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八大国家战略平台给河南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南城镇化呈现出“低起点、快提速”的趋势。河南城镇化2017年突破50%,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全新阶段。但河南省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角度全方位分析新时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

[关键词]SWOT分析;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据河南省统计局2018年2月权威,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6%的历史新高度,同时也标志着河南省由农业人口大省转入城镇生活为主的新阶段。但从全国来看,2017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8.52%。虽然,河南省近5年每年约200万农民变市民,但与全国城镇化发展相比仍然滞后。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是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势

(一)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发展

2016年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郑州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务院决定设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包括洛阳、开封在内的三个片区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各层次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互联网、高科技、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将主要集中在人口资源比较高端、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一二线城市;以大宗商品、资源为核心的“旧经济”,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例如煤炭、钢铁,铝业等;同时,部分生态宜居、交通发达、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小城镇,也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成为持续吸引人流的载体,依托“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

(二)中原城市群实力增强

2016年末,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副中心,许昌、新乡、焦作、漯河等18地市为核心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是七大部级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是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较快、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度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而从城市群内部看,由于各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各不相同,也可以避免出现过去各城市没有特色、“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之间各有特色,城市之间分工清晰,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协作大于竞争,这就形成了体系。之后各城市之间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

(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

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7年,河南有6项世界文化遗产,三百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是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四席。河南历史文化丰富,温县赵堡镇是中国太极拳的主要传承基地、孟津县朝阳镇的唐三彩文化驰名海外、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禹州神?古镇是中国钧瓷之都、濮阳岳村镇是中国杂技文化发祥地。其中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还是我省重要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地区可以依托良好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实现当地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由于很多山区的小镇比较分散,在城镇化发展中河南省把中小城镇,尤其是县级城市的发展作为重点,逐步打造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市。

(四)交通发达区位优势

地处中华腹地,中国之“中”的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无疑是其最大的优势。河南的“区位+交通”———“米”字形高铁、全国铁路的“心脏”、国际化的郑州机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联通世界的郑欧班列,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河南已成为国内连接国际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多家国际知名物流公司聚集,形成了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的发展。强大、完善、高速的物流网络,也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豫办企,形成了依托大物流带动的大产业群。产业的聚集,自然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城,以往迁徙到北、上、广地区的劳动者实现了在家门口的致富,能够实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依托大产业群也随之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劣势

(一)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作为河南省唯一人口净流入的城市,郑州市城镇化率高达72%,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12个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区核心发展区,城镇化水平早在2015年就已经突破50%,但是周口市、驻马店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制约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大症结所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人口转移是梯度转移过程,即村镇人口向小城镇和县级城市转移,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但就目前河南人口流动情况来看,从2010年开始,农业人口直接向郑州等大城市直接转移,造成三、四线城市人口的流失和郑州人口的激增。大量人口流入郑州的同时,河南县级城市由于落户成本低,所接纳的农业转移人口总量也大于洛阳、新乡、焦作等三、四线城市。在两头挤压的效应下,省辖市的中心城区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市域内的农村转移人口,而且原有人口向郑州转移的趋势也无法扭转。

(二)城镇体系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大

城镇体系方面,在全省38个城市中,河南省有2个(郑州、洛阳)特大城市、7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17个小城市,城市规模结构明显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地区之间差异大。河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只有郑州、洛阳、济源、安阳和平顶山5个省辖市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其中郑州市城镇居民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全省后三位的驻马店、信阳和周口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只达全省平均水平的0.88%、0.87%和0.82%。另一方面表现为城乡之间差距大。以郑州市为例,据《2017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郑州市总人口近千万,人均年收入超3万,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50元,增长8.5%;人均消费性支出24973元,比上年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4元,比上年增长8.4%;人均消费性支出14849元,比上年增长9.2%。河南依然有国家贫困县,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任务严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解决贫困问题已成为政府的重点主抓工作。

