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论文范例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1

立足大理农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机制创新等诸多措施,在当前大理农业推广体系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相关农技资源,以大理州县农业科研单位和乡镇农科站为主导,以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组织为基础,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构建多渠道的立体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法》第27条的规定,大理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同时,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适当完善农业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物质利益补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云龙县至2014年止已连续3a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之,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农业技术知识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

2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大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开展农业科技业务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科技赶集和技术讲座等;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做好支农工作。上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类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不仅做给农民看,而且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选拔几个农业能手作为科技示范户(比如弥渡县苴力镇农业工作站协同弥渡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本镇水稻、蔬菜和玉米3大示范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并从技术上重点培养,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来,最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根据实用性原则以及大理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优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动员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农民参与培训;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加强园玉707、蚕桑、茶叶、烤烟、乳业及花卉等实用品种的推广。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通过以下5项措施对农民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定培育对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四是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开展培训。

3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线电视、乡镇党员远程教育等相关信息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组织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等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如改进植物重大病虫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长期预报技术及农业机械和水利技术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动态、农业技术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服务。此外,大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积极选派农技骨干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村、到户,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4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强化农技推广扶持力度

大理州县级政府要发挥其引导职能,在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要根据大理农业地理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措施出台惠农优惠政策,一方面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补贴。由于高原特色农业是一项大规模产业,需要充沛的财政资金支持,大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要创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制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5结语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2

一、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

有机农业更能适应工业比较落后,化石能源短缺,资金供应比较紧张,而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林、牧结合和合理轮作比较不受限制的情况。无机农业则只有工业比较发达,化石能源供应比较充足,而农业的投资又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二、合理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1、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

我国在处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关系上,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在近期实行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无机农业技术为辅,然后逐步过渡到两种技术体系并重的模式。近期之所以应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是因为:我国主要利用现有的有机农业技术,同时辅之以无机农业技术,就可以保证在近期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只要能把现有的农作物良种加以推广普及,并把现有的农肥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就可以使全国的农作物产量提高10%~20%。只要能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实行因地种植,合理轮作,就可以使全国农作物的产量提高10%;我国农近期尚没有广泛采用无机农业的资金。同时,工业也尚不能为农民采用无机农技术提供数量充足而又物美价廉的农用生资料,特别是农用能源十分短缺;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态已经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迫切需要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来加以扭转。所有这些原因,都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在近期应以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为主,而各种无机农业技术的运用只能量力而行,居于辅助地位。

2、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在长期来看,我国又必须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

(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农业增产的能力归根到底是受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没有来自农业外部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仅靠农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作用,农业增产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今后农业生产将不断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因而包含着大量物质和能量的农产品,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被从农业中取走,而不能返还农业。所以,要使农业持续地较快地增产,就必须把无机农业技术也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上来,以补充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损失,并扩大其来源。

(2)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有机农业技术是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长期停留在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大多数农民务农的局面,也不能把饲养役畜所需的大量饲料转用于产品牲畜的发展。这两种原因加在一起交替地严重阻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从而给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造成很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矛盾,也必须把农业生产转以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模式上来。

(3)为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支持从可能性来看,随着工农业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工业可以为农民广泛地采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充足、适用、物美价廉和污染很小的农用生产资料,国家和农民也将可以为广泛地运用无机农业技术提供必要的资金。由此可见,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生产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是必然的趋势。至于实现过渡的早晚,全国各地当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个转化可能在3~5a就会实现。经济落后的地区也许需要10a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做准备,迎接这个转化的到来。

作者:常艳波 张凤珍 徐海艳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省镇赉县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工作站

(二)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是各公司都有目共睹的,而在农业上资金不足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其中,国家的科研经费不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近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出现资金不足等现象。出现农业资金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农业创新的希望不够,都在看重大城市,而忽略了农业的巨大利益。这也是现在有很多人看好农业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农业方面的资金补贴严重不足。用在农业方面的每年有很多的财政负收入,但是后来都是以亏损而结算,渐渐的也不再重视农业的创新投入了。投入的资金不但不会创造出效应而且把投入的资金还都损失了,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对农业的大力投入了,从而使得农业进步的十分缓慢,要想在农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有一定的投资政策,以便使得农业创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如何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1.粘液创新最主要的是观念创新

