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建议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建议

摘要:文章结合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审计权威性不强、审计流程不完善、审计内容缺乏指标体系以及审计队伍建设不足四个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制定高校审计程序清单、构建审计指标体系以及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做出审计评价的活动①。从1997年至今,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开展20余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在八项规定之后,高校的经济责任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审计的权威性较弱。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学校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重点在育人和科研工作,对经济效益不重视,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的审计机构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审计处作为一个内审部门难以摆脱各种人情、利益关系,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长期处于弱化状态,很多问题线索被发现后,只提出了审计建议,没有进行问责或通报相关纪检部门。从目前高校领域出现的经济案件看,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案件比例比较低。

2.部分高校审计程序设置有欠缺。第一,“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某些高校在领导干部调动或退休后,才启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在审计任务繁忙时,甚至发生拟审计对象死亡和移居国外的现象。这一做法既违背了审计原则,又弱化了审计监管效力。第二,审计成果存在送达范围窄、不公示、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机制尚未形成,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3.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高校由于涉及职能处室、教辅单位、附属院所以及后勤产业等多种类型的经济单位,各种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内容没有明确规定,缺乏统一的指标参考体系,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的层面,更多关注票据的真实性,没有在程序的合法性、业务的有效性、数量的经济性等方面展开工作,提出建议。比如:某高校各下属单位领导岗位的经济责任没有细化,没有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审计人员无法做出准确评价;对涉及民主决策、薪酬分配等敏感事项,对其合理性、合规性因缺乏评价依据,不敢轻易做出评价;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很多舞弊的发生并不直接与经济事项有关,比如师生的各类评先选优、实习地点的安排、专业的变更、保送推荐等事项,但这些事项却含金量极高,少则数千元多者上百万元,同时其对人生的轨迹、自我价值等精神层面的影响力更是无法估量,这类高校工作的重点环节长期没有纳入经济责任的审计范围,存在监管的盲区。

4.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高校审计人员对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论学习不够,对相关精神的实质没有领会透彻,对相关文件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在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没有相应提升审计标准。比如某高校不少教师利用参会培训之机,在当地或自费去它地长时间逗留,逗留期间未报销相关费用,学校在审计过程中未将其界定为公款旅游,但此类事件表面看似乎没有占公家便宜,可是利用公务报销了本应自费的往返机票而且不按规定时间返回单位,违反了相关劳动纪律,应视为变相公款旅游。第二,从业人员大多数为会计等财经类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工程建设、自然科学、法律学等专业人员不足,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而高校涉及科研实验活动以及对外合作的事项较多且金额较大,审计人员专业背景单一的限制,影响了监督的效果。第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发展,以及今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审计机关承担的审计任务也越来越多,新的审计领域也不断拓展,导致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规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0.2%②。目前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不仅审计人员总数不达标,而且审计、监察和纪委合署办公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在八项规定的新形势下后,各高校的监察、纪委工作任务都比较重,无形中审计人力资源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第四,对审计工作的评价缺失,审计质量差很少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存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出现“老好人、大家爱,认真干、人人厌”的问题。

二、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审计的权威性。第一,审计部门通过审计网站或者高校官网等方式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同时将审计宣传与党风廉政教育结合起来,邀请各级领导参加审计工作的联席会议,让领导干部了解与审计有关的政策与规定,增强其审计方面的意识,提升审计重视程度。第二,审计人员应呼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从源头上强化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机制上保证执行审计任务时严格履行审计职责,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第三,探索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审计机关可以探索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有效途径,打破校内人情关系网,充分调动社会审计力量,提升审计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审计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2.提升审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第一,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清单,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审计的时间、审计报告送达的范围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有全面详细的规章制度来遵循执行,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第二,根据高校发展现状,结合依法行政和信息公开的要求,逐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公开制度,让教职工及时了解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第三,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为指导、监察、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平台和载体。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参与到审计计划制定、措施落实、制度完善等过程中,从而提高相关部门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落实审计意见,切实纠正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涉及违规、违法的问题线索一律移交纪检机关,做到“守土有责”。

3.明确审计内容,实现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邀请校内外专家,会同有关单位依据高校院系所、机关处室、后勤保障、校办产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清单,对各部门在预算、财政财务收支、资产状况、经济管理绩效、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状况、评先选优流程、部门重要事项议事规则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构建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定性指标包括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是否履行了招标专家论证、是否进行群众评议,是否坚持公告、公示制定等,定量指标包括重大项目实施满意度、学科影响力、年度收入预算完成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固定资产使用率、校办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后勤集团经费自给率、教学业务费支出比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等。通过系统的指标体系可以让审计人员有理有据地提出审计建议,避免了人为的主观判断,提升了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接受度,对部分高校长期存在的单位领导一言堂现象、不执行集体决策制度、国有资产流失、懒政不作为等顽疾具有较强的遏制作用。

4.引进和培养并举,强化审计队伍建设。首先,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具有注册会计师协会百强所带队审计工作经验以及企业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咨询等专业的高级人才担任审计顾问。其次,举办经济责任审计专题培训班和开展理论研讨,全面学习法律法规,税收、财务、工程、管理、行业政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大对党建和实时政治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站位和政策理解力,将最新的政治和政策要求贯彻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拿捏好尺度,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深受党和人民信赖的过硬队伍。第三,必须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组长、主审、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的职责,建立审计人员责任清单制度,将责任细分到人,完善审计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故意漏审或严重失职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第四,采用末位淘汰制,对长期当老好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审计人员调离审计岗位。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旧的运行模式还在阻碍高校审计监管效力的发挥,需要通过立法层面强化审计的规范性,在体制层面提升审计的独立性,在业务层面加强审计主管单位对高校审计的业务指导,多管齐下把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当好社会主义建设的看门人。

作者:蔡淼霖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