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图形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图形设计论文
一、现代图形设计中材料语言的基本语汇与艺术表现
材料语言的基本语汇包括形态、肌理、色彩等。形态指的是材料成型的状态,也就是存在的基本状态,例如,气态、液态、固态等,更细致的状态可以是钢性材料、柔性材料、流性材料等。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呈现的状态或凸、或凹,或轻,或软,或密,或松等。肌理的变化主要就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虽然它是种自然存在的形态,但是,通过设计者的创造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色彩有三个特征:彩调、明暗、色强。带有不同色彩的材料,以及被赋予色彩的材料都能引起人对色彩的情绪体验,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化的形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成功实现了材料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材料与艺术表现同时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艺术表现离不开材料,它要建立在材料之上,没有材料而谈艺术表现的做法是空洞的,缺乏物质基础的。人类多年来利用材料造物,选择材料一方面,是依据各种材质的物田昕李智超摘要材料是设计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材料自身被赋予着天然的审美属性,同时其物质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就中国图形创意的材料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著作和论文的内容多是材料在整个设计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尤其是在建筑、装饰及服装设计等领域。很少有单独针对图形创意材料进行深入探索的文献资料。本文从材料语言的角度分析和归纳材料语言在图形创意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围绕材料的发展、材料的物理特性、心理美感和材质的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用材料语言丰富图形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平面设计的相关领域。关键词:材料语言图形创意图形化形式语言理属性;另一方面,还依据这种材料在多年造物史中不断运用而被赋予的意义。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理解和掌握材料过程和展示艺术表现的过程。
二、现代图形设计中材料语言的特性
1艺术材料的自然性
我们用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蕴含着丰富的材料资源,经过设计者的创意设计可将天然的材料运用到设计中,表现设计者的感情。例如,自然界的树木、石头等材质表现了朴实、自然、典雅的感觉,将这些天然的材料配上设计者的联想会产生美的艺术魅力。材料的自然属性创造了自然美,蓝色的天空、蜿蜒的小河、潺潺的泉水,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属性和特征都是形成自然美的条件。艺术家将材料自然属性的这些作用和意义应用到作品设计中,会增添作品的魅力。
2艺术材料的科技性
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产生新的材料,利用科技手段设计作品会给人以现代的气息。例如,在海报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时会让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同时被激发,去体会设计者的思想,使人充分体会设计的创造力。材料中科技的应用表现了设计的技术含量,激发观众的兴趣,给观众各个感官以美的享受。从现代设计的材料选择上看,现代材料具有科技性,新材料、制造应用技术、表面处理等方面不断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设计者必须利用各种现代材料和科技把自己的想法以作品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例如,材料科学产业、媒体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都可以成为设计的材料来源。
残缺图形海报设计论文
一、“形”残“意”延
人们往往对容易感知的事物感到乏味,甚至是失去兴趣,要想突破这种模式,就需要对海报主题图形加以改变和简化,而图像自身的“断”和“分”就会打破这种视觉上的完整性,提出问号,吸引受众注意,提高记忆指数,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近几年来,在海报设计中有许多运用了这种海报主题图形的“残缺”技巧来设计作品。在著名的陈放教授设计的胜利招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反对战争的招贴海报,画面上无需多余的解释性文字,用残缺的V字形手警示我们胜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运用照片的负底片的形势更能完好的诠释出胜利这两个字的实现,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促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不得不做出新的审视与反思。在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的海报《圆》,它也是运用了这种图形的“残缺”,意喻“延续”来传达台湾这块宝地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报主题以一块玉镯为主题图形,以玉镯的一块小缺口来代表中华名族的一块宝地———台湾,而这块缺口成为了全海报的视觉中心,它引发我们国人对这一缺口更深刻的遗憾,引起更多的反思,从而烘托出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二、换“形”求“意”新