观念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观念明确的国度里,你会觉得有一种很清新的感觉,感觉到的是大家一致努力没有怨言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观念的原因使得原本成绩平平的学生变得更加的优秀,更加的迷人。在农业创新方面也是如此,这里的观念就是人们对农业创新的理解,对农业创新的支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农业思想在心中有着稳固的地位,想要其改变对农业的看法,是十分困难的。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使得古典的农耕方式要向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创新农业转型,这种深度转型是很困难的,因为其并不只是设备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时代性的改变,变化的让人无法想像。现代的我国农业现状是有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着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转型是时代性的转型;也是时展所必须经历的。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通过农业的创新来了解现代农业,大力宣传创新农业中的优势。应该做到时时刻刻想着民族发展。

2.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创新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就应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这个机制是个变量机制,提出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学好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种手艺。农业科技本在现代的发展势头中,会有更好的前途。建立起一个毫无问题的数据库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现代都是注重可记得年代,农业上也是离不开科技的,只有把科技镶嵌在农业上才可以使农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知道,死板的金钱化的人是最不被人尊敬的。

三、总结

现代农业技术高速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相当大的提升,在中国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康村庄,这就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好的技术才可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才有可能把社会的生产带动起来;带动了社会的生产,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小康村的涌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科技生产力水平确实是和世界先进水平有所差距,所以我们还需要学习先进的国际生产力技术,让粘液创新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让每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都有所发展,对社会都有所贡献。现代农业创新促使各个行业都有所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好的。

作者:刘凤杰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兴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

一、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情况

要保证设施农业健康顺利发展,必须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近年来,杭州市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新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机制体制,针对杭州设施农业发展实际,制定全市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计划,拍摄设施农业科教片,编写培训教材,针对基层农技员、经营大户开展设施农业技术专项指导,手把手地传授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机、农艺新技术。根据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农业部门还聘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授课。同时收集、整理农业设施装备的生产厂家及相关产品的信息,指导农民购买适合杭州实际的设施农业装备,使农民少走弯路,省工节本增效,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从2011年起,杭州市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实现了全覆盖。

二、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存在问题

近年来,杭州设施农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的技术培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培训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中心工作任务重

据调查,杭州市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员的比例约为1∶541;然而,就是这些数量不足的农业技术人员中,还存在着年龄老化、设施农业专业不对口、中心工作所占精力太多等诸类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的进程。

2、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

设施农业是当前先进农业科技之集成,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要掌握设施农业技术,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但是,杭州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据杭州市统计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农村现有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81.3%以上,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72.9%。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种养习惯均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大多以追求短期效益、眼前利益为目标。更何况目前杭州市农业经营仍以千家万户为主,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而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农户认为在小规模经营情况下搞设施农业得不偿失,想扩大规模,又受到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制约,农民参培的积极性不高。

3、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经费不足

设施农业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由于和农业机械结合较紧密,因此,目前对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主要由农机部门承担。杭州市的农机培训主体是农机培训学校,但全市除杭州市级和个别县(市)的农机培训学校比较健全,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外,大多数区、县(市)农机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非常有限。而乡镇一级的农机培训基地基本处于无场地、无设备、无师资的“三无”状态。设施农业的培训经费不足。杭州市虽然在发展设施农业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但到目前为止,杭州市及各区、县(市)还没有固定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专项经费。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渠道,导致没有长期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计划,只能零打碎敲;由于培训经费缺乏,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不能及时更新、掌握设施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原来所学知识与设施农业发展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培训质量。

三、对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的建议

现代设施农业是技术与知识高度集约,资金、劳动、生产高度密集的新兴高效农业,这就必须使设施农业的经营主体———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更新和转变原来的传统生产经营理念与陈旧的发展观,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能,掌握与设施农业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自觉严格地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洁净化生产,学会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守法规”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以确保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笔者对杭州市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定位

