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研讨(5篇)

企业内部审计研讨(5篇)

第一篇:企业内部审计效力提升

摘要:

现代企业想要实现综合竞争实力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必须从内部管理工作入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逐渐为企业管理者所关注。本文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入手,谈谈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效力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企业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管理;内部审计;效力提升

一、前言

内部审计是企业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之后的产物,194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产生,标志着内部审计开始向着职业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已经有了许多个年头,从最初比较无规范的操作模式到如今较为系统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协调由于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财务状况公开,让投资者清晰明确的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此外,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审计与评测等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风险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并寻找解决对策,将风险实际产生几率大幅度降低。总之,企业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

(一)独立性难以保障

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确保工作独立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能。但是就目前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许多企业的共同问题,受制于企业领导、财务管理部门甚至倍受其他部门及利益意识的侵扰都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让内部审计工作失去客观、公正的基本立场。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内部审计部门由公司纪委书记分管,在管理效力上总体偏弱,且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了采购实施等管理工作,参与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流程,在相应的管理领域缺乏独立性,无法起到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业务选择面窄

内部审计虽然是为提升企业管理总体水平服务,但是由于许多企业管理者甚至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部审计都仅仅发挥着账目核实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归属于财务管理之下,这不仅大大缩小了内部审计本来的业务范围,限制了其职能履行与效力发挥,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其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人员配置不当

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预期工作成效,还要看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员团队,他们是进行内部审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在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人员在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管理人员转职过去的,虽然他们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差别,而这些知识是他们所欠缺的,从而导致了在内部审计上面的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其次,在内部审计职能转变不断加速的今天,内部审计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账目核实层面上,内部审计需要为企业管理者、决策者提供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与数据支持,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更多专业领域的系统知识,如企业管理、金融管理以及与具体企业相适应的专业领域知识,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上还显得非常不足,进而制约了队伍素质的有效提升。

(四)企业文化建设辅助不足

现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想要把人凝聚力来,光靠僵硬死板的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多下功夫。这个理念延伸到内部审计工作上就是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内部审计精神相结合,让文化建设发挥协助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积极的辅助作用,将各部门面对审计工作时的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支持与配合,达到1+1>2的管理效果。但是从现实来看,许多企业的内部文化建设工作尚显不足,而要实现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的有效结合更需要多加努力。

三、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力的应对策略

企业内部审计是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实现综合竞争实力全面提升的重要辅助手段。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实务性操作层面,而是向着更高的企业决策层面转移,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变化要求,必须从内部审计效力提升目的入手开展具体工作。

(一)层级适当提高

当前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隶属于财务管理部,而内部审计工作都多是对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这不仅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层层上报的复杂程度,也十分不利于凸显内部审计独立性这一重要特征。所以,想要实现内部审计的效力强化,首先就必须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层级,使其从财务管理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并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者与决策者负责,这样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第一时间掌握有效数据,同时也能够充分行使对包括财务管理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监督审计职责,彰显其职能优越性和独立性。

(二)减少传统业务,转向管理提升效益

会计账目核实固然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仅仅停留在此种初级层面上就无法让内部审计真实效力得到切实发挥。所以,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必须充分划分传统业务与管理业务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实务操作层面向管理决策层面转移,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精力与时间占用。具体来说,应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从财务审查扩展到经营活动的审计以及更多管理领域,在具体内容上要建立事前分析、事中跟踪监察、事后分析总结等系列化的制度体系,让内部审计真正为企业管理贡献出自己在组织上、风控上、未来发展前景决策支持上的多种效力,让企业管理能力真正从内部审计的工作上面得以增强,提升企业管理的综合效益。

