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型

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型

摘要: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转型和升级,企事业单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的审计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元化,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伴随着国企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变革,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以此更好的实现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审计目标和作用。本文将以如何更好的推进绩效审计为研究对象,总结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现状和相应的弊端,并在前述研究成果和自身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经济责任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的难点,围绕着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的价值性和可行性提出相应的提升绩效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措施,进而为提升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策略路径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审计主体也就是政府委托国家审计机关或者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行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在其相应的任职期间对其经济责任、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载体绝大多数是财务数据,涉及的范围遍及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损失等日常的经济活动,也囊括内部控制和廉洁建设等。当前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大多关注财务数据,在干部廉政方面主观性较大,因此,不能全面的监督党政机关和干部的履职情况。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为实行绩效审计提供了良好的铺垫,比如,为绩效审计的后期考核和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接下来将阐述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的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转变,是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完善。绩效审计指的是在母体资料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审计机构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以及全部的收支情况,其管控的现实和潜在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益等进行的审查,形成反馈报告予以指导。首先,解决了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效率低下、不注重成本管控、产出效率比低、市场意识和竞争机制薄弱等重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乃至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成熟,其意义重大。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到绩效审计的转变是当前信息化和新经济常态下国有企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思索点,能进一步修正经济责任审计所带有的审计风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廉政建设的良好目标和愿景,减少企业人为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再次,加强企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市场化环境下提升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模块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使得繁杂的资金得到良好的运用,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准,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以及平衡社会各界利益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国家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最后,向绩效审计的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立的体现,人民对企事业单位各方面的的知情权日益强烈,绩效审计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提升国有企事业单位运转情况的透明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的问题汇集

首先,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员工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加之单位属性的特殊,因此,导致绩效审计的意识薄弱,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单位一把手的责任审计而非注重单位项目服务和建设水平的提升,已经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脱钩,转变审计观念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长久焕发活力的保障。其次,绩效审计实践上的不佳,未形成良好的绩效审计体系,绩效审计的标准不统一和不科学,大多数单位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失。再次,国有企事业单位膨胀化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涉及的部门不断加多,其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日益复杂多变,绩效审计要有良好的制度约束和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作为保障,但是,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绩效审计制度和人才缺失,导致缺乏良好的审计指导。最后,鉴于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独立性较大导致的内部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现状,必须予以适当的重塑和完善,加强对其的内外部监督,以此防止灯下黑的现象。此外,绩效审计起催化剂效果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深化,信息化是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当下。

四、完善和促进我国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融合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主导下的绩效审计意识

想要提升我国国有相关企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人员绩效审计的意识,达到审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高目的。首先,让全体人员对当前经济环境下绩效审计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有深度的理解,逐步过渡到理解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其次,再将其融入到相关的绩效审计实践管理中。主要有以下思考点:一是国家相关部门主导下的政策鼓励推进,尽快的将绩效审计观念传递;二是着重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的沟通和协调配合,糅合协调机制尽快的建立;三是加大相关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此达到了解、深化和运用绩效审计的目的,实现传统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完美融合和过渡。

(二)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绩效审计管理制度和实施体系,保障绩效审计有力的执行

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管理制度和执行体系是提高其审计水平乃至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将意识提升至规章条例也是良好的指引。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将绩效审计制度的构建作为重要的义务,对原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剖析,分清楚该留该去的制度规制,着力革新自身的绩效审计管理制度,为绩效审计实行做好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与此同时,国有企事业单位不能忽视绩效审计实施体系的优化和重塑,严格按照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已有的相关绩效审计制度去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在这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首先,要制定强有力的执行体系,在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基础上添加绩效审计反馈、指导等环节;其次,要本着绩效审计高效的理念进行设计,杜绝有选择的审计,确定好审计的目标和绩效审计的范围,注重审计标准的统一和科学化,规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着重注意特别的审计项目,同时,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各个审计部门和审计项目的特点,决策出最佳的审计方法,同时,不断的积累经验,顺利的实现传统审计到绩效审计的转变。

(三)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的监督体系

当前,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部门间不透明的信息传递机制,加之外部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多变复杂性以及自身的属性,导致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风险抗压能力颇弱,加之灯下黑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利益的提升。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必不可少。首先,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重视和加大对本单位绩效审计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使其监督和控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对于任何违反既定国有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必须加大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谨性和刚性。其次,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时刻更新和完善与自身相关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使其自身的监督系统紧随专项资金管理的步伐,避免其内控监督体系形式化和表面化现象的出现。总之,内外措施的结合能保证国有企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强有力的执行,防止人为因素的过度干扰。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背景下的互联网迅速发展,国有企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实施信息化建设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幅度削减审计成本支出、合理的进行审计的基础,信息化的介入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高速提升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其基业长青的保障。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传统经济审计和绩效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普遍局势,应该不断的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合理有度的加大资源、技术等要素投入,以此实现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绩效审计高效化、信息化发展,最终为消除其信息沟通的壁垒、进行合理的审计评价、提升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侯君兰.绩效经济型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2]杨华芬.经济责任审计:成效、问题、对策[J].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3).

作者:刘群 单位:上海铁路局南京东车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