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国现代农业和杭州市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遵循“四化同步”、城乡统筹、转型升级、强市富民的基本思路,紧密结合杭州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带发展规划和杭州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按照设施农业本身发展规律开展培训。根据目前杭州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要重点开展大棚(棚架)及配套设施、微蓄微灌及配套设施、规模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农机装备设施等五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开创农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目标

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要围绕建设“三支队伍”进行。一是要建设一支技能娴熟的设施农业技术实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积极推进设施农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开发,稳定和壮大基层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二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依托设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项目,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对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设施农业技术操作能手和维修技改能手;三是要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设施农业管理人才队伍。设施农业虽起步较迟,但发展势头迅猛,设施农业管理人才是当前最薄弱的环节,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设施农业技术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设施农业技术理论功底扎实、设施农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适应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要求的管理干部队伍,保证杭州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3、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课程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定位和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培训课程模块。一是基础性的设施农业模块。其目的是要使参培人员了解设施农业的相关知识,培训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设施农业的概念、清洁生产、持续农业、低碳农业、无公害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相关方面知识,要求参培人员对设施农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发展设施农业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他们发展设施农业的兴趣;二是专业技能模块。其目的是要使参培人员熟练掌握运用各种农业设施和设备,该模块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既有课堂讲课,更有现场培训。培训课程内容主要有大棚设施及装备的使用、机械操作和使用、设施装备的安全管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设施农业高产优质栽培(养殖)技术等课程。要求通过培训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设施农业知识和技能;三是设施农业技术、设备发展模块。其目的是让参培人员了解设施农业的最新知识,包括设施农业的新设备新技术、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设施农业技术骨干,该模块课程安排除书本知识外,还要配套相应的参观环节,请学员到示范基地,先进设施农业现场去参观学习,如条件允许,也可到设施农业发达的如以色列、日本等国家考察学习和培训。以上三个课程模块可安不同需要分层次培训。

4、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的资源整合利用

目前,承担农民培训的机构及培训项目多而散,设施农业既然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完全可以对现有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进行整合,以满足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一是可在各类职业学校,中设置有关设施农业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施农业建设打下基础;二是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项目,如“阳光工程”“、后备劳动力培训”“、农业创业培训”等,其项目内容可向设施农业倾斜,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为设施农业服务的青壮年农民有机会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三是利用相关政府部门如文化、宣传、广电等单位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知识下乡活动,以及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开展设施农业的培训工作。四是政府、集体和个人出资,将有一定文化科技素质、又有设施农业技术基础的人员送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外进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杭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领军人物。

5、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的政策支持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3

一、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二)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短缺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业务主管部门一直以来不够重视,除常规的上传下达外,很少涉及推广经费的问题,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很难开展。针对大的农业项目投入基本是政府投入,只是具体业务工作由乡镇农技人员配合来完成,导致对新技术、新品种和好项目,基本以发宣传单的方式或是培训会进行宣传、推广,引进示范试验工作很难开展。

(三)服务与需求基本脱节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条件几乎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一般是凭借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土办法,然后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新事物、新成果和新技术更新不够,没有起到关键性的指引作用。

(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没有任何仪器和试验设备,制度也不健全,加之没有足够的科技推广经费,新品种的试验田推广实验力度不足,整体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和制度的几点建议

针对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现实状况,为切实解决好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创新开展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思路,大胆探索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新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

(一)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的快慢,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然而科学技术的转化依靠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新技术是否顺利地推广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与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让他们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并在实际生产一线中能讲解、会指导、会示范,直接为“三农”服务。二是要增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将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来,使老、中、青农技人员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甘于为“三农”事业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各级政府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

的支持和保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业推广新技术的最基层、最直接的单位,直接面对技术推广的对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避免只下达任务,不关心工作过程的做法,要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此来确保农业新技术的切实推广和应用。

(三)建立乡村两级农技推广网络体系

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时代,及时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信息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进行农技推广。打破传统的推广模式,不能紧紧依赖于乡镇农技推广站进行推广,每个村可选择思想品质好、群众威望高、种植效益好的大户作为本村的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不断加快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切实提高科技的传播速度,使新技术推广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四)创新乡镇农技人员示范模式

