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旱农技术农业产业化进程研究

集成旱农技术农业产业化进程研究

摘要:

结合定西市安定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了集成旱农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措施建议,对同类地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推广

一、安定区基本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区总流域面积3638km2,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耕地面积11.4万hm2,人均0.31hm2。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3℃,无霜期141d,降水是唯一可利用的潜在水资源。雨水利用率低使干旱成为我区的常驻性自然灾害,据统计,安定区干旱发生频率达40%左右。十年九旱成为安定区的真实写照。年均降雨380mm,降水低谷期引起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造成作物出苗难。干旱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如何“利用天时,主动抗旱,以雨水治旱”成为安定区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全区上下围绕旱作农业特点,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实现高产优质农业为突破口,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效益为目标,采取农艺、工程、生物化学、机械、高新技术并举,节水农艺技术、集雨节灌技术、保护性耕作等各种成熟的旱作节水技术集成组装,坚持“向科技要效益、要潜力、要品牌”的原则,把提高现实生产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把提高单产与改善品质相结合,把生产与生态相结合,把促进生产与探索运行机制相结合,边引进、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形成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和培训相互衔接,行政、科研、推广与应用互相联动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出了“覆盖抑蒸、土壤培肥、抗旱新材料、保护性耕作、集雨补灌、抗旱品种、坡改梯、节水农机具应用”的八项旱作农业综合技术集成模块,使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得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全膜覆盖技术稳定推广

通过全地面覆盖,达到充分保墒的目的,同时田间大小相间的垄面形成微型集水面,使一切形式的降水通过集雨面聚集于播种沟内并沿播种孔下渗到作物根系周围,增加膜下墒情,达到最大限度蓄纳降水。使降雨的水平分布变为垂直分布,使无效雨或微雨变为有效雨,平均集水效率90%以上。同时针对本区的降雨特点和春覆膜存在春旱严重影响正常覆膜等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主动抗旱的秋季覆膜。可把解决缺水问题的重点放在保蓄伏秋降水和抑制冬春蒸发上,提高了播前土壤含水量。可达到“纳秋雨,增秋墒,抗春旱”的目的。再有一膜两用免耕技术也是节本增效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可大大缓解春旱对玉米、小麦、胡麻、豌豆等作物的威胁。此技术是在地膜玉米收获后不揭膜,翌年春季在原来的旧地膜上点种玉米、小麦、胡麻、豌豆等。技术优点为既节水省水又省工、省膜,减少了投入,增加了效益。

(二)配方施肥技术进万家

结合国家持续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取改进施肥方式、增施有机无机肥、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逐步培肥土壤,提高产量和品质。在施肥上改春季施肥为秋季卧肥,改地面撒施为集中施,改浅施为深施,重施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三)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全覆盖

通过引进具有抗旱节水性的作物品种,使安定区全面实现种子优质化,并配套种子包衣,提高种子的抗旱性。马铃薯抗旱良种按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提纯复壮等方式持续推进。不断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统供率,减轻病虫害为害,提高种薯质量。以区农技中心为主,继续通过外引内调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效果显著。同时,对近年来经引进试验示范结果表现较好的陇薯10号、冀张薯8号、永丰3号等新品种(系)在安定区的香泉、内官、李家堡、鲁家沟等不同生态区域类型的乡镇建立品种展示园,开展优良品种对比展示,让全区干部群众更直观地了解掌握良种的抗旱性、抗病性和增产性等综合优良特性,增强了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了良种的推广应用步伐。

(四)集雨补灌技术推广

针对安定区降雨量少、分布不均匀,使农作物在生长关键期形成“卡脖子”旱的实际情况,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使全区每年可发展节水补灌面积1万hm2。大力发展集雨补灌技术,配套了先进的节灌设备,滴灌、微喷灌、渗灌、膜上与膜下灌、点浇与注水播种等技术,把存贮的雨水用在作物最需补灌的时期,形成了密植作物注水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生育需水关键期、严重干旱期微喷灌补充供水。稀植作物点浇点种抗旱保苗,生育关键期、严重干旱期滴灌补灌。日光温室、网棚微滴灌的集成供水技术体系。

(五)“坡改梯”工程技术效益明显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改土造田,到80年代的兴修梯田,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机械化平田整地技术,大量投入推土机、装载机,梯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进程明显加快、应用效益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全区人均梯田面积达到0.27hm2,为全区发展旱作农业技术,促进马铃薯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一)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

要把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作为实用技术推广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宣传资料,通过举办培训班,对驻村人员、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群众分层次进行系统科技培训。同时,农业技术人员要在种植期间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现场指导,确保各项实用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推广,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操作技能。

(二)进一步注重抓点示范

建立旱作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和核心示范点,是融行政、技术和农民为一体,集各方力量,加大对旱作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的有效形式。通过邀请专家培训指导,示范操作,解答技术难题,实行技术承包,建立一批以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不同配方施肥、不同种植时期、不同地茬的试验基地和统一种子处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中耕培土、统一病虫防控等综合技术组装配套的标准化示范点,用效益、用利益促动和引导群众。

(三)进一步创新推广机制

对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技术人员联系重点户制度和技术推广报告制度,年初提出技术推广方案,在示范基地联系20户重点示范户,搞好全程技术服务,按实绩进行重奖,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马铃薯经销协会、种植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协会通过外联终端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和龙头企业,组织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和应用农业综合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

(四)进一步强化技术攻关

积极开展旱农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有针对性地加大综合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力度,将传统抗旱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加以整合、集成,进行创新,逐步总结完善更加适宜的旱农技术推广体系。不断促进旱农技术向纵深发展,搭起农技服务的科技操作平台,将农业高优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目标。

作者:崔元红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