形成残缺美除了自身图形的缺失,海报图形的同构替换也可以产生残缺美,在海报图形同构替换中将一个物象的局部进行“偷梁换柱”式的移植。图形的缺失和替换使原本的信息中断,形成视觉焦点,并且造成心理的缺憾和阻碍,使阅读受阻,但视线很快又被新的替代物所吸引,形成新的视觉焦点、中心,引起受众的注意。在环保公益海报中,有这样一张海报,为了更深层次的表达保护树木的诉求,海报设计人员在被砍伐的树桩上嫁接了一只血淋淋的断裂的人类手指形态,用血淋漓的手指形象与被砍掉的树枝替换,也起到了一种警示的作用,借助形象外在的一种力量与影响来表达破坏树木就相当于人类自己的自杀,给人以深刻的反思,要珍爱树木,珍爱自然。残缺图形是在破坏中寻找新的生命感与语义的过程。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袁由敏创作的《融合》,海报的主体图形也是运用长颈鹿的动物形象作为画面的外在主体轮廓,通过这层外皮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长颈鹿中指代的画面正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著作不完整的《蒙娜丽莎》用两种图形的同构寻求一种幽默和新意,这种同构手法所造成的残缺,颠覆了人们头脑中惯有的视觉体验,从而传达“意”的新。
三、海报画面的构图在于意的“完整”,形的“缺失”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有舍才有得”这要求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完美,有的时候舍弃也是一种睿智和胆量。做人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设计也是如同,海报设计的大小尺寸都是固定好的,并不意味全部占满就是一种美,有的时候在旁边一角剪掉或折掉一角,在画面的构图上留有一定的空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形”的缺失,意在引导画框外想像空间的创造,借此达到形的“完整”。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李少波所设计的《澳门回归》,画面的中心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盘子,而盘子边缘的空白部分则寓意着澳门还未曾回归的事实,盘子外面正冲向盘子空白处的龙神奇地体现了澳门回归祖国这一标志性事件。为何盘子的右部是缺失的,这正是引发我们深思的地方,澳门回归了,但台湾还未曾回归,运用构图上盘子残缺的一角代表台湾还未曾回归,盘子的右部暗示中国还未曾“完整”。此张海报烘托出了浓厚的爱国热情,表达出期盼祖国能早日团圆的意念。而这种构图上的残缺的表现手法并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所言的,它应海报主题内容所言,以所要表现的内容为前提进行运用的,这种形式必须为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根据主题的需要减去多余的成分,着力表达你要传达的内容主旨,使得这种形式更吻合于主题的表现,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作者:李梅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宣传统战部
几何图形标志设计论文
一、常见几何图形标志的特点
其一,圆形标志,一般分为正圆形标志和椭圆形标志等。圆具有单一的中心点,能够集中人的视觉注意力,形成视觉中心。圆形的完整性喻示无限、团结、和谐等。常见圆形标志如宝马汽车标志、百事可乐标志等。其二,方形标志,主要为正方形标志和长方形标志。对方形进行边长、角度的调整可使其变为菱形或梯形等。方形具有方向性,代表稳固、安全和平等。方形标志如美国银行标志、美菱电器标志等。其三,三角形标志。三角形标志大多是等边或等腰三角形,主要表现为正三角形标志和倒三角形标志两种。正三角形显得稳重,倒三角形则显得有运动感、紧张感、冲突感等。常见三角形标志如匹克运动标志。其四,多边形标志。多边形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几何形构成的。多边形标志常采用切割、组合、并置等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形式新颖,富于变化,表现内容丰富。如,汇丰银行标志是由多个等腰三角形组合而成,揭示出“积少成多”的哲理,形象地表现出银行的功能和特色,形式独特,视觉感召力强。
二、几何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构成分析
对几何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构成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有益于在标志设计中更加灵活方便地应用几何图形元素。总结几何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构成形式特点,能为标志设计提供必要的方法和创意思维引导。其一,几何图形的分解构成分析。分解构成是指选择一个完整的基本几何图形,使用某种分解方式,如用有一定宽度或角度的线型把所选几何图形简单地分解开,再将分解后的两个或多个局部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组合出一个完整美观的标志的方法。基本的分解构成方法有分离法、错位法、翻转法和旋转法等。其二,几何图形的群化构成分析。群化构成特指同一个单元几何形的群化构成,是将两个以上的同一单元几何形按照某种组织排列方式构成具有一定规律的、完整统一的标志图形的方法。运用群化构成方法在选择单元形时,应选择简洁的几何图形,单元形的长宽要有一定的比例,角度的大小要有一定的规律。群化构成的基本构成方式采用平面构成中的“骨骼”,如重复、渐变、放射等。在使用群化成构方法时,应注意单元形不宜过多,以突出标志的简洁特点。其三,几何图形的组合构成分析。组合构成是指用两个以上不同特征的几何图形,自由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统一标志图形的方法。在具体运用和表现时,对各几何形的基本特征要尽可能保留,同时考虑设计中的平衡、对比、节奏、统一的法则。
三、几何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创意语言特点和优势
几何图形作为一种完全抽象的图形,具有造型简洁明快、立体感强、易于识别等特点,将其运用于标志设计,不仅可以表达标志所要表达的主题含义,而且能更好地展现标志本身所具有的几何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首先,几何图形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对自然万物形象的高度抽象和总结,是一种视觉上的取舍,具有抽象的图形感和视觉上的秩序感,在结构造型上富有韵律和节奏。将几何图形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会增强现代标志的视觉冲击力,使标志的形象更易于人们识别和记忆。其次,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的形式法则构建的,规范性强,易于设计制作。它有特定的标准和制作方法,形式法则易于运用和掌握。将几何图形运用于标志设计,为标志设计增添了一种设计思维和形式方法。最后,几何图形作为一种抽象图形,被运用于标志设计,以形寓意,易于引发联想和想象。如,直线形粗实而富有力度,坚实稳重,使人联想到产品的质量坚实可靠;曲线形优美而富有美感,使人联想到产品的美妙、灵巧。