农技人员要转换工作职能,建立新技术示范园区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新技术推广的全过程,在对新品种、新技术学习掌握后要经过实践验证,总结出更好的经验再进行推广,形成新技术在推广中完善,在完善中推广的良性循环。用实践效果吸引农民照着做,增加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信心,使农民受益后再继续推广给更多的农民。因此,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继续创新示范模式,以示范园区为榜样,增强带动辐射性,使新技术、新品种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切实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服务。

作者:康茁 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农业畜牧综合发展中心

第二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探析

1我国乡镇农技推广存在问题

在经济迅速发展,不断融入国际环境的今天,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断拓展的同时,乡镇农技推广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但我国乡镇农技推广在过程、理念支持及具体行为上都还存在问题,甚至于有些乡镇疏于管理,导致整个乡镇农技推广环节无法正常进行。

1.1乡镇农技推广管理工作不完善

乡镇农业站既是目前我国农技推广的依托单位,也是很重要的管理单位。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在进行乡镇农技推广过程中,乡镇农业站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乡镇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这些问题都导致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无法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同时,在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管理工作体制的过程中,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管理,工作过于“统一化”,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1.2乡镇农技推广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乡镇农技推广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体制的支持,还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支持,但目前,乡镇农技推广结构依然不合理。1)缺乏专业化的技能人才,乡镇农技推广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性人才予以支持和帮助,而目前我国乡镇农技推广专业人才的引入上还有所欠缺,学历整体水平也不高。2)乡镇农技推广技能人才的实践经验有所不足,不足以支持乡镇农技的推广。

1.3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意识不强

从本质上来说,乡镇农技推广工业也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其用技术服务于“三农”。但目前,我国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大多数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工作不到位,在与农民沟通和交流上还缺乏技巧,导致许多农业技术无法得到合理推广。

1.4资金投入不足

在乡镇农技推广过程中,资金支持既是基础,也是重要力量,没有资金的支持,乡镇农技推广就等于零。但目前,政府在我国乡镇农技推广资金的投放上相对不足,在一些具体的农技推广上甚至出现资金短缺现象。乡镇农技推广各方面都要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资金支持不足直接影响着乡镇农技推广的效果。

1.5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任何农业技术都需要实践,而其最终的实践者是农民,由于大多数农民的实践积极性不高,导致许多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无法对新技术进行全面检测和升级。

2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而言,要结合不同的乡镇情况进行合理的解决,并找到问题的根源,结合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管理工作体系,引进优秀的乡镇农技推广人才,增加乡镇农技推广的投资等,通过更为详细的、细致的推广工作来更好地促进乡镇农技推广工作。

2.1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系

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系首先需要优化管理人员,即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将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加强乡镇农业站的管理能力,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将乡镇农技推广中所涉及到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管理等工作进行优化和升级,更为全面地促进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系的发展。

2.2强化乡镇农技推广人才建设

1)引入符合乡镇农技推广要求的专业化人才,结合不同地区所需要的农业技能情况进行筛选,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化农业技术人才。2)保证乡镇农技推广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培训和培养,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有地方特色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

2.3强化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服务理念

在乡镇农技推广过程中,要保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推广意识和理念,并在推广过程中积极进行优化,将服务意识与优秀的服务模式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乡镇农技推广,促进乡镇农技推广的革新和升级。

2.4增加资金投入

1)发挥政府的资金支持作用,改变政府的资金支持模式,提升资金投入量,在某些固定的乡镇农技推广项目上设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切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失衡。2)积极吸收社会上的支持资金,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为乡镇农技推广资金支持量的增加奠定良好基础。

2.5建立激励机制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兴趣,并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合理推广,使农民更好地了解新技术。2)通过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来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带动乡镇农技的推广。

3总结

在乡镇农技推广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理念和策略,力求我国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水平,带动农业经济全面进步和综合发展。

作者:孟凡涛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重坊镇农技站

第三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改善措施

1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措施

1.1全面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重

要性的认识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上去,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的工作中,需要针对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推广方案和计划,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对科学种田的积极性[1]。另外,还需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够将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1.2明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机构,需要对其职责进一步进行明确。同时,确保其服务职能的提高。乡镇机构需要加强农技、农机及其他站所的协作能力,对管理职能和工作责任进行确定。上级农业部门需要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为其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提高。

