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

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

摘要: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深厚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在茶乡旅游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助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升茶园建筑设计的人文性,提升人们的文化体验,丰富旅游形式,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树立茶乡旅游品牌,为茶乡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乡村旅游为视角,对观光茶园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茶园建设

作为茶文化的诞生地,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厚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茶乡,其文化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紧紧融合一体,极具地方民族特色,近些年来,我国为了扩大旅游内需,开始积极构建茶文化旅游体系,茶乡的茶文化旅游也成为了中国旅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茶乡旅游中,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设计成为了最关键的部分,建筑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与人文精神,合理科学的设计茶园建设,不仅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越的观光体验,还能够树立茶乡品牌形象,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1乡村旅游中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

地处我国斓沧江畔的石南被誉为我国的绿色生物宝库。石南地区由于常年降水较多,且因其位置特点使其当地的气候非常温润,所以该地区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而正因为地区的优势使其存在众多的自然茶园,且拥有数千年的原始茶树。可以说是茶的发源地,一些有关于茶的历史以及茶艺文化大多都出自该地,从“太华茶”到“滇红”名茶就可以见得,该区域存在着大约数万亩地的茶园,在这些茶当中有很多被誉为全球名茶,是全球比较知名的茶叶品牌,因此被誉为规模大且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茶之乡”。“茶文化风情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被政府定为重点发展的对象,直至二十世纪初期这个项目才真正实施完成并投入运营,在项目的建设投资金额高达3500万元,在茶园设计师接手该项目初期,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茶园内部观光建筑的风格进行规划并确立,而且要使融合了茶文化的观光建筑能够体现本地茶文化特色。由于地区的居民是由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所以观光建筑的风格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及审查来制定方案,最终决定以最具代表性的侃族居民建筑特点作为主要的茶园建筑风格,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建筑风格最为辅助风格,该茶园经过多年的经营,侃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并借助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技术推出了以植物或动物为内涵且寓意着吉祥的图案,其体现了具有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将吉祥图案应用到茶艺馆当中,可利用茶艺馆内部的所有能显现吉祥图案的物件来体现民族珍贵的财富,这不仅具有传承茶文化的作用,还能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到茶精神的内涵。

2茶元素在茶园建筑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茶文化风情园内部具有很多建筑设施,其中包括:茶艺馆、茶叶加工坊、茶餐厅、民族特产便利店以及配套性的建筑等等。从整体的角度来讲,该茶园建筑将“精致”、“雅致”的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下就茶文化风情园内部独特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及介绍:

2.1茶文化陈列馆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博大精深,经过代代传承使得茶文化源远流长,让真善美的精神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流淌。将色香味形基于一身的茶叶融合于真善美精神当中,可以更好地将两者所具有的特点展现给大家。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爱好喝茶、品茶、论茶,茶文化自始至终就属于雅俗共赏类型,上至高官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具有饮茶的习惯。在茶文化风情园建设茶文化陈列馆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茶叶的历史文化,利用一个独特的空间来承载茶叶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茶文化陈列馆的平面布局之上,按照汉居厅房合围庭院的设计方法来陈列和展示茶文化,使整个展馆的布局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让过来观光的游客能够体会到陈列馆的有序和亲切。陈列馆的四周是由各建筑物围合而成的,所形成的陈列馆占地面积约为500m2,并建设了专门用于茶艺表演的展示台。茶文化陈列馆的整体建筑风格不仅囊括了本地自然的地区环境,而且还具有现代的文化气息,这也是茶文化陈列馆的魅力所在。

2.2茶叶加工坊

茶叶的选取和加工过程十分严格,在经过严格筛选茶叶品种之后,摘取完整的茶叶,并经过晒晾、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才能让茶叶的口感可以完美的展现出来。经过严格的加工工艺流程的茶叶可以为观光者提供良好的茶水,也可以让茶叶得到更好的传承,观光者在浏览茶叶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茶叶工作人员的艰辛,此时对高品质的茶叶也更有敬佩之情。由于观光者深入了解了茶叶加工厂的加工过程和设计理念,因此对原始建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让具有时代特点的茶叶作坊得到良好的宣传,让茶叶产品更具时代感。茶叶加工坊的设置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前来观光,也能够让茶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这对于茶文化风情园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

