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贫困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支农富农政策,促进了整个新疆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疆农技推广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新疆农业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新疆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体系机构、人员、能力建设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模式,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难度大、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新疆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进入新时期,围绕新要求,全区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促进新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新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1.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新疆贫困地区面积大、分布广,农村经济较为落后。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7),全疆2016年有22个深度贫困县,贫困户137.14万户,占新疆全区户数的44.51%;贫困人口576.43万人,占新疆全区乡村人口的47.1%;贫困地区耕地面积1143万亩,占新疆全区的18.5%,人均耕地面积为1.98亩/人,农业产值454.5亿元,占全区的21.01%。播种面积2248.59万亩,其中粮食1102.05万亩,棉花603.6万亩,粮食总产量466.9万t,棉花72.5万t,粮食单产445.12kg/亩,棉花单产82.38kg/亩。目前,新疆22个深度贫困县人多地少,农作物产量低,粮食只满足自给自消,棉花单产低于全区平均单产的25.4%,比较效益更低。

1.2农业经营方式粗放

新疆贫困地区,尤其是南疆贫困乡村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1.5~3亩,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如冬小麦播量大,一般25~30kg,部分农民甚至下种量达50kg;施肥随意性大,比例严重失衡,大部分冬小麦每亩施用磷酸二铵50kg,尿素基本不施;直接施用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烧伤作物根系的情况时有发生。

1.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本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小学及初中文化比重高,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能力差。1990年和200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动手能力较差,主观能动性不强,眼高手低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新疆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特色作物、经济小宗作物和拱棚蔬菜等技术,相对比较复杂,推广难度更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全区贫困地区县乡两级,尤其是乡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人员很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缺乏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产品的机会,思想比较传统,专业技能比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技人员是凭经验指导农业生产,推广的方式方法也还是老一套,农民难以接受。根据2016年对22个深度贫困县农技推广部门不完全统计,县乡两级农技人员老龄化日益突出。36岁以上的农技人员占县级农技人员的86.5%,占乡级农技人员的85.2%;26~35岁分别占13.5%、14.7%,25岁以下的几乎为零。其次是学历普遍较低。本科以上学历分别占县、乡级农技人员的37.8%和14.8%;大专学历分别占县、乡级农技人员的38.3%和33.5%;中专学历分别占县、乡级农技人员的20.2%和46%。再次是技术职称普遍偏低。高级职称分别占县、乡级农技人员的12.5%和1.5%;中级职称分别占县、乡级农技人员的35.6%和22.6%;初级职称分别占县、乡级农技人员的35.5%和52.6%;无职称人员占县乡两级20%左右。

2.2农技推广资金短缺

按照农技推广法的规定,一项农业新技术推广前,要做三性试验,即通过试验验证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安全性。但试验、示范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贫困地区县乡政府财政收入低,多数地方工资需靠上级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支农项目资金配套能力差,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工作经费无保障,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3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本区农业新技术推广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推广方式和机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好;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慢,数量少。从技术源头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协同运作的机制尚未建立;从技术落地上,与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不紧密,导致技术更新少,落地慢,普及率低。另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等有待完善,导致基层农技人员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对于推广农业新技术十分不利。

3探索建立多元协同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围绕本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要素、产品、技术等方面结构,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和新型经营体制建立提出诸多要求。如何强化新疆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使之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服务和依托于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多元协作、优势互补、提升效能的思路,逐步形成“技术创新集成+强化示范推广+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建立协作机制+鼓励多元经营服务组织”的开放多元、协同共进的农技推广新格局,服务于新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产业脱贫。

3.1积极探索多元协同的推广机制

有机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取长补短、协作推广,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采取“农技推广+N”(农技推广+科研院所+新型主体+涉农企业+新型农民)的形式,采取“项目搭台、专家领班、农技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唱主角”的运行机制,实现多元协同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3.2积极探索土地整合新机制

针对农民种植水平不高,承包地块细碎化的问题,推行“三稳定,一调整,两集中”做法,即在稳定家庭承包方式、面积、期限的前提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通过在村小组内调整农户经营的地块,实现经营权连片而不插花;鼓励经营权逐步向种植大户集中,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连片耕种。既稳定了农民的承包权,又放活了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3鼓励和扶持多元经营主体

积极引导和政策激励农民成立多种土地流转、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在农民的土地经营自主权不变,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合作社租赁或托管土地,统一生产,农技推广部门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实现提质增效。二是培育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紧密合作,逐步建立起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有益补充、农科教企联合协作,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一主多元、网状立式”农技推广的新格局。

3.4积极探索创建村级工作站

针对乡级农技推广人员少任务重,无法完成全乡各村的农技服务的问题,鼓励和扶持建立村级农技工作站,协助公益性推广机构,落实推广工作。按照“产业服务导向、新型主体联合、工作站点到村、电子商务跟进”的思路,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网络,以县农技中心为纽带,以技术小组为支撑,组建新型主体联合会(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植能手、示范大户、村两委班子成员),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村级工作站。通过示范田,以点带面,加快实用技术普及与推广,探索建立“农技推广+村级工作站+农户”的三位一体模式,助推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探索实行特聘农技员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增强深度贫困县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在贫困地区探索试行特聘农技人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形式,从新毕业大学生、农业乡土专家、种植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帮助贫困农户科学发展优势农产品、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探索一条农民参与度高、优势农产品、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实现增收的可持续产业扶贫路径。

作者:贾尔恒·伊力亚斯 田有国 牛新霞 王京梁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