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范例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1

1.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3.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

(1)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伴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不断地出现新形式、新趋势。于是,在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要注重学科前沿并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等近几年刚刚兴起同时又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新理论;同时,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

(2)突出“国际性”特色,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课程要突出该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实践方面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情况呢?这些都应是授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相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际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教学科研是可以融合互为一体和相互促进的。任课教师如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兴趣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越发成熟和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师的研究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音像教学、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尤其应注重开发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课堂研讨等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同时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

(2)改进实习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则,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提升。有鉴于此,建议我校在实习环节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与设计,而不是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就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应安排去对外贸易企业或工商企业,以及海关、外管局、检验检疫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观摩学习,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校外实习基地。

3.强化国际贸易教学的国际化理念。

(1)扩大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通过国际间与校际间的学者互访,开设贸易领域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信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国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建构起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是较多集中于农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多注重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多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并采取计学分制的方式形成学生激励式参与。

(2)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首先,对于教材的选取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同时为学生推荐辅助教材和学习资料;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最后,应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辅助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2

本案例中买方没有得到保险人的理赔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对保险可保利益的使用上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买方认为在CIF术语下保险由卖方办理,但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应该是买方,所以才会要求保险人对其进行理赔。而保险人认为被保险人只有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时才可得到赔偿。根据CIF贸易术语对保险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都是卖方作为投保人按照买卖合同中规定的保险金额和险别向保险人办理投保手续,交纳保险费,因此,保单上注明的被保险人名称应该是卖方,也就是说,此时保险利益的所有人是卖方。但卖方履行其交货义务之后,办理结汇时,要将保险单背书转让给买方,其后保险标的如果在运输途中遭遇保险人承保范围内的风险并导致货损时,由买方持保单和所需有关单证向保险人的理赔人提出索赔。换句话说卖方办理保险只是相当于替买方办理,实际保险单的被保险人应该是买方,因此才会有卖方只需购买最低险别的规定。在本案例中,发生货损的地点是在出口国工厂至装运港之间也就是在出口国国内,还没有到达装运港的船上,卖方还没有完成交货义务,应该属于卖方可保利益之内的范围,卖方在此时还不能将保单背书转让给买方,只有在卖方交货以后,才可以将保单背书给买方,实现保险权利的转让。在运输方式上,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运及内河运输。而在案例中提到的运输方式为“门到门”运输,该方式属于集装箱运输货物交接方式的一种,而集装箱则属于典型的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的运输方式。《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中针对国际贸易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多式联运专门引入了FCA、CPT、CIP三个贸易术语,其中CIP与CIF尤为相似,对于案例中的情况如果选择CIP贸易术语更为合适。我方作为案例中的出口方所在地四川省地处内陆地区,装运港在浙江宁波港,要实现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必然要经历长距离的内陆公路运输才可以将货物运往装运港。在合同中规定使用的CIF贸易术语对我方来说要承担从工厂到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这对于长途运输来说我方要承担较大风险。因此,此时可以考虑使用EXW贸易术语,该术语对卖方来说只需完成在工厂装上运输工具即可,需要承担的风险是所有贸易术语中最小的,货物的出口报关、进口清关都由买方来完成。如果从降低我方作为出口方风险的角度考虑EXW(工厂交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案例反应的问题

(一)在运输方式上的问题和建议

在该案例中一个重要的分歧主要出现在CIF贸易术语到底是否适合使用在多式联合运输中,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规定CIF适用于包括海洋运输在内的水路运输中。而案例中由于使用了集装箱,集装箱是典型的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的集合运输工具。案例中使用集装箱进行“门到门”的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使用,也就是常说的多式联合运输。案例中的出口国发货人的仓库地处于内陆省份,因此去取货时必然涉及到公路运输或者是铁路运输,而离开出口国装运港之后的国际段运输又涉及到海洋运输这样的多式联合运输选用CIF就容易引发争议。CIF贸易术语的产生主要是针对海洋运输这种运输方式的,当集装箱这种新兴的运输载体出现后,改变了传统的海洋运输一统天下的运输方式格局,并迅速成为了使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尤其在适用于多式联合运输方面的优势更是其他运输方式根本无法比拟的。为了适应新兴的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必然要对原有的贸易术语进行改革和完善,正式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CIF的基础上引入了CIP贸易术语,该术语即继承了CIF贸易术语的各种优势,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CIF贸易术语只适用于海洋运输的局限性。因此,本案中对于贸易术语的选择应该选择CIP,而不是CIF。