(三)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升队伍素质

前文我们提到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存在不足,人员结构配置上面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不合格人员予以严肃处理,肃清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有效强化队伍素质。其次,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需要对现役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在岗培训及再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技能培训、企业间交流等多种形式提供他们学习与深造的机会,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始终处于领先水平,从而起到推动企业管理质量提升的作用。再次,要充分调整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积极引入兼具企业管理知识、金融管理知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此外还要结合企业实际,让企业所从事经营活动的专业领域具备高素质技能的专有人才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简单来说,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要达到内部审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风控+专业领域的多维度模式,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既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同时也能符合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让内部审计真正渗透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真正为企业经营者制定未来发展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笔者所在的企业为国有大型投资企业,主要投资高速公路的建设,涉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较多,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执行及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全面管理的支持与协调,更需要将其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帮助内部审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目的,以协调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各部门关系为目的,以内部审计制度全面渗透为目的。加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相关制度以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与法律性。其次,要通过宣传学习将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到企业内部每一个职工及管理人员心目中,并通过征文、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内部审计更加贴近职工的实际工作与生活,引起他们感性上的共鸣。最后,还要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并根据内部审计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补充,这样才能确保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配合好内部审计相关工作,让他们明确自己能够做什么,能够从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从而将内部审计的配合落到实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是促进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内部审计效力强化,必须从制度、人员、内容、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实现改革合力。

作者:励永良 单位: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雪东.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15(11).

[2]周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6(01).[3]郭文鹏.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审计研究,2014(12)

第二篇: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摘要: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方面面临许多问题。本文简要概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容,针对煤炭企业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强化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问题。受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地影响,煤炭企业只有实行内部改革,有效解决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问题,才能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根据煤炭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最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济目标,保证财产安全等实行的规划调控措施。受财务系统和内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和内部财务等内容。随着企业的经营制度日益完成,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则是在企业内部用于审查或监督管理部门的措施,主要应用在财务信息方面,具有合法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涉及面广,包括评估企业业绩、监督企业合法经营程度等。由于企业内部结构和规模不同,产生的内部审计内容也具有差异性。

二、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由于我国的煤炭企业产权以国有为主,各项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控制问题频发,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权利解决问题。受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影响,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不重视资金、市场、销售等风险。由于国有的煤炭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并不了解煤炭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落后,无法顺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当前,多数煤炭企业缺乏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面对内部控制问题时,只能被动应对,阻碍企业的稳定发展。煤炭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企业内部部门众多,信息交流不畅通将制约企业的有效管理。针对煤炭企业遇到的内部控制问题,首先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让国有企业所有者履行自身该尽的义务。真正了解煤炭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煤炭企业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树立明确的风险意识,通过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减少企业的不必要损失。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小组,提出最具针对性的应对风险措施,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为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相关培训和知识普及也是必要的工作内容。由于当前煤炭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科学的培训工作将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最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在员工的配合下,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煤炭企业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渠道的合理建设,建立煤炭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程度。在信息系统内成立风险通道,针对煤炭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能及时解决。完事信息沟通渠道中的信息收集功能,分析和整合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内容,将数据有效应用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煤炭企业面临的内部审计问题主要是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能力较弱且工作经验不丰富。造成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企业风险。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缺乏独立性,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问题也将影响审计结果和质量。受客观经济的影响和审计范围的制约,部分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展开独立的工作,有些企业仅安排一两个审计工作人员,难以实现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管理。针对煤炭企业遇到的内部审计问题,为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培训讲座等方法增加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实践机会,以此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展开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时,需要从根本做起,严格考核和筛选,保证挑选出的内部审计人才符合煤炭企业的工作要求。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断改进自身,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降低企业的审计效果和质量。只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在煤炭企业内部,需要提高各部门整体的审计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通过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转变原有的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通过设置一级审计和二级审计两部门,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转化,赋予部门相应的工作权利,保障审计工作有序进行。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工作人员实行轮岗制,严格管控不合格的煤炭项目,及时上报处理。煤炭企业通过优化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问题是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制度等措施,保证煤炭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才能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 单位: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隋玉明.煤炭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研究[J].经济界,2014(2):34-39.

[2]李翕然,信春华.煤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4(3):17-21.

