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经济学分析

食品安全经济学分析

一、食品安全的经济学释义

一般来说,食品的质量涉及多个方面,如营养性、经济性、便利性、安全性等。经济性与便利性是食品外在考虑因素,而营养性与安全性是食品的内在考虑因素。大多数消费者优先食品的营养性、安全性等内在因素,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像木桶的最短板,起决定性作用。一种食品再怎么美味、营养价值再高,只要它是不安全的,消费者都会果断地做出“一票否决”。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不会做“饮鸩止渴”这样短浅、愚蠢的选择。食品安全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基本达到相应的营养要求;二是无毒、无害;三是不存在对人体任何慢性、潜在的伤害。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加工食品连第一层含义都不符合,如有的商家大量注入食品添加剂,破坏食品的营养均衡。还有一些黑心商家肆意制造“假冒伪劣”食品让人心寒。无毒、无害一般与农产品挂钩,由于农产品往往容易受寄生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或者是农药使用不当,如新鲜蔬菜残留农药,这些食品吃了之后马上出现食物中毒现象。所谓的慢性、潜在的伤害如辐射食品、疫苗食品以及备受争议的转基因食品,这一类食品是否有安全隐患,值得研究考证,消费者对此也是将信将疑。

二、食品安全的经济学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食品如同其他商品一样,都需要经历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安全祸患,容易被黑心商人“下手”。所以,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与消费四个环节都不能粗心大意,只有政府各个部门严防死守、层层把控,加以社会公众的配合,才能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生产环节是食品供应链的源头,食品安全需要从源头抓起。这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的种植与动物的养殖过程之中,如菜农使用过量的农药,饲养主用问题饲料等都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当这些食品进入人体之后,轻者腹泻、重者死亡。前几年海南的毒甄豆事件,由于种植农使用高度农药水胺硫磷,结果进入市场的大量甄豆被销毁,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河南瘦肉精事件,饲养主给鸡群食用含有瘦肉精的饲料,消费者吃了这些鸡之后出现食物中毒,造成许多人员无辜伤亡。关于源头的食品安全,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环节,这主要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一方面,加工商为了节省成本,大幅度减少加工的设备、管理投入,加工出来的食品根本达不到卫生标准。更有甚者,为了避免政府部门的检查,进行地下加工,食品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加工商为了使食品看起来色泽鲜艳、美观,吃起来口感好、美味,便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注入大量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剂、保脆剂、香味剂等,这些人工添加剂或多或少对人体产生危害。流通环节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一环,也是容易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众所周知,流通过程如储藏、包装、配送、装卸等不可避免地造成食品的毁坏或变质。不少商家相应地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出一些“明智”的做法。如使用含塑化剂制品的塑料容器引发白酒塑化剂事件;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超量添加防腐剂事件;为了对水果、蔬菜保鲜,滥用甲醛溶液导致甲醛事件,商家的各种花招让人匪夷所思。消费环节是食品供应链的最终环节,也是直接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环。这主要是出现在餐饮业,臭名昭著的“小肥羊”餐饮、“一滴香”火锅调味剂;就连声誉较好、消费者经常光顾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营业店都被报道过使用劣质肉等问题。一些餐饮业的商家为了节省开支,使用过期的食品原材料、劣质的调味料,最骇人听闻的是地沟油的使用,简直是登峰造极之作。

三、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对策

(一)增强食品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食品参与者包括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销售者等人,他们直接介入食品,肩负着把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任。食品参与者的相关企业要牢记社会责任,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家企业只有靠诚信经营才会发展壮大,仅凭一时的投机取巧,迟早会倒闭。一些企业目光短浅,不惜以牺牲诚信的代价牟取暴利,最明显的例子是“三鹿”集团,赫赫有名的“三鹿”集团以破产告终,这是血淋淋的教训。食品参与者之间要相互监督,共同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例如生产者与加工者之间的监督,前些年的肉类食品加工巨头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假如双汇集团在加工之前,运用检测技术手段对养殖户的猪肉进行细致检验,就可以制止“瘦肉精”进入下一环节,这正是生产者与加工者之间缺乏监督酿成的悲剧。

(二)发挥政府应尽的职能作用

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固有的弊端,市场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无形之手”难以调控方方面面,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配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弥补单凭市场调节的缺陷。政府一要明确自身的监管职能。食品的生产涉及质检、工商、卫生等多个政府部门,每个部门要划定界限,明确自身监管职责,避免“谁都管或谁都不管”的窘境。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要依法追究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政府二要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如“市场准入条例”,能从源头制止一些不合格的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进入;还有“食品添加剂准则”,能有效规范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与数量,遏制不良商人随意添加的乱象。

(三)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大部分得益于新闻媒体的监督,没有舆论强有力的监督,不知还有多少黑心商人逍遥法外。监督体系应该包括事前举报与事后曝光,两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事前举报即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只要存在安全隐患都要及时举报,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火苗”熄灭。事后曝光即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相关者报道、追根溯源,查找问题的来源给受害者真相,且依法追究施害者的法律责任。特别是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知情权。同时,拓宽、畅通食品安全的监督渠道,如提供电话、网络、报刊等多方面方便快捷的举报途径;另外加强对举报人信息的保密工作,形成有人敢举报、举报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作者:谢和成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