四、结语
招贴设计中图形设计论文
1招贴创作的设计定位
1.1主题定位
明确的定位是一切设计的前提。招贴创作在没有文字说明的前提下,仅利用图形设计就能一下抓住消费者眼球,传播出招贴画的主题思想。从这方面着手,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主题定位要呈现出独特性、鲜明性和个性化。
1.2受众定位
招贴设计创作一定是面向大众群体的,而不是被独家珍藏。但由于受众群体受年龄、教育思想、宗教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等等的影响,信息接收自然有相应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在这基础上,凭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制定出准确的受众定位。
1.3市场定位
信息的传播与市场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公益性招贴还是商业性招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目的性。依据市场定位,进行市场调查,反馈产品信息,进而做出产品价格或者设计调整。这些内容都与市场定位有关。
涂鸦图形设计论文
1何为涂鸦以及意识流
1.1意识流理论的产生
意识流的概念强调了人的意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客观现实制约,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引导艺术创作扩展内心活动空间。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好像是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一部分便是“意识”,而隐没在海水中的绝大部分是“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比意识更重要,支配着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无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1.2涂鸦图形设计的意识流倾向
涂鸦图形设计具体实践行为———凭直觉创作。“直觉是不依靠推理,不借助于概念,仅凭直接的洞察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方式。”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从自身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感知中寻找灵感,边构思边创作,不断地从一个图形引发出另一个图形,使作品形成一个意识流的设计线条,具有很强的意识流创作倾向。
2涂鸦图形设计中意识流倾向的状态
2.1具象和抽象表现形式
情感共鸣图形设计论文
一、情感共鸣概述
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开始注意审美,而情感共鸣是人类审美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中,情感共鸣是指主体对客体进行欣赏时的一种微妙的审美感受。从图形设计的角度看,情感共鸣就是图形的设计者通过作品中的色彩、图像以及塑造的形象等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在对图形设计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会接收到设计者传递的信息,从而被打动,产生和设计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共鸣发生的过程,属于主动的反应过程,是在欣赏者(受众)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式和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想象、经验、情感、思维、理解、表象、感知等心理功能综合活动。一般情况下,欣赏者主要通过顿悟、移情、联想等方式来实现和设计者之间的情感功能。欣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不仅可以品味、领悟设计者通过图形设计作用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适当补充作品的形象,尽量满足自身审美方面的需求。
二、情感共鸣的基本方式
1.顿悟
情感共鸣中的顿悟是指在原来看法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一种新的看法或者认识,这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次飞跃。图形设计中情感共鸣的顿悟方式就是欣赏者对图形作品进行观赏时,顿时悟到了作品试图传达出来的深刻内涵。所以,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设计时,也要进行周详的考虑,不仅要在图形设计作品中隐藏试图传达出的深刻内涵,也要避免流于表面,让受众一看就知道。隐藏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众找不到,恰恰相反,隐藏是为了让受众对图形设计作品充满了深入探索的兴趣,激发了受众的视觉转换和跨越式思维。例如:受众在对“鲁宾杯”这副图形设计作品进行欣赏时,会先看到一个杯子,然后进行细致观察之后,会发现两张脸,欣赏者会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欣喜,这个过程证明了受众视觉上的转换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心理上的波动和思维上的飞跃。所以,一副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就要充分体现顿悟的特点,将深刻的内涵隐藏在图形作品之中,实现深刻内涵和视觉转换的结合。
2.移情
德国美学家西奥德•利普斯最早提出移情的观点,后来很多美学家都对此作过深入的解释。图形设计中情感共鸣的移情就是指设计者在图形设计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实现了物与我的统一。移情在图形设计中主要通过拟人的方法来实现,就是在对图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的对象或者物体进行人格化,使其具备人的情感和性格。但是不是所有的情感和性格都可以融入图形设计作品中,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符合作品的特征、适合欣赏者的心境。要注意的是,这种拟人方法不是图形设计唯一的方法或者手段,而是达到移情效果的便捷途径,为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提供了方便。