第三篇:企业信息化内部审计体制建设

摘要:

在中国现代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介绍下,主要从中国信息化时代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的审计体制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然后提出了基于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问题,收集各项材料研究基于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问题。本文研究成果将对改善基于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的信息化有利于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并且运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和着重办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内部审计是一门以管理为导向的学科,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他通过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框架规范的使用方法评价,并改进组织风险管理上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最终结果都是企业的运营工作情况利于企业的发展。

一、信息化时代与企业运营的关系

(一)信息化时代是企业运营的成功的一部分

现在的中国随处都是信息化的产品和成果,我们在生活中交流就是一个信息化沟通的过程,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短信、通话,来维持朋友和情人之间的交流。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数码产品都是信息化所带来的研究成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契合实际的关注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信息化”这个词语是古时日本一个学者梅倬忠在一本书中提到的,并且能够预见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带来一次社会性质的改革,把我们带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这一词语是对各种系统类的东西进行了归类,发挥了他们本身的作用来提高工作的能力。信息化时代是企业运营成功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功臣之一。

(二)信息化时代对企业运营所具有的影响

信息化的定义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信息资源,来达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作用,他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更能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成熟,下一代互联网、Web2.0、移动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应用,越来越多的组织与个体参与到数字化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都是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成功。最成功的例子,当属于马云及其团队所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同时做支付宝、淘宝、速卖通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各项工作发展。这些app和平台不仅仅提供了信息,还将信息非常好的运用,旗下包括快递和客服还有售后,都是在将信息化进行合理的使用,并且达到共享的作用。这是将信息化的定义充分运用,甚至达到了一种不可触摸的境地。信息化时代对企业运营就此奠定了基础,并对企业运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丰收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二、信息化时代对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作用

(一)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归根究底,就是一个审核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会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审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这两个职能的运用都需要有信息的采集录入和资源的共享。合理的运用到信息化的技术和系统,能够为审计工作带来很多便利的途径和办法,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核算中,我们可以运用审计分录及明确录入方法,更好的核对出资金出入情况及企业出账信息的来源等,能够清楚容易的知道企内部的经营情况,并且对其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的目的。

(二)信息化有助于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

在上述观点中提到的会计职能中,已经明确的知道了审计工作的内容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审计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和系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政支出和收入进行监督和核算。例如在企业购入或者售出的产品中,企业收到的成本和利润,还有支出的增值税和材料费运输费等差旅杂费,都应当纳入审计工作的目录当中。审计工作不仅仅能够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状况、经营成果变现还有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还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的责任履行情况,为审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具有决策性的有用信息。共同为企业提高经济收益和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考取审计从业资格证的时候需要考三个科目,其中就有审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的工作就是系统的归类了会计的工作内容。在自动化、无纸化以及数据化条件下,审计不仅仅只要传统的审计方式,还包括了运用审计软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审计电算化把繁琐复杂的工作内容,精简而明确的表示出来,使审计工作更加简化更加精准的抓到企业的经营变化,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三、基于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

审计工作的内容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会计财务的核算,还包括了一些企业在财政支出上的法律效应。所以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不仅仅企业要学会盈利,还要学会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在考取审计从业资格证时,关于考试内容是有关会计的财经法律和法规,这是规范审计工作的重要的理论知识,审计工作远远不止这些,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仅要运用的里面的财经法规,还需要企业自身对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规定或者规范较少。管理的体系也不是非常的健全,这就要求企业更加透彻的研究和探索相关法律知识。近几年来,现代社会很多企业时常发生的法律纠纷,主要存在账面做假问题,核对账目时出现的价格差异悬殊,有些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失误等,主要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不够,因此需要审计从业人员,实打实的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法律的认识,抓住的法律要点,切实履行职责,切勿违反国家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律的地位在我国的地位非常的高,每个行业都有相关的法律,主要目的是限制和约束各行各业所做出的不正当手段,减少工作上的失误等,加强法律上的意识,是每个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做到的职责。

(二)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加强系统资源能力

加强系统资源能力,首先就必须要让企业内部执行审计工作的职员,能够熟能生巧的运用审计手段,通过工作、程序、格式规范性等得到对企业有利的各项信息。以信息化为前提加强系统资源能力建设,同时能使以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基础下所创新的模式得到运用,还能够加强审计流程的重构,提高审计方法的创新。加强审计资源系统共享和运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仅仅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还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各阶层人员的工作质量。审计工作中的资源系统,既要完善审计信息之间的交流,对于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还要理解所进行工作的意义。加强系统资源能力,还要对现有的内审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参加国际内审师资格考试等,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加强系统资源能力,需建立强大的信息网,主要针对审计信息的共享,对审计工作的共同点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到审计工作的目的,保持审计工作的高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审计工作中的系统资源能力,还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员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要有所突破,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经验,更好的利用系统资源,来维持企业的资源共享能力,最终实现加强系统资源能力的要求。