1.3全面改进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民群众需求相结合,与市场发展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到位率与覆盖率,进一步改善推广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提高其满意度。同时,必须积极转变生产服务理念,进一步向营利性服务方式、科技示范方式转变。

1.4强化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各级财政部门,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真正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中来,按照福利体系、人头经费与当地公务员同水平的标准,保证资金的足额、按时到位。同时,增加来源渠道,通过支农资金、财政拨款等形式全面筹集技术推广资金。

2结语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4

1.1专有性农业技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明文规定,植物新品种凡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新颖性和稳定性等特性的并符合条件的,都享有排他的专有权。此专有权主要体现在生产权、销售权、使用权等方面。国家也严格规定,凡是未经许可,以商业目的进行生产、销售的,全部要负完全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国家对其专有权的保护力度。品种所有人还享有许可他人生产的权利,并可以通过许可获得相关的经济收益。除了植物新品种权,专业性农业技术甚至还享有专利权和商标权。这样的做法可谓将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保护。但事实上,尽管国家对专有性农业技术进行了周到的保护,但由于农业产品的公共属性,这类产权或多或少还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公共性例子。笔者试举例说明专有性农业技术其中含有公共性的例子。在我国有关法规中,规定了植物新品种可以被用作公益性活动,例如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可以不经过品种权人员的许可,并有不向其支付使用费的权利。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审批机关还有着实施植物新品种强制许可的权利,但需付给品种权人合理的使用费。由此可见,即便是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存在着公共性的性质。

1.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

从字面上解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些农业技术只能获取一半的产权。实际上,通常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只有一部分人共有其产权,但其产权却对其他人具有排他性。按照相关的专业叙述,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就是指一个群体所获得的共同利益,而生产成本、成员特点都具有排他的性质。可以说,半公共性农业技术与全公共性农业技术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范围的量化上。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在有限范围内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而公共性农业技术则在“范围”内的基础上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1.3公共性农业技术

公共性农业技术也就是农业技术中最基本的级别,直接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措施进行基础的技术知识提供。公共性农业技术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术论文、著作为根本的农业著作权。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但这些技术知识不能直接进行商业化活动,因此不能申请专利。这就导致了其根本特性,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该知识。公共性农业技术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它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很少从事这类技术的研究。但是,公共性农业技术虽然没有很强的利润可图,但是其公益性是其他农业技术所不及的。

2农业技术的研发主体

2.1专有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专有性农业技术由于其几乎没有公共性,往往能够带来较大的效益。因此,企业就成为它合适的研发主体。特别是比较容易获得专利的领域。在我国专有性农业技术的现状下,大部分研发主体都是私人企业。

2.2半公共性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分析

半公共性农业技术,是指有限范围内的共同享有的农业技术。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因此,立足于现状,半公共性农业技术应当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性机制。一些符合国家农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就更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也应该给予扶助。一些时而特殊地理位置的半农业共性技术在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条件下,更能发挥其特殊优势。

2.3农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主体分析

由于其并不具备有丝毫的排他性,因此,对于私人企业来讲,没有利润可图。因此,政府应该成为其研发主体,这不仅能填补企业研发投入的空白,还可以趋近专有性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

3结束语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5

1.1现行机构体制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吉林市城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均为属地管理,没有独立的办公条件,在政府内部办公,因此政府部门调用、借用农技人员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严重的乡镇农业站基本就是一人站,所以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城区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掌握和储备的实用技术少,虽然每年都多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且城区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被挪用、占用现象严重,这就给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推广的种植技术不到位,大多还是停留在原有的、简单的常规性种植技术,这已经非常不适应新时期的农业生产。再有农民得不到新的种植技术,加之自身文化素质低,所以导致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过于传统,因此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积极性

目前城区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主观能动性,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另外,目前各乡镇仍有新进到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编制的人员进入政府机关占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这就严重造成专业不对口,对农业技术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他们的农业知识有限,对农技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总体水平不高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1.3技术推广方式简单