2.3茶艺馆

茶艺馆是良好的展现茶文化和茶道思想的主要场所,因此茶艺馆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展现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艺馆在一定程度上宣讲茶道精神、咏唱茶歌的同时,对茶有更详细的描述。一则茶可以润喉清爽,二则茶可以健身通畅,三则茶可以提神醒脑。因此具有众多优点的茶叶品种更受到当地人的喜欢,也更受到广大观光者的爱戴。喝茶讲究口感和火红,对茶叶的品种和水源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让观光者可以更好地品尝到口感纯正的茶水,需要严格筛选茶叶品种,把质量过关的茶产品在茶艺馆中进行销售。观光车旅游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休息和休闲,因此喝茶可以让观光者得到一个安静和清新的环境。还有为了给观光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饮茶场所,可以让观光者在浏览茶园中美好景色的同时,可以品尝到一杯香甜可口的茶水。透过茶艺馆的玻璃,观光者可以在室内更好地欣赏茶艺节目和茶艺表演,在品茶的同时领略大自然与建筑物相互统一的美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超脱自然的感觉。

2.4茶餐厅

茶文化风情园在总体上是以人物设计为主要形式,周围设有不同茶文化风格的经典人物,可以让观光者更好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单一的建筑风格会显得过于单调,因此为了避免观光者产生审美疲劳,需要设立别具一格的茶餐厅,在保证可以与山水良好融合的同时,让茶餐厅更好的展现当地茶文化特色,茶餐厅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以展现优秀传统茶文化为基础的,保证可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内容呈现给广大观光者。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涵盖着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茶餐厅可以更好地向观光者提供不同风格的茶文化特色服务,在满足观光者娱乐、休闲、消遣的同时,让观光者在精神上得到享受。

2.5民族休闲小屋与歌舞广场

汉族的主要建筑风格以“栏杆式”为主,更好地体现了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需要更好的展现具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建筑风格,需要以四壁落地屋为基础,将融入茶文化的建筑理念良好的进行展示。可利用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广场,让广场的进出口以东西南北四面更加开阔,广场中间竖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木质雕像,让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茶文化木雕呈现在广场中央。为观光者展示茶艺表演,也可以很好的宣传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历史。我国的茶艺表演有多种形式,将茶艺表演与舞蹈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展现茶艺表演的高超技巧和文化精髓。旅游者在观看茶艺表演的同时,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茶文化,随之就会产生对茶叶产品的购买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了当地茶产品的销售量。茶艺表演与音乐伴奏可以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广大的观光群众。大型的茶艺表演多数会在少数民族的节日中进行展示,能够更好的表现采茶农民的艰辛以及在采茶过程中的喜悦之情,这需要编排出能够展现出茶农辛苦工作、勤奋劳动精神的茶艺表演。让当地具有辛苦劳作、积极进取精神的人民成为观光者学习的榜样。

2.6民族特产便利店

茶文化风情园在进行茶文化宣传时,可利用售卖相应的茶产品来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建立了民族特产店,通过售卖茶产品让民族特产店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建筑师为了发扬茶文化的需求,需要将特产店以茶文化为主题来建立相应的格局和风格,也要充分体现茶文化的主要特色。因当地民族特产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以普通民用住宅设计风格为基础,运用一定的建筑手法和设计理念,让每一位观光者更好的领略当地风土人情以及茶文化的特色。总之,茶园建筑设计要以提升茶文化旅游特色,为人们营造更好的旅游体验为目的,综合各种茶文化元素开展建筑设计,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对茶乡观光生态茶园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国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在茶园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实现住宿、旅游以及购物、娱乐等功能的整合,重视人文关怀,提升旅游体验。目前茶楼、茶叶产品,茶艺表演广场,民族特产等,都是提升茶园建筑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这些元素,能够很好的吸引游客目光,使游客对茶园建筑印象深刻。最终达到提升茶乡旅游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娜.生态观光茶园对产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考古,2013(5):244-249.

[2]王苗苗.福建休闲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5(6):117-119.

[3]王应霞.观光茶园对产茶区旅游发展推动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183-184.

[4]李荣林,李薇薇,彭英,周建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3):49-52+55.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4):69-72.

[6]王彦伟,刘宁,马军山.基于休闲观光的茶园提升改造设计初探———以宁海县桑洲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5(7):27-29.

[7]汪金白.现代元素在观光茶园的创新应用———以安溪观光茶园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15(7):74-76.

作者:刘岩民 单位:厦门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