四、结语

在中国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对企业规范起到了非常大的治理作用,同时对企业内部的财政状况和经济支出起到非常大监督检查作用。账目上的错误是无法避免的,肯定会有疏漏,但是认为的对其做手脚,这将是腐败滋生的土壤,因此完善的审计工作,对于以上问题有良好的解决,同时也会反作用到审计工作,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建设完善了,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也会加强,更加明确的审计工作在竞争中可以占到很大的优势,让企业在本次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在提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作者:陈安 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仲福英,赵永军.内部审计应对信息化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1(02)

[2]郭峰.审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05)

[3]王俊.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3)

第四篇:企业内部审计境外资金监管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鼓励中资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同时,面临着部分“走出去”企业虚构交易背景,将大量资金以合法的名义汇往境外进行套利,给我国的外汇收支平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银行端资本项目业务内部审计应对境内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行重点核查,审计方法包括对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的分析,以及找准审计的切入点等。

关键词: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来源审计;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大背景下,中资机构“走出去”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中国经济网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前8个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同比增长53.3%,其中对美国投资额的增幅高达193.2%。为便利境内企业的境外投资,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5年2月下发《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已明确自同年6月1日起将企业境外直接投资(ODI)业务登记权限下放给各商业银行,外汇局的监管方式也从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该项新政在便利银行开展ODI资本项目业务的同时,也对银行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能力和从事内部审计的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传统的国际贸易持续低迷,人民币加快贬值,部分境内企业竞相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新政,将大量外币和人民币资金转移至境外。企业资金外移的目的除了真实的投资用途外,还包括非真实用途项下的套利、海外子公司或关联公司非投资性的一般贸易之需、私募基金改道海外理财实现增值或挪作他用、资本外逃等违法违规动机,由此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流出压力,加大了国家资金跨境流动宏观调控的难度。

二、以套利为目的的资金外流给外汇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如上所述,ODI业务作为资金流出境内的重要通道,逐步成为一些企业资金借道出境进行套利的工具,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通过精心虚构境外投资办厂、并购或参股其他标的企业等交易背景,将来源不明的资金通过银行汇往境外,或违法通过地下钱庄等汇出资金。这种以套利为目的的资金外流,既加大了外汇管理的有效监管难度,也给银行履行“展业三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银行需要及时识别那些借ODI之名行非法套利交易之实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需要在防止“误伤”的前提下,遵照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那些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企业“走出去”,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继续稳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尽管发展和改革委、经信委、外汇管理、商务、工商行政管理等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业务核发了相应的批文,但并不能成为判断企业任何资金汇出境都是真实合法的唯一依据,这是由于监管部门在核准相关业务时,并未同时审核企业的实际资金来源。因此,在对银行端办理ODI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时,亟需重点从资金来源入手,通过层层剥解,有效甄别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业务的本质和真实意图,防止尽职审查审计停留于业务面上合规的表象。

三、银行ODI业务企业资金来源审计的主要方法

根据对商业银行ODI业务的现场审计分析结果,目前ODI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如生产经营所得、实收注册资本等;二是企业借款,如向银行贷款、向关联企业借款、向非关联企业借款、向股东借款等;三是权益性资产出资,如公司变卖房地产所得、股票质押所得资金、卖出股票所得资金等;四是募集资金,如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等。针对ODI业务中企业资金来源的具体审计方法如下:

(一)针对企业的自有资金:

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方式属于各类资金来源中最直观最容易判断的一种。对于一般日常经营所得资金,可要求企业提供经合格机构审计过的最近一期财务报表和近一年银行账户流水,同时从银行账户流水中判断企业的大额资金入账是否源自自身日常经营所得,这些可从账户流水附言(如货款、服务费用等信息)予以核实。结合财务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等指标便可作出基本判断,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要求企业提供对应单笔大额资金的原始合同和发票;如账户流水中主要为企业间的往来款,则要求企业提供对应往来款的交易对手账户流水信息,同时对照企业财务报表做进一步核实。如果ODI资金源自企业注册资本,或是源自公司股东个人的出资,则需重点审核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科目余额,对于公司股东个人出资需防止股东个人将个人资金转入公司账户汇出境的情形,若股东个人转入的资金并未成为公司的注册资本,这种资金来源是违反相关政策的款项。