目前城区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方式都很简单,并没有真正深入村屯了解农民群众的种植技术需求,基本都是从本部门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出发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这就造成推广的种植技术与农民的生产实际脱轨,融合不够密切。部分种植技术甚至2~3年或更长时间内一直在推,没有进行较好地调研、评估这项技术的可持续性,所以农技人员无法准确地掌握哪些种植技术适应当今的农业生产,哪些种植技术已经不再有推广价值而应该将其淘汰。

1.4农民的种植水平有限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都是传统的种植模式,有的农民干脆就是春种秋收的耕种方法,平时基本不去管理,也不去应用那些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技术。另外对新的农业技术接受程度有限,同时对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也不够积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粮食产量也上不来,收入也无法得到提高。

2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的对策

2.1尊重农民的意愿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都是由上到下的,也就是单向的、强制性的推广方式,农民群众参与的机会甚少。因此要真正“以人为本”建立起一种有农民参与的推广模式,就要充分尊重农民朋友的意愿。借鉴和学习农民朋友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新技术不能强加于农民,更不应该带有什么附加条件,否则会让农民失去自主性,从而增加农民的负担,同时也打消了农民的积极性。

2.2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载体仍是农技推广人员,因此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显得极为重要。要经常举办一些培训班、学习班,给农技人员充充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的培养,让农技人员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推广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作用。

2.3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加大举办冬春科技培训活动的力度,经常举办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通过散发资料、宣传手册、光盘等手段来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让所有人都知道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让农民从根本上转变种植观念,积极地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从而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4提高从事种植业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目前,吉林市城区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不高,因此,通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这个项目来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特别是对通过筛选确立的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进行的技术教育,让他们去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6

邗江是扬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扬州的南、西、北三个方向的对外门户,即依托于城市,又服务于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网密集,浓缩了扬州精华,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之都。粮食生产、特种水产、林木花卉、休闲观光等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尽显,“市民下乡,首选邗江”的乡村游品牌效应日益显著。邗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支撑,大力推进城郊型农业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城郊型农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农业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水平不够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新产品开发较少,规模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不到位、不科学的事情频频发生。

2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2.1机构设置

全区农技推广体系主要以种植业、水产、畜牧和林蚕业为主,机构设置如下: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中心、区林蚕指导站、区畜牧兽医站和区水产指导站。现辖7个镇、6个街道、2个经济开发区,共设有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0个、畜牧兽医站10个。

2.2人员结构

区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职工65人,各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9人,全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在岗在编人员共计144人。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区级与镇级均以41~50岁人数最多,小于30岁的人数占用比例最低;从文化水平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硕士层次,而乡镇以大专学历层次为主,硕士人数为零;从专业技术职称构成来看区级部门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乡镇主要以中、初级职称为主。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3.1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区政府重视,一心壮大农业推广队伍,大力引进农业人才,区农委招收了一批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队伍,为全区农技推广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通过他们的努力,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乡镇是农业的第一线,是服务城郊农业的主力军,从统计数据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城郊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知识老化断层、推广队伍不稳定的不利因素,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9.5%,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专科学历还是参加后续教育才取得的文凭,真正全日制高校毕业的很少很少,这些数据暴露出乡镇农技人员学历层次还不高。二是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从年龄段来看,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只有2人,而大于40岁的农技人员占86.1%,这样的人员老龄化结构造成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不稳定性,乡镇的农技服务将后继无人。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新的农技推广法中第十三条明确表示,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目前全区各乡镇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92.4%,其中拥有初级技术职称占总农技人员数量50.6%,中级职称占41.8%,高级职称没有。这说明乡镇队伍中,高素质的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集中在中级和初级,还有一部分人没能获得职称。

