用。按照3GPP的定义,5G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它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容量特性。这些优点如何极尽其能?就要看毫米波、小基站、MassiveMIMO、全双工以及波束成形这五大技术的应用实力如何了。

三、未来的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为信号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和天线技术与排布四个方面。以1G到2G的变更为例,它的变革主要在信号编码和控制信道分离上,体现为2G中的信道编码技术发展来的GPRS。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则在于调制解调技术的变更。四代LTE发展了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也还是在于第三方面调制解调技术的进步。从这里可以看出,信号编码、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领域的技术已经没有多少再进步的空间了,而天线在移动通信的应用还是很少的,那么,5G的技术革新肯定会在这一技术上寻求进步的突破口。现在研究者们都瞄准了高频谱资源,要实现更多的高频资源、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将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技术革新方向。“多流汇聚”会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重点,也正是解决不同制式不同网络的融合问题,这绝对是一个对运营商有利的理想技术。

四、结语

总之,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当今电信自诞生以来飞速发展着,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代网络的出现与应用都是对移动网络技术进步的充分肯定与证明。为了满足未来十年的社会信息需求,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5G,它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提高用户体验速率、单位范围内的使用密度,缩短客户端延时,提高峰值速率等,实现这些关键性能指标才能统一科学性与商业性。到目前为止,5G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时期”,没有形成达成共识的方向与标准,所以从业者和关注者们正在对其概念、定向、技术进行广泛探讨。科学工作者们关于5G的技术发展的研究,还是摸索前进的状态,还要通过标准化、模拟试验和内部测试等必要检测。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5G的技术发展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应用前景也必定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曹淑敏,邬贺铨.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05):551-563.

[2]刘琼芳.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6,(07):13-14.

作者:韦锴 单位: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