(二)针对企业借款:

企业的资金来源属于向外借款的,可分为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向其他企业借款两大类。对向金融机构的借款需重点审核贷款合同中关于资金用途的约束条款,防止贷款资金投向合同约束条款以外的项目;而对企业间的借款应重点审核借款合同或协议中的借款金额、利率、期限,用途等要素,判断利率期限是否合理,判断是否为关联公司间的借款。企业间的借贷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来实现才是法律承认的合法途径,但有些企业如果做出书面说明,强调是企业间临时性的资金拆借,且从借贷双方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和企业性质可认定借款行为的产生确是为了日常经营需要,同时基于借款方未来一定还款能力的判断,这种资金来源目前也是属于国家政策许可范围的行为,但其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规定。

(三)针对权益性资产出资:

审计时应重点审核资产交易原始凭证,如企业变卖自有房地产,需审核企业房地产权属证明、资产买卖协议、原始合同以及契税、增值税发票等;如资金为股票质押所得,应出具企业与证券公司签订的股票质押合同,同时重点审核质押金额、期限等要素;如为股票卖出所得,则需证券公司出具股票卖出证明以及股票账户交易流水等;如为企业无形资产卖出所得,还需出具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认定的知识产权报告,以及原始交易合同和发票等。

(四)针对募集资金:

募集资金按募集形式可分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等。目前私募基金已成为ODI业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形式,银行内部审计应以此为重点。公募基金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具有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完善的行业规范,投资范围相对受限,募集难度较大。大多数企业由于自有资金有限,加之缺乏境外融资和运营管理等经验,往往偏好以私募基金作为境外资本运作的资金来源,拟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国内企业一般采取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引进外部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私募基金的募集和使用应严格遵循监管部门的具体规定,严禁挪作他用。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一般由基金管理公司担任,作为私募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企业必须提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出具的关于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保证普通合伙人的资质合规。同时,应审核有限合伙企业的公司章程和资金募集协议。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一般不超过50人,在审计ODI业务资金来源是否为私募基金时,需严格审核公司章程、募集协议中约定的合伙人名单、出资金额与资金募集账户流水中实际出资人及出资金额的对应关系,防止非合伙人出资,合伙人出资超过约定出资比例的情况发生。还应严格审核资金募集协议中的条款,中国证监会于2014年8月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明确私募基金不得向投资者承诺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对于资金募集协议出现此类条款的情形是违反监管要求的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还要求私募基金应对照合格投资者的审核标准,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主体进行募集。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私募基金销售机构应当在资金募集完毕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法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进行产品登记备案申请。基于中国证监会的上述监管规则,在私募基金企业能够提供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公司章程、有效资金募集协议以及产品备案登记证明的情况下,可视为该类资金来源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此外,在现场审计过程中,银行审计人员还应追踪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资金离境后的去向,即监控企业是否将资金投向超出公司经营范围的领域进行套利;同时还应根据本地区的企业资质情况、外向型经济特点,制定出差异化的资金审查内控制度,包括针对大额资金汇出的银行内部分级报批制度、特定行业准入制度等,以严守银行端资本项目业务合法合规经营的底线。

作者:朱腾 陈国松 单位:中信银行深圳审计中心 兴业银行广州分行

第五篇:企业内部审计产品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

内部审计是一项确认和咨询服务。内审应当以内部审计专业标准为指引,强化内审的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实施质量强审战略,建造审计质量控制生命工程,为内部利益相关方提供高品质的审计服务产品。

关键词:

产品价值;质量控制;利益相关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将内部审计质量高度概括为清晰度、透明度、时效性、严谨可信、与时俱进等框架性要求:条文表述更为清晰、简炼、精准,促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有更为紧凑的即时审核与周期修订作为质量保证,以增强利益相关方的信赖,并保持与当前其他国际标准或要求的一致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新制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认为,内部审计质量通常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组织体系下,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及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以及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组织运营的情况。两者都把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信赖度和审计成果运用价值作为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尺,与企业将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市场价值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终极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是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纲领性指南,包括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实务标准等强制性指南和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实务指南等强力推荐指南。“内部审计定义”首先阐明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宗旨、性质和工作范围,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营运;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和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职业道德规范”是确保内部审计能够被信任的基础,它阐明了开展内部审计活动需要遵循的“诚信、客观、保密、胜任”原则和相关行为规范;“实务标准”则提供了全球普遍适用的关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基本要求的条款。强力推荐的“立场公告”有助于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社会群体了解重大的治理、风险或控制事项以及内部审计在其中所处的角色和作用,“实务公告”涉及开展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务指南”则为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提供详细的指引,包括具体的程序和过程。IPPF要求内部审计必须采取为达到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所必要的、系统的控制方法,规范其确认与咨询活动,推动内部审计质量向国际标准看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审计价值。从审计价值的角度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其外在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钱伯斯认为:内部审计最大的风险,可能是你错过的问题。据此观点,审计风险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审计未发现但已经客观存在的风险,即“漏审”风险;二是审计本身对事实认定错误的风险,可称之为“错审”风险。内部审计的职能决定其作为组织内部各层级客户识别和应对风险的最后屏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提高专业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高度关注和弄清楚审计疑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为组织内部各利益相关方提供高品质的审计服务。从审计风险的角度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其内在需要。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比较

产品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质量检验(QE)阶段。根据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把质量检验从直接生产工序中独立出来,专门设立质量检验人员和机构,对产品按预定的标准进行测定或检验,保证出厂产品合格率。二是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根据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的“预防缺陷”的概念,采取统计控制图法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事前加以控制。三是全面质量管理(TQC)阶段。由企业的全体人员参加,运用现代化科学和管理技术,预先把整个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使用户得到最为满意的产品。《国际内部审计专业标准》规定了两类控制标准,即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属性标准包含了内部审计职责、独立性与客观性、专业能力与应有的职业审慎、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等多个基本准则;工作标准包含了内部审计活动的管理、工作性质、业务计划、业务的实施、报告标准、监督进展、高级管理层接受风险的决定等多个应用准则。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作者通过下表对产品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了相通性比较。比较分析看出,产品质量控制与审计质量控制有许多相通之处:控制概念上都是依据设定的标准进行控制,控制目标上都必须达到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控制范围上贯穿全过程,控制内容上都有具体标准可循,控制指标上都具可评判性,控制原则上都特别注重质量改进,控制方法上都有质量检验程序,控制步骤上都讲究严谨性,控制过程上都呈流线型作业特征,控制结果上都表现为对客户的价值反馈。由此可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活动,产品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三、企业产品全面质量管理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改进的启示

内部审计质量关系到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价值高低,因此,内审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内审工作的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实施质量强审战略,建造审计质量控制“生命工程”,按照标准、程序和方法实施质量控制,实现由单纯的操作型质量控制向内审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转变,由质量管理到管理质量的转型,为组织内部各利益相关方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产品。基于内部审计属性标准中关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必须遵循独立性与客观性原则对审计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内部审计质量首先需要改进的是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和满足客户需求理念。

(一)建立分级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特点,有必要在各层级确立相对独立的质量管理体制。可在内审总部下设审计质量管理处(或归入综合处),负责制定全局性审计制度、内审发展规划与方向、新型审计产品研发、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等框架性文件,评价总部立项的重大审计项目质量,研究质量改进与保证制度安排;各区域性内审分部下设审计质量管理科(或归入综合科),负责制定本区域内的内审制度实施细则、工作规划和项目安排、内审质量评审细则等操作性文件,评价分部立项的重大审计项目质量,针对性地制定质量改进与保证措施;各基层组织内审分部亦可设置类似内审质量管理的机构或岗位,相对独立地开展全程即时审核,负责对本组织年度内开展各个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并配合开展质量保证与改进工作。

(二)建立分级质量保证体系。

从内部审计实践看,审计质量问题不完全是审计作业线的问题,即使内审组人员都达到微观层面的审计技术标准,也并不是审计质量所要求的终点。只有审计项目负责人增强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全局观、协调力,既追求线上工作质量,又强调线下产品质量保证能力;既重视事后检验,又重视过程控制,更要有事前预防的眼光,根据与客户的双向反馈结果加以持续改进,才能提升审计工作的价值。