3.2农技推广人员地位低、条件低

从以上分析可知,进入农业推广体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农技人员的现实状况,虽然国家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在大多数人思想观念里还是存在着“轻农重商、轻农重工和轻农重政”的思想,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去向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优先考虑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而城市毕业更不愿意选择去工作环境差以及工资福利相对较低的乡镇农技部门,这也是基层农技部门一直吸收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技员的收入也逐渐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收入状况逐步改变,已经从过去的自收自支改变为由政府统一负担,不在是过去“挣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但是,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过差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办公设备不健全、实验设备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3.3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员工作积极性较低,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越来越少,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上班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鼠标点点过一天。由于缺乏各项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农技员丧失了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反正工资不少一分,这种现象在各乡镇比比皆是。区里让各乡镇农技员汇报当地某一数据时,都是随便估估算算就报上来,这样的数据一是没有真实性,二是影响了区农技部门对全区农业情况的真实判断。最后区农技人员只能自己各乡镇的进行调查,由于工作量太大,要一个个乡镇调查,等全部调查完,时间拖的太久,调查周期过长,数据也就失去了时效性。

3.4农技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从人员结构合理性上可以看出,目前全区乡镇农技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精,再加上后续教育更不上,专业技术知识越来越落后。在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过程中经常错误百出,存在瞎指挥、盲目指导的现象,都是凭过去的老经验来指导当地的农户。这种错误的知识传播给农民后,农民应用成了习惯,再想改变农民习惯已久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难度极大。

4对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的思考

4.1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营造发展多元化农技服务良好环境

邗江区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陆续开始改革,部分乡镇已率先实现了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效分离。有的乡镇由于推广经费不足,既要履行公益性职能,又要开展经营性活动,使得公益性的活动很难得到保障,“忙饭吃”的局面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加快构建乡镇公益性推广体系进度,实现全区所有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完全公益化,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在职能定位上,应立足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以公益性为主导,即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等推广机构及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的体系,主要参与制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指导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但仅仅依靠公益性农技服务是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服务需求的,需要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邗江应通过政策扶持,营造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的良好环境,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种涉农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形成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4.2注重基层推广人员素质队伍培养

乡镇是农业推广的第一线,他们的人员素质关系到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以上分析表明,目前邗江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人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邗江应积极做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改变其知识落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现象。一是要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二是要积极吸收新鲜血液填充到这个队伍中来,从农业院校招收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壮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并逐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4.3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保障措施

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的服务是无偿的,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回报,只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公益性职能。一是在新的农技推广法基础上尽快出台更详细的有关保护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保障农技推广活动有效进行,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二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应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需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逐年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有效保障,切实保证财政投入,保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逐年增长,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应加大办公经费、设施经费、教育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技推广活动不受资金缺乏而受影响。

4.4完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考评,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警告,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为农业技术员,对于考核优秀的应予以奖励。农技人员考核结果要与奖金发放、岗位聘用以及晋升相挂钩。以此来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工作。

5结语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与冲击。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农业生产需求等。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无机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业又称生态农业,其主要特点是将各种先进的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传统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的化肥、农药以及生物生长调节剂等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也威胁农业生态化境,对土地、空气等均有一定的污染。有机农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有生物酶等元素的有机肥料,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少,可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标。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无污染性应对我国当下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无机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的优势与不足

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所运用的生物肥料不含有污染性的元素,因此能够有效节约各种石化资源的运用,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保护农田生态结构,使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均得到良好保护。因此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弥补无机生产技术的弊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要实现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必须充分考虑2种生产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是不同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必须充分认识它们运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虽然能够节约大量的石化能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物质投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但是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往往需要各个协作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上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无机农业生产技术则很难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联合。

3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处理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发展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而且农业结构比较复杂,就一个城镇而言,不同的地方也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但是可以通过设立近期目标的方式逐渐引导两相结合式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建立以有机农业为主以无机农业为辅的生产模式,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从而慢慢实现2者的有机结合。要确立长期的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目标,建立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的生产模式,在满足当下农业生产效率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农业生产活动的内部平衡,在生产过程中逐渐渗透各种先进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项目,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提高自然环境质量,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农业技术论文范文8