(二)运输合同与贸易合同风险转移不同步的问题

针对本案例中使用的是CIF贸易术语而言,作为出口方的卖方来说要同时受到两个合同的制约。一个是卖方和买方之间的贸易合同,出口商作为贸易合同缔约的一方要承担从工厂一直到装运港货物装上船之前所有的风险。另一个是出口方与承运人之间缔结的运输合同,在该合同项下出口方作为托运人委托承运人办理运输。本案例中,货物发生损失的地点是在工厂到装运港的途中发生的,在该区域发生损失属于出口方已经将货物交给了承运人之后,按照运输合同的约定,出口方已经将货物交给承运人,交货之后发生的货物损失应该由承运人承担。与此同时,在贸易合同项下,对于发生货损的区域出口方没有完成将货物交到装运港的船上,也没有实现自身的交货义务,同时要承担货物损失的风险。而出口方承担此风险却有其不合理之处,发生货物损失的区间货物已经交给了承运人,并且处于承运人的全面监管之下,出口方只是形式上的监督,这对于出口方来说极不公平。因此,在此区域发生货损之后,出口方在承担贸易合同项下货物损失的同时可以要求承运人赔偿其损失作为补偿。

(三)相关合同性质的问题和建议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3

1.属地管辖原则

(1)由船舶所到之处法院管辖的情形。

由船舶到达地法院管辖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当船舶抵达我国的港口的时候,另一种是当船舶进入我国的海域内的时候。而通常由船舶到达地法院管辖的案件种类大体上有六类案件,分别为船舶修理案件、拖航合同案件、船舶碰撞案件、海损赔偿案件、船务合同案件、海上救助案件等。

(2)由船籍港归属地法院管辖的情形。

通常情况下,不会把船舶当做动产来对待,反之却经常把船舶当做是法人或者是自然人来对待。由船籍港所在地法院管辖的情况主要是存在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七种诉讼类型,海船租用合同诉讼、海船船舶所有权诉讼、海船船舶使用权诉讼、海船船舶占有权诉讼、海船船舶优先权诉讼、海船船舶抵押权诉讼,海事侵权行为诉讼等。

2.保全管辖原则。

是指世界各国的海事法院应诉讼申请人之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证据、财产以及行为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事物签发强制令等措施,以此方法来获得一个涉外海事诉讼案件的管辖权,从而达到保护海事诉讼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保全管辖原则在海事诉讼中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证据保全、请求保全以及强制令保全。保全管辖原则的限制不同于国际海事诉讼管辖权确立的其他原则的限制,保全管辖原则的限制并没有很多,而除此以外的其他原则则有诸多限制,在保全管辖原则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内国法院想要取得一个涉外海事诉讼案件的管辖权,只要这个国家的内国法院受理了诉讼申请人提交的诉讼申请,并且针对诉讼当事人之请求签发了相应的海事强制令,就可以依法对被请求人的证据或者是财产进行保全措施。

3.专属管辖原则。

是指基于国际公约或国内立法、国内司法之规定,只有一些有特别规定的国家的内国法院享有对特殊的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这类案件的管辖权具有排他性,即一国享有管辖权则其余相关各国均丧失对该案件的管辖权,基于这一特性,该国的内国法院从而有权拒绝承认其他任何相关国家的法院对这类案件的管辖权以及其做出的司法判决的制度。专属管辖具有强制性和独占性的特点,属于法定管辖。

