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正规金融小额信贷模式研究

农村正规金融小额信贷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上主要存在着NGOs模式、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项目、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和以小额信贷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化小额信贷这四种发展模式。针对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正规金融小额信贷这种发展模式,从其产生背景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该模式的发展优势以及遇到的瓶颈,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农户

农村信贷市场发育迟缓、效率低下,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真正意义上引入小额信贷的做法始于1993年,至今发展已二十余年,大致上经历了小范围试点阶段(1993年-1996年9月)、项目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全面试行和推广阶段(2000年-2005年6月)和商业性小额信贷发展阶段(2005年6月至今)这四个阶段。200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广试点成功的经验,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开始在全国试行并推广小额信用信贷业务。一方面,农信社本身在农村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它在争取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方面也更有优势,结合这两方面,农信社在我国小额信贷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003年以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淡出,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发放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中坚力量。

1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产生的背景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问题凸显。一方面,从农户的角度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但由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杂、担保范围狭窄、缺乏符合抵押条件的抵押品等原因,再加上当时逃债、废债、赖债等不良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从农信社的角度来看,由于贷款追究制度不科学造成信贷员放贷积极性大大降低,信用社“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加之信贷员整体素质偏低等各种原因,造成信用社“难贷款”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其次,小额信贷在试点探索阶段取得的成功经验。自非政府组织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下的小额信贷项目引入中国以来,在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穷、探索新的信贷模式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GB模式下能够保证信贷资金有效且稳妥地到达真正贫困农户手上,同时也保证了高的还款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要设计合理、组织要管理得当。再次,一味地照抄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在汲取外国经典模式的合理成分基础之上,更应该将之本土化,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信贷模式出来。同时,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小额信贷发展的目标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扶贫,考虑到其长久的发展,也应该注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实践操作中发放的小额信贷主要有两种方式: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这两种。前者在运作机制方面类似于NGOs小额信贷模式,因此本文只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1经营模式

介于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与制度主义小额信贷之间,既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了商业性质,同时,实际发放的利率又偏低,兼具有一定的扶贫性质。

2.2发放原则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信贷配给的基本流程严格按照“对农户评级一对农户授信一农户用信”的程序,具体操作是:信用社首先对提出信用评定申请的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之后农户获得对应等级的一定信贷额度的贷款证,有信贷需求的农户须凭证办理贷款,并且能够随用随贷,随时还款,利随本清。对于农户超过授信额度的更高层次的小额信贷资金需求,《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采取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的方法,对其发放农户联保贷款。

2.3资金来源

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内存款,二是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

2.4贷款额度

在大力推广初期,鉴于贷款主要用于传统种植业或者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所以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比较小,一般在一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是随着农信社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对资金需求额度也在不断加大。为更好地满足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信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额度也在增加,现在最高可达30万,农村信用社主要从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信用程度以及自身的资金状况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来进行额度的确定。为解决其历史包袱、产权制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自2000年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实施小额信贷以来,其运作方式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当前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相比,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中主要遇到员工创新能力不足和金融信息化滞后两大障碍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3.1员工思想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足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农信社员工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资金需求。然而从农信社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创新能力不足,且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合规意识过强,风险管理意识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低效率,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创新和发展。

3.2硬件设施落后,金融信息化滞后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其内部不仅存在员工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而且在硬件设施方面也远远不及中国农业银行之类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民间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小额信贷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档案至今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管理,大部分农信社缺乏自己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等。金融信息化的滞后降低了农信社开展信贷业务的经营效率,抑制了农信社自有的发展优势。

4发展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的对策

4.1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未来社会是信用的社会,因此,在农村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成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未来稳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一项迫在眉睫、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争取当地政府和村委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点做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因为村委对村里农户的情况了解相对较多,信息比较对称,而党政部门若对信用评级较高的农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话,便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自愿参评的积极性。其次,完善评定程序。信用评定程序一般包括现场调查、初评、公布、评定委员会复评、放款前核对这五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绝对不能走过场,尤其是初评环节,初评小组的组长需对调查的真实性负责。当农户有贷款需求时,还需对其信用等级进行核定才能发放相应额度的贷款。最后,做好农户信用评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保管好农户档案,对有变动的农户信用评级须及时更改。

4.2科学的小额信贷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是小额信贷机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额信贷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小额信贷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政府也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从硬件入手,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信贷管理系统,实现包括信用信息在内的信息共享,使得每一家有贷款记录或者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信息随时能了解得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贷款并快速解决。另一方面,加强对有关操作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3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村信用社除了需要具备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之外,还应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要注意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经营者与管理者,由于他们是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领域的人员,这就要求他们不光要熟知并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微型企业经营非常了解,只有这样综合性的人才,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农信社朝着可持续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设计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的信贷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将贷款质量与绩效挂钩或者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晋升机会等。

[参考文献]

[1]吴建福.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农信社视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孙恒保.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3]何广文,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行业评估报告[R].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2009-02.

作者:李小鸽 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