1.1示范推广的持续性

按照示范中心项目设计,项目建成后的3年内,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政府提供无偿援助,用于维持示范中心的正常运行,发挥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等公益性功能,开展技术合作。3年技术合作结束后,中国政府不再提供援助资金,而是依靠项目实施单位以示范中心为依托开展商业化经营获取利润,用以弥补示范中心继续发挥公益性功能的运行成本。这就意味着,3年技术合作结束后示范推广的可持续,首先取决于项目实施单位能否通过商业化经营获取利润,其次取决于获取的利润能否用于示范推广等公益性功能的持续发挥。从对14个示范中心的监测评价情况来看,项目示范推广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一方面,从示范中心项目的功能、内容和规模看,项目实施单位不仅很难通过示范中心自身的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也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商业化经营实现盈利。没有资金支持,示范中心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实施单位争取项目时的承诺已开始缩水,政府援款结束后,企业既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承担公益性任务,又没有在非洲投资合作的长远打算,示范中心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功能的可持续发挥受到严重挑战。

1.2品种技术的适用性

1.2.1品种的适用性

在已建成的首批14个示范中心中,试验示范最多的是水稻、玉米种植,其目的是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应用于受援国生产当中。但是我们忽略了示范品种在受援国的适用性问题。比如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在高肥、精耕细作条件下具有生长和产量优势,中方习惯于将其种植技术传授给发展中国家。但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成本较高,亲本不宜传授,在受援国大范围推广比较困难也不现实。一些非洲国家政府明确表示,不提倡种植杂交系列,理由是制种受制于人,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另外,为鼓励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受援国政府往往对水稻、玉米、小麦等种子实行补贴政策,相对于从中方企业购买杂交种子而言,本地常规种子的价格要低得多。加之杂交水稻、玉米种植需要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较大,农户因经济条件有限无力购买,也影响杂交品种在非洲的推广。因此,在非洲国家开展杂交品种推广的适用性问题值得考虑。

1.2.2技术的适用性

受援国当地对中国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应用效果等是中国援助效果的重要体现。若农业技术难以被受援国农户采用,以技术合作为主的农业援助模式将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在已建成的示范中心中,有的示范推广了全程机械化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这些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投入成本大,在非洲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相反,一些看似普通的种植技术,如撒直播技术和水稻人工移栽技术相对于机插秧而言,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具有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等生产优势,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玉米种植的“宽窄栽培、隔行去雄、追拔节肥”等栽培管理技术,具有成本低、容易学、简单实用的特点,也受到受援国的欢迎和认可。由此可见,适用非洲的农业技术将成为援非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3技术推广的有效性

援助的效果一直是国际援助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的《巴黎宣言》中详细规定了有助于改善援助质量、提高援助效果的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提高援助有效性的5项基本原则。其中“重成果原则”对于示范中心的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即受援国和援助国都应重视对援助实效和成果的衡量与管理。要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必须依靠援助国与受援国双方的努力,不能忽视受援国主体作用的发挥。示范中心作为中国政府援助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其主要目标是示范推广中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受援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仅仅依靠项目实施单位选派的农业技术人员“单打独斗”去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不可能。但事实上,大多示范中心都与当地政府、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联系不密切甚不联系,有的甚至还将有合作意愿的当地部门拒之门外。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得不到受援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有的示范中心很多公益性活动难以开展,有的示范中心存在农业培训招生难、农业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严重影响了示范中心公益性功能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农业援助项目的声誉。

2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要使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持续发挥技术示范推广作用,就应该从中外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3方入手,加以改进。

2.1对中国政府而言

一是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性,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对示范中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不搞一刀切。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农业资源、市场空间、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治外交等因素,研究确定继续给予政府援款支持的示范中心,使其持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二是协助项目实施单位顺利进入自主经营期,代表中方尽快与受援国政府就示范中心的合作经营进行磋商,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经营使用的责权利关系,为企业投资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示范中心开展技术推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三是构建农业援外管理体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专业部门以及援助项目实施单位之间的责权关系,加强对示范中心的监管,使示范中心更好地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2.2对受援国政府而言

一方面应发挥自主作用,制定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和项目清单,明确农业技术的薄弱环节和技术需求,借助示范中心解决农业发展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使援助资金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并参与示范中心的管理和技术推广,将示范中心纳入其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机制以及技术推广体系中,建立良好的内外合作研究机制,重视品种、技术试验成果,充分利用本国技术推广机构,借助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将中国的优良技术通过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以推广。

2.3对项目实施单位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