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探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探析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如教材文本、学生生本、教师师本等,要使其达到高度统一。解析文本、了解学情、优化引导、延伸课堂,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助力,从而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思维接轨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度剖析,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坐标和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创设基础环境。初中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学情展开细致调查,探知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分层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对引导方式、操作方法、课堂训练、教学评价等环节展开优化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效果。

一、深度解析文本,定位核心价值观培养坐标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对教材展开多重挖掘。首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基本方向的规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方向,给出适当的教学规范设计,为顺利展开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氛围。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基本的出发点,教师在具体解析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适度性。因为教材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具有地域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其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剖析,确定好学习范围,定位课堂教学的总体走势。其次,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材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根据校本课程资源的占有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以形成更加完善的教材资源体系,为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物质基础。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教师可利用案例介绍形式来展开教学,发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启迪。案例一:最近笑笑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原来,笑笑有很多事情都瞒着父母,如考试情况、交友情况,甚至外出也不跟父母说实话。笑笑抱怨父母管得太宽,父母批评笑笑不诚实。经过几次不愉快的交流,笑笑开始回避父母,尽量不给父母提供交流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给出了多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笑笑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不宜干涉太多。”有的学生说:“父母有权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没有理由拒绝管理。”在具体讨论中,学生的认知观在逐渐趋同,这说明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入细致的解析,有针对性地给出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热议,这自然是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二、联系实际生活,探知学生核心价值观基点

学生生活认知呈现多元化特征,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思想品质基础也存在差距,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都有其个性特点。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基础展开全面调研,找到学生的思维共性,对学情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优化,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初中生正处于认知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引导意见,帮助学生进行品质塑造。做好学情调查是一种必然选择,它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的信息参数。学习《品出情感的韵味》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讨论话题:情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那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各包括哪些内容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随即给出生活实例,让学生展开探究,评价人物情感的价值取向。案例二:小敏和张涵展开了争辩,小敏说:“你整天就围着那几盆花转,真是太没意思了,你没有听说过玩物丧志吗?”张涵很不以为然:“我养花属于高雅兴趣,可以陶冶情操。谁像你啊,喜欢搞什么慈善,到大街上去帮助乞丐。你知道吗?这些乞丐都是骗子。你这好心得不到好报的。”这两个同学的思想情感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呢?学生根据案例展示内容展开热议。有的学生说:“这两个人的情感都属于积极的,不管是养花还是行善,都是努力向好,这是人间大爱。”有的学生说:“如果行善帮助了骗子,这无疑是助纣为虐。我对上街帮助乞丐持不赞同态度。”教师给出点评:“两位同学的情感都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正面追求,给人带来了正能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虽然好心也可能遇到坏人,但我们不能因为怕骗就不去向善。”

三、优化引导策略,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品质

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引导策略展开全面评估和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其他课程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教师要正视课程的自身特点,不能将道德课上成了文化课。虽然需要学生识记一些常识,但帮助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却是教学的最终追求。教师要利用案例分析、课堂演绎、课堂辩论、合作操作、社会调查、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材料整合、课堂展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重要方法。在学习《集体生活成就我》时,教师就班级的现实状况展开了学习引导,让学生针对班级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案例三:班级最近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很多同学都开始喜欢读书,班主任就给大家准备了很多课外阅读书籍,引导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教室内再也听不到吵闹声,再也看不到追逐现象。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如果每一个班级都能这样的话,那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老师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自觉读书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无穷的动力。”有的学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最有价值的追求。我希望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班集体,感染我,激励我,使我快速成长起来。”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教师的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学生核心价值取向得到了有效彰显。

四、延伸课堂域度,丰富核心价值观成长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创意设计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为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但仅凭课堂时间还远远不能给学生的思想成长带来足够动力,因此延伸课堂域度、增加训练维度,自然就成为教师的普遍选择。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对课堂教学展开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并借助生活因素,为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找到发力点。《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同样给出了案例引导,让学生感受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案例四:小明每天都要抽时间练习钢琴,有时因作业太多,到了很晚才能练习,虽然他并不想这样做,但练习钢琴是爸爸布置的硬性任务。谁知因为练琴却出事了。一天早上,警察找上门了,说有邻居举报,小明家半夜三更弹琴扰民,并说这是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学生对此展开热议,并逐渐形成共识。有的学生说:“扰民虽然不是什么严重违法行为,但破坏了邻里关系,也给自己找了麻烦。”有的学生说:“不能充分考虑周围邻居的感受,这是不可取的,是不理智、不文明的做法。”教师给出总结:“我们是受教育的学生,怎么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呢?做文明事是做文明人的前提,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核心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基本的目标设置,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与优化,从而形成重要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认知渠道,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展开教法学法探索,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展开教学创新尝试,自然能占据课堂教学的制高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荣.刍议如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J].中学教学参考,2015(7).

[2]郑芳.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教学[J].江苏教育,2016(9).

作者:张明香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忠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