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卫生经济学论文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卫生经济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眩晕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30例及2015年1月就诊的BPPV患者30例,分别纳入2009年患者组及2015年患者组。纳入本研究的标准:①短暂的眩晕病史;②Dix-Hallpike试验及滚转试验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③排除其他原因继发的BPPV。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前庭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②理解能力欠佳或不能配合者;③有严重颈椎病、心功能不全和运动障碍者。

1.2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的患者初次就诊时给予手法 复位或复位椅复位。连续复位3次,具体方法参见2006年贵阳会议提出的BPPV诊治指南。

1.3疗效评价及随访。

患者初诊时记录其基本信息,初诊时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侧别、发病诱因、病程、首次治疗后好转时间、残留症状、复位次数、有无复发、眩晕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有无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首次就诊的医院、首次就诊的科室、所做检查、就诊次数、治疗方法(口服药物、静脉输液、手法复位、物理治疗)、既往治疗费用等。复诊前2天电话随访患者眩晕变化情况,并嘱咐按时复诊,复诊行位置试验检查有无眼球震颤,第1次复诊痊愈者则结束治疗,第1次复诊未痊愈者则预约1周后复诊,直至痊愈。疗效评价:①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为痊愈;②有效:眩晕和(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疗效评价为等级资料,采用列表资料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评估。

2009年患者组手法复位后首次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2015年患者组手法复位后首次治疗的有效率为90.0%。2009年患者组BPPV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为(7.8±2.5)次,平均治疗花费5041.8元;2015年患者组BPPV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为(2.2±1.1)次,平均治疗花费419.5元;患者就诊科室为骨科、神经内科、急诊科、中医科、耳鼻咽喉科;所做检查多为头颅CT、头部MRI、颈椎CT、颈椎MRI和颈部血管超声等。

2.2治疗相关费用。

复位费用2009年患者组平均为(220.5±27.2)元,2015年患者组平均(180.4±17.1)元;药品费用2009年患者组(1380.5±48.3)元,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43.2±3.3)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77,P<0.05);检查费用2009年患者组(3162.3±489.6)元,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162.4±22.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7,P<0.05);检验费用2009年患者组为(278.5±77.9)元,高于2015年患者组(33.5±9.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2,P<0.05)。就诊次数2009年患者组为(7.8±2.5)次,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2.2±1.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P<0.05)。

3讨论

卫生经济学评价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2009年和2015年BPPV患者进行比较,发现2009年患者组BPPV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高于2015年患者组,平均治疗花费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手法复位操作简便、无创伤、一次性治疗疗效高。随着对BPPV认识增加,2015年患者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2009年患者组,平均就诊次数明显低于2009年患者组,考虑原因一方面大多数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就诊科室多为骨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甚至中医科,而忽略耳鼻咽喉科,导致就诊次数及诊疗费用增加;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行动不便而就诊于附近社区医院而非大型综合医院。医师手法复位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也会延误诊治,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另外,临床医师要想真正掌握手法复位治疗必须经过认真学习或培训,领会复位原理。同时,对于BPPV手法复位的规程和速度等难以规范化,而且手法复位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复位过程使颈部扭转而受刺激、头颈身三者在翻转时难以协调等,影响治疗效果。BPPV诊治仍然面临挑战。大多数BPPV患者无明确病因,继发性BPPV中最常见原因为外伤,大约占7%~17%,病毒感染、劳累、偏头痛、梅尼埃病、内耳手术刺激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局部缺血性改变等亦可引起继发性BPPV。BPPV常有复发倾向。部分患者手法复位后眩晕明显改善,但仍伴有头晕、站立不稳等症状,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跌倒发作,但意识清晰,这可能与耳石返回椭圆囊后改变了椭圆囊斑的敏感性有关。手法复位治疗后还可能伴随晕厥、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累及多个半规管的BPPV发病率较低,其病因不明。复位中可能会出现耳石在受累半规管位置的变换,外半规管BPPV可以变换成后半规管BPPV,而后半规管BPPV也可变换成外半规管BPPV,如果耳石直径较大,当移动到直径相对较小的半规管内时可能出现堵塞,表现为眩晕呈持续性不缓解。因此在治疗中要仔细观察眼震方向,早发现,早治疗。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手法复位操作简便、无创伤、一次性治疗疗效高,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目前已作为BPPV门诊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还存在许多疑问和挑战,这需要耳科学、神经内科学、心理科以及康复科医师的共同参与,获得对该病的正确认识,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社区的家庭训练医师及专业BPPV治疗诊所的出现,将为BPPV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曙光。

作者:王慧 于栋祯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喉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