招贴图形设计论文
一、招贴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研究
1.符号化表现法
众多创作者在设计实践中,都形成了一些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经过长期和广泛使用后,就形成了创作者的标志和符号。具体来说,符号化主要包含符号性技法和符号性元素两个方面。首先是符号性技法。即创作者对某一种具体表现手法的偏爱。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其对中国水墨艺术十分青睐,很多作品都使用了水墨技法。如创作于2006年的《汉字》系列招贴中,作者就选取了山、水、风、云这四个汉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全部使用水墨形式予以表现,将山之伟岸博大、风之聚动无影、云之飘逸非凡、水之灵动幽远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北京奥运会》《岁寒三友》《运动与健康》等作品也都采用了水墨的形式,所以一看到水墨,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靳埭强。另一位香港女性设计者苏敏仪,则对水彩艺术青睐有加。如《环保2000》中,先是用水彩技法画出了四片鲜绿色的叶子,给人以十分逼真的感觉,然后再将“2000”四个数字错落有致地放在每一个叶子的底部,传递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此外,《苏州印象》《卓越女性颁奖展》等作品也都使用了水彩的形式,因此苏敏仪被誉为是将水彩和平面设计有机结合的第一人。其次是符号性元素。即设计者对某一个元素的青睐。观众看到这个元素,就可以推断作者是谁。如德国著名设计师冈特兰堡,他被称为是“土豆设计师”,原因就在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土豆元素的出现。为什么会对土豆情有独钟呢?因为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物质极度匮乏,人民普遍处于饥饿中。后来德国政府从美国引进了产量丰富、生长期较短的土豆,帮助包含冈特兰堡在内的德国人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没有土豆,也就没有冈特兰堡,所以他才会对土豆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外,靳埭强的“红点”元素、刘小康的“椅子”元素等,同样成为了他们的“名片”,彰显着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2.三维化表现法
传统招贴的图形都是以二维形态来传递视觉信息的,但是伴随着三维、四维形态的出现,二维图形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所以很多设计者都对招贴图形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到今天,这种三维化表现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和善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具体来说,包含图形自身的三维化和与周围环境形成的三维化两种形式。首先是图形自身的三维化。即通过对点、线、面三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对观众视觉思维的把握,让画面实现从二维向三维的扩展。如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就是一个创作三维图形的高手。在1987年创作的《福田繁雄招贴展》中,其将静坐在台前的四个人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视角。在此基础上,利用线和面部的穿插以及黑黄色的对比,营造出了一个立体的画面,这种空间上的刻意模糊,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二维还是三维。又如1999年为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作的招贴中,画面中间是一张照片,但是照片的顶边和底边又分别放置了两个不同视角的人形,一个仰视,一个俯视,由此产生了视觉上的悖论,再一次让人产生了空间的不确定感,从而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其次是与周围环境形成的三维化。即让招贴图形和周围环境相配合,实现从二维向三维的扩展。比如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招贴中,作者将一只象牙的图片放在了一个九十度转折的墙壁上,依附在画面上的象牙也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弯曲,生动地展示出了砍取象牙给大象带来的痛苦。又如一则跆拳道的招贴中,画面左侧是一个跆拳道的踢腿动作,但是顺着这个动作向前望去,却是一片现实中破碎的墙壁,让人感觉好像是这个动作推倒了这面墙一样。这便是利用招贴周围真实存在的事物来替换原有的二维图形所形成的实体的三维化。
3.动态化表现法
招贴图形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是以静止形态出现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招贴的发展,设计者们已经不满足于这种静态表现,并在图形的动态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动态感。具体来说,包含图形本身的动态化和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动态化两个方面。首先是图形本身的动态化。即通过对图形的加工和处理,使之呈现出动态化的效果。既可以直接选择具有动态形象的图片,如奔跑中的人或动物、行动中的交通工具等,又可以从视觉生理学的角度入手,让观众的眼球动起来,如模糊图形、不对称图形等,这些图形都能引发观众视觉的自觉调整,从而获得运动的感觉。尤其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在制图软件的帮助下可以将这种动态感描绘得更加逼真。当观众感受到作品的动感之后,会禁不住上前一探究竟,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比如著名跑车品牌兰博基尼的一则宣传招贴中,就采用了运动加模糊的图形处理。当画面中的汽车飞驰而过时,周围的景物都是模糊的。这样既显示出了汽车的速度之快,又充分激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当观众纷纷上前仔细观看时,也就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其次是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动态化。即让招贴图形和周围环境相配合,实现由静到动的转变。比如著名电影《杀死比尔》的宣传招贴中,特意将张贴环境选在了多个大楼的电梯间。电梯门上是电影中比尔的背影,每当电梯门打开时,比尔的身体就被一分为二,并慢慢地消失,而电梯间内部的墙壁上,则是拿着一把尖刀的女主人公布瑞得。最终通过对位置和主体行为的有机统一,获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视觉效果。
