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能提升

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能提升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4-24-4)的研究成果之一。

内容摘要:

本文从审计理念缺位、组织角色冲突及权责定位失衡等方面深入剖析企业内部审计在提升企业治理效能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及其根源,然后给出树立“服务型审计”理念、建构“扁平化审计”组织和积极推动审计技术创新等具体策略,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和企业治理效能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治理效能;服务型审计;实时审计

引言

伴随着企业决策层对受托责任认知水平的提升,其希冀通过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效能。为此,有必要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理念定位、组织角色及其审计技术做深入思考与重新设计,以优化企业内审部门的监督、控制、评估和服务职能,促进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职能的相辅相成和绩效的相互促进,切实改善企业治理效能。

一、内部审计促进企业治理效能提升的障碍及其根源

(一)审计理念缺位

1.绩效导向理念缺乏阻滞内部审计促进企业治理效能提升。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价值提出绩效要求的目的在于,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应当为其审计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负责,亦须对其所审计对象的管理水平提升和资产保值增值负一定责任。而当前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心却仍停留在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进行稽核的水平,其审计工作结果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绩效改进作用有限。从资金管理角度分析,由于绩效导向的审计理念未能被有效确立,导致企业的内审部门无法稽核出被审计对象有无恣意浪费企业资金,既有审计手段仅可甄别资金支出结构安排的合规性而不能有效甄别其合理性。

2.服务理念缺位影响内部审计部门促进企业治理效能的提升。在传统的审计架构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向来是企业决策层用以制衡各部门领导者并克制各部门本位主义思潮滋生与蔓延的部门。企业决策层对内审部门的预设式工作理念定位直接导致了内审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内审部门的工作方法选择范围和工作绩效的实现。在企业其他部门对内审部门抱有较深的敌对心态的情形下,审计对象通常采取信息隐匿策略来应对内审部门的审计要求,从而令内审部门在获取审计对象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审计对象亦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来引导内审部门的审计工作朝着本部门期望的工作方向来展开,从而导致企业决策层预定的审计目标与部门期望的审计结果之间产生冲突。

(二)组织角色冲突的影响

1.多头领导诱发的角色冲突问题激励内审系统采取机会主义倾向。角色冲突理论认为行为主体在执行内部审计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担负多重角色,并由于多重角色间相互矛盾而引致内审任务达成率下降的问题。导致内审部门的角色冲突问题的根源置办与内审部门在担负多重角色的过程中需接受多头领导,来自多头领导行动指令之间的差异性易于引致企业治理系统和内审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阻滞企业内审任务的完成。为缓解角色冲突引致的压力,内审部门员工有较大倾向采取机会主义的动机与行为以释放由多头领导所带来的工作压力,由此导致其内审工作效率下滑和企业治理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

2.多重委托关系降低内审系统独立达成任务的努力水平。运用多重委托理论来分析,决策层试图通过投入较少的内审资源来达成较高的内审目标,这一想法着眼于增强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和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效能的目标。但任务强度与可调动资源量之间存在严格的匹配关系,当内审部门可调动资源水平低于其所肩负的内审任务强度时,其任务执行效能的下滑势成必然,角色冲突由此引发。当多头领导下的多重任务压力置于内审工作人员身上时,调动有限资源来完成多重任务的两难抉择摆在内审人员面前。两难问题抉择及由此引致的内审效率下滑问题易于导致内审人员丧失达成工作目标的激情和能动性,其对企业决策层的决策能力的认同感亦随之降低。

(三)权责定位失衡

1.内部审计部门在传统企业治理架构下的问题。传统企业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功能定位被简化为两项任务:一是由内审部门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营活动以促其合规运行,二是由内审部门肩负对企业内部各部门领导层的汇报责任,以内审报告的形式来促成企业内部各部门领导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并改善其经营绩效。为有效防控企业运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其受托审计责任从传统的企业内部部门级审计责任扩张到企业治理层级,以增强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成要件,对企业内审部门的职能与权限的变革必须反映在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上,而对企业核心组织架构的变革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围绕利益重新配置话题展开激烈博弈,从而激化企业内部潜伏的各式矛盾,降低企业短期运营绩效。

2.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不利于企业内审部门的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固然有发现企业治理体系中的问题及其风险诱因的功效,但是在传统职能组织结构体系下的企业内审成果需要首先报告给企业的决策层,在企业决策层商议后再行上会讨论,经由经理会讨论后方可进入部门执行阶段,最后再交由一线工作人员来执行。从审计部门角度分析,既有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导致企业工作流程冗长繁复,从而严重阻碍企业内审部门工作绩效的实现。从部门利益角度分析,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阻碍了企业基层业务部门直接从企业的审计成果中来改进工作绩效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审计对象对审计部门工作绩效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若内审部门的审计意见未能被及时有效落实,将显著降低前期合理审计意见在后期执行阶段的可行性,进而影响企治理效能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促进企业治理效能提升的对策

