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在推动区域经济进步与城乡良性互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最为凸显。本文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与环境保护意义,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包含意识、机制与规划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农村城镇化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生态破坏;环境保护;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农村地区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了优异成绩和良好效果,但其推进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暴露了诸多环境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能共存的现象,甚至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限制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无环境,便无发展,因此,明确农村环境问题、强化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

1.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已迈入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报告指出,过去5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提高了1.2个百分比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工业刺激及人口集聚的过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年提升率已达到如此之高,这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快节奏的发展与建设难免会有所疏忽,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两个方面,不顾生态系统的承受力,盲目参考城市标准,造成城镇化建设过程的脏乱差现象,另外,农村基础措施不完善,废物、废气只能依靠生态系统的自净力,最终形成环境污染。

2.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突然聚集的人口、工厂等,农村生态系统必然会受到较严重的影响,甚至打破原有的平衡,而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农村或小城镇也并未具有科学有效的应对方式,因此,许多地区忽视生态问题,多采用先污染再治理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建设初期能让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但是必将给环境造成重创,甚至制约经济进步。所以,必须在城镇化进程中正视环境保护问题,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发展治理两手抓。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1.土地资源浪费与污染

土地资源浪费与污染是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重点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不科学、随意堆放建筑垃圾等。首先,土地资源的利用不科学。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对国家政策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其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要摆脱农业、向城市发展,多建高楼,盲目学习城市发展模式,脱离了当地的文化、环境实情,未进行严谨的城镇规划,最终使得土地资源大量被闲置、浪费;其次,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占用土地。农村城镇化建设会使用大量的水泥、砖石等材料,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无人清理。

2.人口聚集与环境破坏

经济与人口是衡量城市大小的主要指标。与农村相比,城镇的特点之一即是人口集中。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存在着人口大量聚集的现象。然而,小城镇尚处于建设初期,其并不具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也没有大城市那样充足的资金、完善的地下排污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当大量的人口开始向城镇聚集时,由于城镇的处置能力不足,反而使人均资源拥有量急速下降、生活污染物迅速增加等。垃圾处理措施的不当,还可能造成环境容量降低、环境破坏等问题,最终导致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失衡。

3.工业排放超标与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是我国主要的污染类型,由工业废弃物排放所造成。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往往会在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引进各类企业,其中不乏高污染、强破坏的产业。由于政府监管不严,一味求经济,对于生产中的环境破坏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一些企业排放超标的工业废水、废气,甚至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成因

1.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受传统观念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普遍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这也是导致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大量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环保意识弱不仅与我国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息息相关,也离不开政府及其他管理部门的及时有效宣传。我国农村地区的环保意识不足同时表现在村民与基层管理单位两个层面。村民沿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而基层政府也为了谋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更无法对村民开展良好的宣传教育。

2.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

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体现在环保法规不完善、环保工作内容不明确及监督处罚措施不科学等方面。首先,环保法规不完善。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以法律为框架搭建起了整个社会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保护法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环境保护法规不完善甚至缺位问题,造成了“发展在前法律在后,污染在前保护在后”的现状;其次,环保工作内容不明确,现阶段,环保部门并未形成统一而全面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监管标准不统一,这使得基层政府在开展环境保护时缺乏必要的参考与指导,随意为之;最后,处罚措施不科学,法规的效力需通过执行力来体现,若执行力不够,再完善的法律也会成为一张白纸,而缺乏对违法人或企业的严格惩处。[2]

3.农村开发建设与规划不科学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问题是一个避不开的内容,农村开发建设与规划不科学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政府未对农村地区进行深入探究就盲目的开展城镇化改造,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市建设,认为需取消农业、摆脱农业,甚至看问题只看GDP效益,将环境与保护等抛之脑后,随意规划城镇区域与工业区,未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恰当的处理和安置,新兴工厂产品单一、对副产品的开发较少,另外,道路、商业、居住、工业及排水系统等缺乏严密的规划,设计方案华而不实,缺乏实际操作性和前瞻性。

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公民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公民素质是影响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主要因素。这里的公民应包含农村普通居民和农村基层政府,尤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管单位。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通居民可做到爱护环境、恰当处理各种生活垃圾;基层管理单位则可显著提升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注重城镇化与生态建设的平衡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健康的认识和深入理解,同时建设者担起责任,强化监督、规划,不为“经济”是图,做到经济与环保两手抓。[3]

2.合理利用土地,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土地是农村地区的核心资源,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对国家而言,应推动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对农村基层政府与城镇化建设主管单位来说,应基于广泛的实际调研,优化农村建设的方案规划,做到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设置垃圾处理站,解决垃圾占用土地等问题。

3.推广新型产业,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工业污染多发且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树立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观念,积极推广新型产业,从源头控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方面,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应严格把控企业的入驻,实时监测工业排放的“三废”,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工业建设,继而将控制污染转变为无污染,把工业危害降到最低。综上,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也暴露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城镇规划不合理、工厂布局不规范、建筑垃圾乱堆等,给农村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因此,必须转换观念,将环境问题与城镇化建设放在同等位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倡导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型新型城镇。

参考文献:

[1]闫永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的多元博弈困境及其消解[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吴慧军.陕西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作者:李隆臻 牛欢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