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经济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剧变,当代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困难和挑战。在这个形势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全面抓好就业指导,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深入整合信息服务,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市场化和模式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

就业指导;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得不断提高,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逐步从国家“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和“自主选择”过渡,这种就业模式给毕业生提供更多机遇与就业途径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现阶段各高校必须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特色化、模式化、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才能全面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全面抓好就业指导工作

(一)成立领导机构,实施“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全员参与

学院一直坚持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双组长负责制”,由院领导组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位院领导联系至少两个专业班级,及时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学院分管领导定期召开就业指导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就业工作,及时掌握最新就业情况,着重从用人单位需求、用人制度的变化、毕业生就业理念转变着手,对就业方案做出调整,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工作列入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制定详实就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同时,学院把就业工作作为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的重要议题,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了院领导、系主任—论文指导教师、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就业秘书、辅导员就业指导三级负责制,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其年终考核及津贴挂钩。

(二)分类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模块化

为了更好地把就业指导工作落细落小,学院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将具体工作分为考研、考公务员、留学出国、企业面试四个模块;按照模块负责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从上至下,层层抓落实。与此同时,还根据不同就业方向分类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库,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与就业指导人员面对面地指导与沟通,帮助学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指导传授基本求职技巧。

(三)建立立体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自学生入学以来,学院就紧抓就业教育,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就业指导措施。一年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二年级做好学业指导,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和发展趋向;三年级做好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指导,提高就业能力;毕业班做好择业和职业适应指导,提高适应能力;研究生从开学初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抓好导师责任制,全程指导研究生就业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年级辅导员与班级班主任联动机制,通过召开就业主题班会、就业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个别约谈等方式,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全面鼓励本院学生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公共选修课。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加深毕业班学生的求职紧张感,给予他们更丰富、更全面、更专业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规划好职业路线、大胆创业。

(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树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发挥朋辈指导作用

学院按需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为毕业生做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会,开拓毕业生视野,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同年级毕业生树立就业、创业典型,分享个人创业经历与创业成果,激发毕业生就业、创业热情;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座谈会、个别约谈等多种形式,发挥朋辈指导作用,学院邀请已经成功就业毕业生为大三同学分享宝贵经验,为其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多举措大力拓展就业市场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非常重要,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外还需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制定针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新策略。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信息,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自2013年接近700万后,2014达到了727万,2015年更是增加了22万达到749万。加上历年累积的未就业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800万人。当代大学生就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也有了较大变化,首先是往年一些热门专业诸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外语、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失业率较往年升高,这可能是由于以上专业近两年的大规模扩招导致的。其次,大学生的实习薪资在下降,失衡的供求关系导致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最后,随着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创业颁布了诸多优惠政策,加上经历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就业市场伴随的宏观经济的复苏,新形势下也涌现了大量的大学生创业典型。

(二)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积极推销学院毕业生,创新开拓形式

学院先后通过联系人才交流中心、省内各高校、各地市人事部门、社会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等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单位、团体、个人,诸如校友会、学生家长、老乡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相关部门等共同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以及相关就业资源;并且利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通过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把知名企事业单位、新兴强势“用人大户”邀请到学校组织校内专场招聘会,积极向毕业生招聘信息,吸引毕业生同企业进行面对面洽谈,尽可能多地让毕业生通过专场招聘会与用人单位签约。与此同时,利用好学校多年在社会上建立的良好声誉及形象,发挥好已毕业校友这一宝贵财富,特别是北上广深等沿海发达城市就业的校友,通过校友与企业建立联系,吸引用人单位来高效组织招聘,同时也体系了学校对毕业校友的关注与关心。除此之外,将宣传活动多途径化、多方式化,除传统地报纸、杂志等还应该利用好网络新媒体阵地,宣传高校就业信息、行业影响力、专业优势特色、取得的各种成绩,加深企业对学校以及毕业生的了解,按企业需求提供相应毕业生。高校不应该“守株待兔”式的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招聘,要积极走出去,到以往联系过的企业中去走访、到兄弟院校洽谈会上去走访、到毕业生就业意愿强烈的地域的优质用人单位去走访,开拓“新客户”;通过面向用人单位自荐和邀请,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从而迅速建立联系。在走访前,摸清学生就业意向,带上学生建立去拜访、将学生建立直接带给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同时邀请企业来校考察毕业生,选取优质人才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与企业签订就业实习基地等校企合作协议来与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持续地将毕业生“推销”出去。建立健全与走访地区人才交流中心以及当地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好这些机构与大量用人单位承接的合作信息,有效节省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与诸多企业联系,同时介绍本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信息、安排用人单位宣讲招聘会。

(三)积极响应国家促进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积极自主创业

除与用人单位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外,高校还应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的促进就业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就业,到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力业、劳动最光荣”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继续支持“大学生支教团”、“毕业生征兵入伍”等国家政策,通过推进落实国家政策解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大学生创业课程,针对性地开展创业课程;同时具备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创业座谈会、讲座、大学生创业新媒体等活动,搭建毕业生创业平台,与企业成立相应创业基金,在响应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同时培养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以创业解决就业问题。

三、深入整合信息服务

(一)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就业工作针对性

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制定相应的就业工作计划,避免因为就业信息数量过多导致的区分度不强、主次不明显而导致的毕业生错过适合的就业信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可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分类或按毕业生专业推介相应的工作信息以及做好相对应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帮助毕业生获得最有效的招聘信息。

(二)充分挖掘就业信息传播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时效性

针对毕业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双线服务”,在第一时间为毕业解答疑难杂症。通过学院网站、依托微博、微信的“双微平台”,在专业招聘信息、转发相关就业信息、宣传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策等在分类招聘信息的同时,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增强高校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影响力。通过学院官方微信、QQ群、飞信等各种通信手段扩大就业信息覆盖,确保就业信息即时和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学生。

(三)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强化未就业学生跟踪性

建立班级就业联络员制度,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阶段性地召开就业会议,实时统计班级就业情况,同时向班级就业联络员讲解最新业政策,通过班级就业联络员让所有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动向及就业情况。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跟踪,安排专人对未就业学生进行跟踪建档。为未就业学生做好服务,指定专人负责未就业学生的政审及报到证改派工作,节省了未就业学生办理手续的时间和程序。就业工作人员定期召开未就业学生座谈会和个性化职业咨询活动,详细了解未就业学生近况,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摆正心态,降低期望,面向基层,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四)保证就业材料完整性、连续性

认真做好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发放、生源上报、就业方案核对等各项日常工作,实时更新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做到管理规范、审核严格。严格审核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等材料,确保信息填写完整、准确、规范。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就业协议书、聘用合同书的填写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设置毕业生专门的就业材料存放柜、安排专人妥善管理,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类保持,保证材料的完整性、连续性,方便及时查询。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各高校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独具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

作者:吴春生 梁润雅 王倩茹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忠强,高琳琳,刘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大学生就业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6):188-189.

[2]刘景伟,时建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9.

[3]林子建.如何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178-180.

[4]唐一.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J].科教导刊,2010(31).

[5]王川.“功能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