(一)树立“服务型审计”理念

1.以强化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为切入口推动内部审计部门树立“服务型审计”理念。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权范围直接决定其履行审计职能的能力。从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历史轨迹来分析,企业的内审职能已然从传统的监督型审计向服务型审计的方向发展。服务型审计不应当只停留在对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及其行为的合规性监督上,而应当逐步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树立服务型审计理念,增强内审部门运用审计技术服务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能力。服务型审计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的方式来有序推进。这是由于服务型审计体系不仅要求企业内审部门有挑出审计对象工作纰漏或失职行为的能力,且要有找出导致该工作纰漏或失职行为的问题根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的能力。通过完善服务型审计理念和工作模式,企业内审部门可充分延展其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对审计对象的违规行为的惩戒教育职能,从而提升对企业内部风险事项的及时防范效果。

2.确立“目标导向”理念在“服务型内部审计”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对象之间同属于企业这一统一利益实体架构下,审计与被审计双方之间的利益具有高度重叠性,二者之间不应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但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正常履行其审计职能的行为,企业内部多数部门通常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限制内审部门的行动力。为此,内审部门应当立足服务型审计的高度来对审计对象的不合规行为进行审核,由点及面地从中找寻出滋生不合规行为的风险诱因,并对审计对象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此举有助于审计部门将审计行为从挑剔被审计对象工作弊病的“对立型行为”转变为帮助被审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的“合作型行为”,从而建构起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协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协同工作机制。

(二)建构“扁平化审计”组织

1.提升内部审计系统的权责层级以增强企业快速应对企业运营风险的能力。内部审计系统在企业治理架构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其功用。这是由于企业治理架构设计的实质是对企业内部各关系人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配置方案设计,并籍此来优化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和行为激励机制的效能。为此,作为企业治理系统的有效监控制度安排,内部审计部门有必要被提升为企业治理架构中权力制衡机制的核心。企业决策层应当将内部审计系统定位为独立于其他执行部门之外的风险控制部门并令其直接对最高决策层汇报和提供决策咨询意见。通过改变内审部门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地位的方式来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变革,有助于内审部门对被审计部门的风险要素和潜在风险诱因进行及时和充分的评估并据此向决策层提出风险控制意见。

2.通过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方式来强化企业内审部门审计意见的落实能力。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定位不仅应有发现企业治理体系中问题及其风险诱因的功效,且需要积极推进该审计意见落实到基层执行层的具体工作上,进而改进企业治理效能。为此,企业决策层应当对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进行改造,消除传统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冗长决策链条和执行链条,转而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令企业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层级缩小,有利于缩短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强化组织内上下级沟通效率,在加快企业内审信息纵向流通速度的同时显著降低企业内审工作的成本耗费。此举有助于压缩企业决策系统的决策链条和执行链条,让审计对象快速落实审计意见,将审计意见转变为促进企业治理效能提升的动力。

(三)积极推动审计技术创新

1.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实时审计”工作,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能。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审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亦显著加强企业内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降低企业内审工作出现信息纰漏和工作差错的几率。这使得企业内审部门可以将传统审计模式下关注于审计工作细节规范性的部分精力节约下来,转而投入到如何对企业内部运作风险进行有效防控的内审工作上,并籍此来实现企业的治理效能最优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审计目标。具体而言,企业内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审计”平台来推动审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审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来对审计对象进行实时化审计数据采集,从而确保审计部门实时采集并保存审计线索。

2.提升审计分析技术以挖掘制约企业治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根源并给出解决方案。企业内部审计分析技术系指内审部门在分析企业财务数据间的数量关系及企业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间关系的基础上取得审计证据的过程。考虑到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数据信息规模的庞大性和由此带来的审计分析难度提高问题,企业内审部门应当从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角度来提升审计分析技术水平。企业内审部门应当运用智能审计技术(IntelligentAgentAuditTechnology,IAAT)来强化企业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智能审计技术要求内审部门引入具有自治功能和快速响应功能的软件包为支撑的服务器,利用服务器的智能特性来将审计任务进行拆解分包,并交由不同的服务器来做多线程处理。内审人员的工作重心是协调并管理该服务器以实现其自动化和智能化持续审计功能;各服务器与则主要负责解释审计人员的指令并调用内置审计软件来完成审计任务。IAAT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满足企业内审对审计工作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显著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效能。此举有助于提高企业内审工作效率和内审意见的可行性,显著促进企业治理水平提升。

作者:宋巾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莹,林斌,何漪漪.内部审计、治理机制互动与公司价值——基于上市公司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6(1)

2.潘立.非标准仓单质押的非系统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5(12)

3.卢德湖.ERP环境下商贸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商业时代,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