情感图形设计论文
一、设计师的情感表现
在图形设计中设计师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一样的,因为设计是一个情感“思维”的智慧演绎过程,它是设计师融入生活体验后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师一般来说要比常人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才能在被常人漠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把用心体验得来的生活感受化成创意的源泉。感觉能力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被称为“审美反射”。洞察能力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设计师来说,感觉是图形设计的灵感来源,设计师可通过感觉对图形进行顿悟、洞察和灵感设计等形式来构建创造性思维观念,以此来开拓设计师的想象空间,提高图形设计的品质。当代图形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高度结合,同时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觉的表现是对形式感觉的追求和情感的描写,这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很重要。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长野冬奥会开幕式》宣传册,他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冰和雪”的记忆,顺着这个思路情结,与造纸工人经过多次尝试,并研制出了有“冰一样”感觉的半透明的纸,在运用压凹和烫透的工艺,使设计突破了平面化的感觉,继而有了想让人触摸的心理,这种柔软的感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这个设计无疑是成功的。原研哉的设计不是追求一种张扬个性和自我的表现,而是体现了这种以人的感官感觉为设计出发点,他曾说:“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共同的价值观或精神,由此引发的感动,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原研哉在做设计时善于感悟人最本真的情感,他的作品既感性又理性,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总是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度,才能设计出唤醒人们情感波澜的力作。总之,设计师要表现的情感,不管是自己的还是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图形设计,设计师所要表现的情感就全在这过程里面。
二、图形设计的张力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设计师和大众都具有喜、怒、哀、乐、愁等情绪,情感是人们都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从古至今,图形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它和人们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图形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唤起审美意象的感染力和情感激发作用,同时蕴含了社会性的思想意蕴。人不仅感知生理、心理张力,还感知来自其它各方面“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情感。而这种表现力度,是图形本身所具有的深度表现力的体现,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互作用的复杂张力。如日本设计师下岗茂设计的环保海报《反对核试验》、《反对海水污染》,对人物造型进行了夸张,把面部的眼睛省略掉,突出因恐惧而变形的呼喊,画面震撼力很强。使受众在观看图形时启发想象思维,沉浸在物我交融、浮想联翩的情境之中,触动观者的内心感动。正如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说:“艺术的形象必须让观众的想象可以自由活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在图形设计与想象之间因为情感因素的存在,使当代图形设计趋向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三、接受者的审美情感
图形设计既反映了设计师的审美思维,又经过受众不同的心理感受被释读和接受,对于相同的作品,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直觉反应,直觉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禅”宗的美学思想,它重视个人体悟所产生的隐喻情结的作用,都是对直觉的重视,再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我认为艺术直觉是一种判断,而且是一种借助于个别符号进行的判断。”直觉是设计的一个原点,也不是所有的直觉都可以被发展成有意思的设计,这中间需要受众和设计师对直觉加以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才有可能发展成经得起推敲的作品。这说明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感观感受的愉悦到精神意蕴上的感悟,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它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一个过程。对设计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是受众的审美情感。情感能够引起受众的审美认知,如果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体验,因其审美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情感成为当代图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