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学视域下标志设计审美与创构

意境美学视域下标志设计审美与创构

【内容摘要】标志艺术设计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将想要抒发的情感用高度凝练、抽象的图形符号语言进行表达,并与大众产生共鸣。图形符号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高度的归纳、总结和升华。文章以G20标志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典范意境美在标志中的运用,展现意境创构赋予标志情感的归属、魅力和意蕴。

【关键词】意境;标志设计;创构手法

“意境”一词受到道家、玄学和禅宗的影响,“道孕其胎,玄促其生,禅助其成”,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概念,后又有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文学理论家的不懈探索,使得意境这个概念逐渐成熟。王国维、宗白华、叶朗、李泽厚等美学大师让意境理论不再是文学的专利,使其成为普适性的审美概念。意境不仅仅是“意”和“境”特点的体现,也不是简单抽象的“意”的境界。意境是由意象和意象群所构成的总体形象或营造出的气氛,通过主观感受“悟”的过程,让人进入忘我之境,身临其境之感。标志设计作为形象的视觉语言符号,具有精炼的传达性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事件在中国举办,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等社会背景相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家形象。设计出具有高度国际识别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会对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的影响。G20标志作为中国杭州G20峰会宣传的主题形象,不仅彰显出中国的大国风采,更展现出中国独有的审美韵味。本文借助对G20标志的意境美的分析,研究标志设计的意境美与创构的形式表达。

一、意境与标志意境美的审美特性

意境是一种审美状态,是观者通过视觉感受形成的主观感受和体悟。意境具有简、淡、远、清、逸、神、意、韵等特征,在中国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文学中的意境美,不仅在于有尽之言,更在无穷之意。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画家通过主观感受,利用笔墨的枯润浓淡表现物象制造意境,是一种主观的“悟”,也是物象与情感的沟通结合,是境界的意象追求。意境美的标志设计是将思维的想象力、形式美法则、艺术构成规律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远的意境。首先,标志设计通过对形象的概括、提炼、删减、组合、创新考究出完美的形来达到传神,用神韵的形象来写意,表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将标志的形象进行简化,使其形简单而意无穷,同时把握负形的留白设计,创构出立体、景深、凹凸等效果。其次,情景交融乃标志意境的构建核心内容,以“形”传“神”、寓“神”与“形”,在不断地体悟中体验意境美,达到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二、标志意境美的创构手法

(一)形神合一、立象以尽意

意境,一方面力求“尽物性之妙”,而与自然之道相契合;另一方面,满足情景交融后,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同时也势必表达主体的审美理想,形成现实与理想的完美交织。从先象中求意,亦求象外之意。可以说是从意象到意境的转变,用传神的“形”来写意。庄子曰:“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可以看出“形”被“神”主宰着,“形”是“神”附属的产物。汉代的《淮南子》提出“神贵于形”;晋代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都体现出“神”比“形”更为重要。神韵比简单复制景物更能体现出原本的意境,但形也是要深度考究的,只有与神完美结合才能得其意,立象以尽意。例如,G20标志在表现桥以及其倒影的意象过程中,设计师用简单而又流畅的线条传神地概括提炼出简洁的形状轮廓,不仅具有“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而且更能体现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理念。

(二)空灵之美、虚实结合

虚实是形式美的范畴,更是意境美创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点。人们用眼睛关注一件事物的时候,会有视觉主体,会有观察的先后顺序,这也是虚实感知的过程。虚实结合可以使标志布局更有空间感,让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美清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虚实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原有的意境美,让其跃然纸上。“虚实相生,境生象外”就是最好的体现,“虚”是象外之境,“实”是无限的外象之境的有限境象,虚实结合可以产生灵动之美,使人享受到空灵跳跃之美。《庄子》中所云:“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①动与静的关系,亦是阴阳虚实的关系,虚实结合可以完美表现出精神,情感营造出意境美。虚实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形式除了动感以外就是留白。空白作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成为托物寄情、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古人的“妙在无处”“计白当黑”与“空处妙在通幅皆灵”,都是体现空白的妙处。在不同的氛围下,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果说宁静、悠远、空寂、萧疏等意蕴无穷,这也是空白表现意境最有力的一面。设计不是对一件事物的摹写,而是在表达出感受的同时,表现出更为深远的意境。利用空白把握强弱,用有效、简练的形,以多胜少,计白当黑,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升华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G20标志中,桥与桥的倒影体现了中国人对虚实关系的认同。观者准确捕捉到主题同时可以欣赏到水天一色的杭州,感受到杭州的蓝天白云、水墨淡彩,这充满美好希望的意境美的画面。不仅美在桥、水,更是美在人文、美在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印章不规则的边缘与饱满的中国二字,同样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空隙留白、文字与图形的穿插,让整个标志灵动起来,表现出内在的神韵,营造出深远悠然的意境之美。

(三)联想与想象、情景交融

所谓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心理学上指由对甲事物的感知,激发起对乙事物表象的回忆。形成联想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联想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自然而然、顺水推舟的思维,不与“美是无所为的所为”而相矛盾。欣赏者的欣赏和联想,无论是创作者所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其积极作用在于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扩大审美的效果。在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时,想象显得极其重要。在艺术美的实现过程中,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重新架构、组合,最后创造审美趣味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物为情,情景交融”②“没有情景交融就很难产生意境”③。意境的营造过程中,不仅将感受、情感、性格倾注于物于景中,更是把物的姿态、形态、气质吸收了进来,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物完美结合,达到物我同一。所谓意象物化,即审美创造者把前一阶段头脑构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象,通过物质的手段固定下来,创造出能够诉诸人们视听感官的、具体的审美创造物。审美意象的形成,并不等于说美的事物已经创造出来,还必须要经过审美创造主体的艰辛劳动和精益求精的刻苦探求。设计师要处理好特定的“景”与特定的“情”之间的内在联系。G20标志中,设计师联想到主办地杭州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称为“千桥之城”,桥也是杭州的特色文化;同时桥也是连接双边、构建机制的载体,用桥可以体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真心沟通、互相交流。G20标志贴合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体现中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意愿。除了桥,还有G20的“0”与桥洞完美切合,在引人遐想的同时,也体现出峰会是一个团结融合的过程,借此表达圆桌会议的精神。

三、结语

意境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合”哲学的相关理念,是物与象、情与景、虚与实的和谐统一,是主体思维意识中的意象与客观物象之间互通后,所形成的意识的对象化及其意义的现实化过程,从而完成了对生命精神的“超以象外”。标志设计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图腾,到后来的旗号、族徽,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工具或战争、祭祀等的标记。到20世纪中叶,标志在国际上得到了普及,但是我国标志设计中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确实不多,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是为什么?要如何才能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设计师应从中把握规律、本质、精神内涵,寻求更多的创作灵感。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受到忽视,也不能被忽视。文化自信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所要做到的,没有民族化,也就没有世界化,民族化越是充分发展,世界化才会更加丰富,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法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也成为必然的话语,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每位设计师对民族艺术精髓的继承。设计师只有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有可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以及个人情感的设计作品。但继承并不是生搬硬套传统文化,也要学会吐故纳新;既不能放弃追求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放弃对外来技法的吸收。一味跟随别人的步伐会失去自我,而一味地墨守成规会被时代所淘汰。设计师要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用长远的发展眼光结合传统优秀文化,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

作者:鲁鹏 梁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