(三)产业缺乏强有支撑能力

2017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作为传统农业大省,除了郑州和洛阳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其他地市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近几年的招商中,各地政府也比较倾向于能快速上马投产、快速带来经济效益、吸纳众多劳动者的制造类产业。河南虽然拥有依托大量廉价劳动力发展的制造业、依托农产品优势形成的食品制造业,年产值突破万亿级,是河南的传统主导的产业;也拥有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行业,但整体实力仍需不断壮大。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城市的发展更需要依托“高精尖”的高技术、绿色产业和强大的服务业的支撑。目前河南各地区城镇化产业发展单一化、同质化、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四)公共服务和设施供给滞后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是居住在城镇,而且能够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设施。随着大量的劳动者聚集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需求也急剧增加,看病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数据,全国城镇化中近50%的人口很难享受到优良的公共资源和设施,全国有2亿多农民进城变成农民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和工作,但是农民大多处在“半市民化”,由于户籍的限制,很多农民无法均等地享受到城市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大多数依然处在城市挣钱农村消费、城市就业农村入学的阶段。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战略平台助力中原崛起

现阶段,河南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截至2017年,河南依托位置优势,已经打造成立了八大国家战略平台。其中,尤为瞩目的河南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托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出了世界级的现代物流体系。作为地方联合平台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层面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示范区,依托国家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其建设发展定位于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言,战略叠加效应是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中原城市群成为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平台。

(二)户籍制度改革增强获得感

二元制的户籍制度一直是农村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中的最大拦路虎。为了逐步剥离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城乡差别,日前,河南省正式印发《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全省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要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225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7%以上。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吸纳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河南省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郑州、许昌、洛阳等地纷纷打响人才争夺战。重点解决了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问题,特别是,通过打破户籍制度障碍,能够有效地吸纳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等能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举家进城落户。

(三)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

城镇化发展,人员定居城镇,企业入驻城镇都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基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改革原因在于现行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人口大量迁移,农村出现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而留在农村的宅基地该如何处理是许多进城农民牵挂的问题。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进城务工以及落户的农户可以将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补偿资金可以在城镇购房落户和改善生活水平,既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镇人地矛盾,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的基础。

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挑战

(一)“城市病”问题多发

河南城镇化水平由2010年的38%跃至2017年的50%,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从世界城镇化发展来看,当城镇化水平在40%-60%之间是“城市病”的多发期。首先,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垃圾方面,人群聚集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由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很多地区出现了垃圾围城的问题。大气污染方面,由于工业的大量的废气排放,每到秋冬季节全省都会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对公众身体带来很大危害。土壤污染方面,全国18亿亩耕地中,70%的耕地出现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其次,高房价。住房是居民进入城市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举家迁徙人口迫切解决的问题。以郑州为例,郑州房价由2007年的均价3876元/m2十年间飙升至2017年的均价12859元/m2,住房问题依然是众多人入城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后,交通拥堵严重。2017郑州机动车保有量378万余辆,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突出。人口的激增,也带来了公共服务和设施的高需求,政府一时间难以提供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一时间“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屡见报端。

(二)人口素质制约

河南省人口已突破1亿,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从数量来看,在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人口素质来看,河南省虽然近几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但也只占全省从业人口的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全省现有硕士每万人中不足1人,博士每10万中不足1人。但是本土自主培养的高精尖人才较少。河南省本身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工资福利、生活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引入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争夺战中,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并不占优势,形成优秀人才难吸引,引进之后留不住的尴尬局面。特别是,人才外流使本来就处在劣势中的河南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情况。

(三)资源紧张环境制约

各个地方的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中原经济区资源丰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新型城镇化要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关系着城镇化建设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制定城镇发展的长期规划。资源粗放利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在城镇化发展中,土地资源紧张尤为突出。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中,各地盲目造城式的城镇化模式对耕地的占用严重。农业生产用地和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用地控制将越来越严,势必会使城镇化始终处于严格的土地约束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2]张学艳.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SWOT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1):12-13.

[3]杨迅周,杨流舸.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4(6):965.

[4]张占仓,蔡建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亮点研究[J].经济地理,2013(7):54-55.

[5]王思敬.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2):130-131

作者:宋瑞霞 单位: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