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应用

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应用

[内容摘要]如今,艺术设计在形态、内容以及表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于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要求也就更高。其中,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比较核心的方面,所以需要对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从而提升设计师的水平。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应用

一、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重要性

1.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可以依据艺术设计项目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资源以及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加以利用,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现有的资源加以合理的应用,才能够实现创造新事物的目的。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其不单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也是学生非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进行组合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激活,还应当对与其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能力进行激活。

2.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水平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却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没有加以重视。所以在当前,应当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加以充分的关注,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创新,从而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得以改进,对教育目标进行更新,促使传统教育向着素质教育方面逐渐过渡。

(2)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只是对前人的设计理念进行继承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进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融合到艺术设计中,从而找寻能够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艺术设计的创新性不断提高,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加强。

二、艺术设计现状分析

1.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首先,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重基础、轻创意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受到我国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旧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在前期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就加以重视。虽然国家当前在大力提倡以创新为基础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传统的观念不能够及时转变。在某些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作为主要的主讲人,只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吸收与理解来进行学习,并且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以至于出现抄袭的情况,这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其次,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依然容易出现按照自己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问题,对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不加以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2.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

在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是需要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技能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只关注基础技能的教学,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却缺乏关注;而且,在当前的艺术设计课程中,教学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缺乏一定的指导,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来说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在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面也是一个需要加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发展时间上来说,我国在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比较短暂,在大多数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果教师自身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高的话,就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进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的话,其培养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

(2)艺术设计教学中缺乏科研精神

在实际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重要的科研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教师不具备实践探索精神的话,不仅不利于自身创造能力的提升,也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创新方法

1.“仿象”再造法

通过对某一对象的形态进行模仿从而创造出意象,对感性形态上的相似问题进行找寻。例如,在熟悉的小说中对可以借鉴的人物、景象以及情感等进行找寻,在对原始文本真实性严格遵循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造,然后将文字与文本的传递方式进行有效地融合,对散乱的文本进行合理地有效地组织,从而找寻主体以外的闪光点。例如一则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的海报(如图1~图3),它突破以往的环保海报风格,使用“仿像法”将污染源——塑料管、塑料勺以及一些不可分解的塑料纸杯重组,构成类似海洋生物的海蜇、海葵等。人们第一眼看到的是纯净美丽的海洋生物,然而,再细细欣赏时,竟发现是人类的废弃垃圾所构成的假象,这种美更发人深省,触动心灵。

2.“喻象”成趣法

所谓的“喻象”,指的是主体通过客观世界对物象进行摄取,并将一定的象征意义赋予它。在实际的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主体的中心思想,将能够感知的、可以互动的以及具有趣味性的元素来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从而使得趣味点游离在“似”和“不似”之间,能够为欣赏的人带来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例如一则为“BAFCO”椅子做的广告,将椅子赋予以人的思想,“有了这样的竞争对手存在,我不如自杀了”,生动幽默地将BAFCO椅子的强大优势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展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

3.“抽象”定性法

“抽象”就是指经过头脑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加工,对客体进行一定的升华与提炼,对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加以强化,从而使得一些情趣得以唤起。“定性”则是指设计的一个基调,能够将抽象的意识形态通过运用具象的形式进行提炼。

四、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

在对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要使其能够体现出比较强的、具有针对性的效果。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优化与指导,使其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化的设计使得教学水平得以大大的提升,从而使得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得以实现。而就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来看,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着重的分析,对学生的爱好以及综合素质等进行了解,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创新性的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2.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艺术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与培养,最后还是需要落实到实践的操作方面。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艺术设计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大大提升。相比于纯粹的理论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与针对性更强,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很好的激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的基础上使得自身的动手操作水平得到大大的提升。

3.加强校际合作

在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闭门造车与故步自封都不能够将教学效果提升,所以在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对校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能够更深一步,促使学生迸发出新的灵感,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校际合作工作的开展来说,学校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其能够将自己的思维与想法进行综合阐述;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的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从而有更新的内容得以提出,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实现良性化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同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是有所差异的,而如果教师具备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话,就能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创新与优化,对教师进行鼓励,从而使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有效地提升,并且对于新事物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才能够就此以身作则,促使学生对接受新事物,提升创造性能力。

5.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

当前,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个性化越来越重视。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没有好坏之分,其差别只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实际中,应当进一步打破惯性思维的影响,对思维个体、群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加以注重。只有通过这种具有多方面思维的信息交流活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利用与交流,才能够使得更多的灵感火花激发出来。

6.提倡多学科结合,注重全面教育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其并不是一门单一的专业技术学科,它需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人员来说,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还应当对社会、自然以及人文方面的知识加以掌握,使各个学科之间得以融会与贯通,以此对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例如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戏剧、音乐以及舞蹈等,能够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载体,使其可以对不同的思想主题进行表现,丰富艺术设计的内容,大大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水平。总的来说,要想使得创造性思维得以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而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则带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彼此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创造性思维,转变固有的教育者姿态,以全新的创造者身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创造性思维的学习途径加以必要的开拓,利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的发散等方式使得创新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明.艺术创新思维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伍斌.设计思维与创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谢章波.艺术设计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科技风,2016.19

5.李园园.创意灵感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艺术教育,2016.8

作者:张靖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