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文章从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服装设计基础”的目标定位出发,对课程内容设计规划,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实践、实训设计等相关问题作了讨论,阐释了“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思路,总结实践教学经验,以期促进“服装设计基础”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综合类高校和专业院校都陆续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等相关专业,但是,入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并且入校后不会很快接触到专业课程,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陷入迷茫。“服装设计基础”的启蒙、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定位再认识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涉及服装领域的有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纺织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还有特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分服装工程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基于区域产业需求、高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高校选择开设的服装本科专业也各有不同。服装高等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专业和方向,但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都有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体现出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服装艺术类专业在第一学年以造型基础和构成基础训练课程为主,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等,服装工程类专业以服装结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学课程为主,基本都较少涉及设计类课程。传统观念影响下,设计类的学生容易陷入“画设计”的学习误区,“重艺轻技”,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而工程类的学生对艺术时尚、设计创新缺乏敏感度,审美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对所在专业的认知度很低,学生很难理解前期基础训练的课程与今后要学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设想今后的专业道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学习方法,拓宽专业视野,初建职业意识。作为面向一个或多个服装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具有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目标就是要打破专业界限,为学生搭建一个艺工结合的知识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规划

为突出“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特点,在教学内容规划中要重视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基础知识的结构逻辑,而无需面面俱到,深入细节。摒弃只强调服装艺术美感的表现,不在乎其工艺可实现性的错误认识,强调综合能力培养而弱化专业差异,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意识,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课程中各章节的纵向知识融合,除了服装设计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设计理论的讲解以外,对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规划和讲解,凸显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学科属性。同时也要注重已经学习和今后要学的课程之间知识的横向融合,承上启下,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的定位及知识关联与技术逻辑。还要融入服装产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发展成果,让不同服装专业的学生都能全面了解服装行业特征及职业特点,建立宏观的行业意识和职业视野,明晰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和位置,明确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今后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设计类课程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知晓学习方法、明确学习方向,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很重要。“服装设计基础”课堂理论教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将理论分析可视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案例教学法效果突出。教学案例既要分析讲解服装产业、服装设计领域中影响时展的经典事例,也要选择本土化、本地化、市场化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方产业、地方品牌的发展现状,同时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重视对案例中设计背景、设计思路的产生、设计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和说明,而不能只作表象的介绍,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与实践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示。为了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要做好课前引导,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料室、展厅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

四、实践、实训设计

(一)课堂实践为主,课后训练为辅

作为专业基础课,“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并不难,但充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综合应用就有一定挑战。课堂实践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看似了解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如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点、线、面要素,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课堂实践练习不宜复杂,可多次反复练习,所需时间不宜太长,可设定时限,采取单人形式完成,教师可评价,学生可自评、互评,指导学生掌握专业设计语言,突破思维界限。而课后训练要有一定难度,考量多环节、多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课后训练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完成,因此不宜安排过多,要重质量轻数量。可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课后训练形式和内容,其关键环节、过程进度还需教师监督管理。

(二)限定性形式为主,自主性形式为辅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在课堂中初次接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是入门初期,实践、实训设计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很重要,它关乎课程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基础课实践任务要以限定形式为主,自主形式为辅。所谓限定就是有条件、有要求的,限定形式可能会被人们认为它与创造性的活动相违背,似乎创造、创意、创新就应该天马行空,没有限度最好。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自由发挥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很难寻找切入点而始终处于不确定、不知所措的状态,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信息的寻找与捕捉中,浪费在无从选择的循环与矛盾中。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明显。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对于“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实践、实训的设计就是要预先设定一个或多个可实施的任务要求,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围绕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思考与创造。

(三)自主学习引导

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跟随教师学习,还要学会在课后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在前期专业知识积累较少,没有教师的合理安排和引导,学生会产生学习无从下手、拖拉应付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什么需要记录的就随手找张纸,事后不整理,更做不到长期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从量变到质变,从混沌到领悟的过程。从设计基础课程起,要求学生将上课笔记、课堂练习、设计草图、资料收集、课后学习等内容融汇一体,可文字、绘图、粘贴等,形式和内容不限,汇集成册,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规划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课程网站建设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和互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扩展到间接知识的学习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打破专业界限,涉及领域广泛又有其内在关联,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并在课程网站提交学习心得,互动交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

五、结语

通过“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搭建了平台,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规划等方面也获得很大提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得以彰显,也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作者:饶蕾 单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严薇.有限无限:装饰图案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王海.高校艺术类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4):143-144.

[4]熊禾根.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