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对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带有明显的西方国家的经济烙印,中国经济元素稀少

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大多数高校里,所运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是脱胎于发达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应该说是发达的西方经济国家几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经验概括的产物。这些理论在他们这些国家里是证明行之有效的一套经济管理工具。因此,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西方色彩,融入了非常多的西方元素,作为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用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经济问题。西方发达的欧美市场经济国家比如美国,这些国家都是大型的开放式的国家,其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绝大部分物品都已经或即将商品化,产业结构相对完整,产业布局相对合理,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产品市场、货币资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这样的一个经济体状况无疑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各个市场的经济变量甚至是政治事件因素都能够很快的在各类市场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经济管理当局的统筹兼顾带来了一些麻烦。

(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思维是可以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方法论

指导的需求方面的力量和供给方面的力量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并由此引发了很多争议,直到现在争议还在继续。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求管理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对于指导目前的中国是不无裨益的,比如2008年的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我们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冲击很大,很多农民工失业,很多企业关门,等等。我们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就动用了4万个亿的投资计划,成功的维持住我们的经济增长。这些就要归功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思想。在这点上来说,中国是成功的运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一个完美践行者。但是目前的宏观经济思想尤其是凯恩斯的思想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短期。用其凯恩斯本人的话来说:“长期我们都是要死的”。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有所作为政府来说在解决短期经济的创痛以后,还要考虑实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家的长远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世代人民的幸福等。而这就是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要实现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在长期内实现国家的供给持续增长。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看我们所能够提供的要素质量和数量。日本是我们的东邻国家,其土地面积缺乏,要素的数量远少于我们国家。但是,日本靠他们的研发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引领世界的重要一员。这是我们所必需要引起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存活几年就破产,其平均寿命为2.9年。这样的民营企业如何引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如何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非常“受宠”,但也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能够成为我国技术改革的领头羊。所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每个国人面前的一件大事。笔者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必须真正扫除制约经济改革有序进行的各种阻碍,必从我国须顶层设计上来思考我们的改革问题,必须结合中外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来加以指导。

二、对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很多高校中,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都是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并且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很多在高中是学理工科的,加之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经济的认知和实践都十分的缺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很抽象、理解起来很困难,有些学生既便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也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我建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构建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团队成员的知识偏好优势,共同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比如,有的教师擅长于对西方理论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在理论与中外经济实践相结合方面研究的很深,有的教师擅长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动画技术等,有的教师偏好于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

(二)构建科研团队,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科研与教学相长的局面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举例来讲:我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黔西南州地区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

(三)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组织专家、教授来讲学、来授课,并与他们形成一个积极探索、积极开展理论创新的氛围

目前,在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里,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研究颇深的专家和教授,比如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兼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中山大学的舒元教授、牛鸿教授、北京大学的张延教授和苏剑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冯金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等等。这些教授,他们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始终紧抓国际经济最前沿问题的脉搏,他们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都是非常有研究的。为了得到他们的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学校或者教育厅隶属的相关部门要定期的组织、邀请他们来讲学,给我们年轻教师培训,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承给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推动我们的研究性教学。比如今年的4月份,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马工程培训,国家抽调了几个著名的经济学专家来我们贵州为贵州高校讲授西方经济学老师们进行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通过和专家们的探讨,我学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我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又有了很大的把握,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四)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培养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论坛

鉴于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每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号召、帮助我们的学生搭建一个以他们为主体的学生经济论坛。该论坛主要是讨论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重大经济事件,以及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或者很抽象的理论知识。相关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该论坛上发表一些最新的国内外的研究论文让学生们去阅读和思索。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要定期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培养他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浓厚兴趣。以此达到我们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

作者:张任之 单位: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