(三)以客户为中心。

为获得审计客户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可和满意,不仅内审部门要把相关利益方当作客户,而且在审计组内部也要树立服务意识,把下一道工序的审计组成员视为内部用户,依次提供链条式的质量保证服务,实行内部审计活动的全员、全过程质量控制,努力降低返工率,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从而确保最终审计产品的质量。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可行途径

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是内部审计产品生产的流程,也有一条严格的“生产线”,审计质量控制环境、控制标准、控制流程、控制方法、后续保证与改进机制构成了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控制的要务是制定一套符合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准则和组织业务运行实际的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并根据情况变化持续修正。根据《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及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在执行属性标准上,首先要优化审计组织管理。内审组织管理首先涉及内审部门对审计职能定位的认识,内部审计是服务于组织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如同企业对于产品的市场定位。内审部门在稳步推进内审项目向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转型的同时,要站在协助管理层促进组织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高度,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项目审计等基础业务以及内控评估指导等增值业务,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相应的产品。其次是内审机构的设置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如同企业经理根据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权自主开展经营业务。组织独立性是维护审计人员客观性的基础,能够保证审计人员按照职责要求和程序独立而不受干扰地开展工作,避免被置于有损其客观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情形中作出重大质量妥协。在执行工作标准上,要注重审计过程控制。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影响结果,审计产品质量同样取决于整条流水线的质量控制水平。审计准备阶段要坚持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完善审计方案,做实审前调查,借鉴《执行<标准>的检查清单》,结合被审计对象历史档案目录制作资料调阅清单,将审计对象业务制度流程转化为现场审计流程,充分了解审计所要提取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审计实践中应用管理学上的“番茄工作法”,规划好任务清单,细分为多个“番茄钟”任务,有助于审计计划任务的完成,提高每一个细节的效率。分配审计业务资源时,需要考虑其适当性和充分性,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经验、知识、技能等专业胜任能力,如同生产人员应当具有专业技能,熟悉生产流程。领导层要支持内审人员通过持续职业发展来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和其他能力,盘活审计资源存量;支持内审部门在全行范围内合理调配专业人员,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审计实施阶段重在利用技术的审计方法,从《差异分析问卷》调查入手,预先了解情况,然后实地查看与业务开展相关的制度、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控制等情况,并以格式的工作底稿规范审计过程记录,标注审计重点疑点,保证审计证据充分支持审计预期、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

(二)获得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认可和满意

内部审计的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组织最高管理层、中间控制层和应用层,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是指行领导、相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对象。最高管理层关注的是组织整体的风险状况、控制情况和管理绩效,要求内审部门提供为管理决策所用的综合信息;中间控制层关注的是相关业务领域的风险状况和控制弱项,期望内审部门提供为促进相关业务管理所用的适用信息;应用层关注的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剩余风险状况,需要内审部门提供为事后改进和事前避险策略所用的可靠信息。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认可和满意度分别体现在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内控评估报告、应对策略等服务产品的建设性,能够提起阅读者的兴趣,经历认识、认知、认同、认可,产生共鸣效应。

(三)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善运营

内部审计的价值表现为内部审计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的审计成果应当物化为承载工作成果的各种审计产品。审计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一是为改进风险管理或绩效管理所形成的专题审计报告、审计结论等确认型产品(初级产品),主要以兼具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富有建设性、完整、及时等质量要求的报告形式来体现;二是为改善组织营运所提供的审计建议书、年度综合评估报告、重点调研分析报告、中长期风险管理规划草案等咨询型产品(高端产品);三是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的创新型产品(增值产品)。“富有建设性”是内部审计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其它质量要求都是为实现该核心价值的品质基础,建设性的咨询服务能够帮助客户和整个组织(服务对象)促进其改进工作。如果内部审计能够增强自身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前瞻性,及时向利益相关方提供与其现实需求和潜在需要相匹配的信息产品,就能够帮助提升组织整体的免疫力、组织肌体的抗风险力、组织细胞的内在活力,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善运营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作者:唐晨瑞 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译).

[2]百度文库: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