4.协议管辖原则。

指在海事纠纷发生之前或以后,纠纷所涉及的原被告双方,可以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交由某国审理的法律制度。协议管辖原则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法院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海商合同中应用更为普遍,这里的海商合同主要是指三类合同,即保险、拖航和打捞合同。

二、海事诉讼管辖权明确划分的意义

首先,想要审理案件就必须先明确该案件的管辖权,一个国家的法院惟有明确了对一个案件的管辖权方可准时、快速、有效率地审理该案件,其判决结果方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肯定。反之,如果贸然审理,则有可能导致审判结果无效,并增加诉讼成本。其次,是否享有管辖权会直接影响该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因为只有明确认定涉外案件的管辖权,方可确定准据法。而因为整个地球被划分成许多个诉求不同的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制定法律也就必然导致世界各国国内法律的差异性,所以,尽管是相同的案件如果在不相同的国家进行审判,其结果也可能差别很大,甚至是相同的案件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审判其结果也不尽相同。最后,管辖权的确立会直接地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即权益的获得与保障。尤其要注意,一个国家能否享有和使用涉外海事诉讼管辖权是衡量一个国家主权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志。而正确界定管辖权,避免国与国之间的管辖权冲突对于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4

从20世纪80年代地位微乎其微到2000年以后比重不断加大,再到2010年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从进出口结构上来看,在1994年之前,我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国际贸易基本保持顺差。1995年以后,我国国际贸易出口额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进口额也在不断增长,国际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09年高达295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国际贸易增幅巨大发展迅速,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国内贸易内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服务贸易的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必不可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得益于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二、中国市场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具体对策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我国也基于本国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制定服务贸易的基本法。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定。针对性解决我国《对外贸易法》对于服务贸易的规定的内容太少,过于原则化与模糊化,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这就使得基本法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较小。完善贸易法第一就是学习借鉴美国经验,增加促进保障条款。一方面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体系,制定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完善服务贸易的保障措施,在为服务贸易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的同时对违反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行为提供制裁的依据。第二,明确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机构,详细规定其性质、职能、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管理机构在业务贸易中的强制性和合法性。

2.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多层化。

要建立以商务部为方向主导,以行业主管部门为重点,以民间自律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这个体制就要求搭建商务部与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熟悉业务、信息支持与高效配合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必须符合本国监管的水平,避免出现自由化过快而造成的监管缺失事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民间组织无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为本服务业的自治组织,可以为本行业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与技术指导,引导企业避免恶性竞争。

3.加大双边服务贸易的谈判力度。

最后,实现贸易自由化离不开国际合作,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区域和双边服务贸易的谈判。由于GATS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大,利益诉求多,GATS必须兼顾各方利益。因此,GATS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较低,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和GATS本身优惠制度安排,低水平的自由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一些国家更高的需求。高水平的区域与双边贸易体系继而被各国广泛接受。这种贸易体系不仅降低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还使得服务市场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更加便利,贸易壁垒也会逐渐减少。这种贸易体系使得区域贸易和双边服务贸易的优势相互补充,使得地区合作更加密切,进而提升了地区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正确认识这一点,我国必须在充分分析服务贸易特点的基础,积极开展与别国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切实使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得到提高,使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策略

1.在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优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外向型经济实体的存在对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存在许多这样的经济实体,这种开放式的经济实体都是以家族经济形式为主,是较为固定和保护式的产权,这也决定了企业的实际产权结构形式。企业在资金的获取途径比较单一,都是从企业经营产品和出售服务获得的利润进行资本转换。但是这种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企业经营的好,发展形势良好,那么资金的增长速度就会很快,一旦,企业遭受市场的冲击和高压力的竞争,或者是受到政策的影响,都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资本下降减少。面对这种问题,就需要间接金融来使得企业获得资金的融通。在当前的形式下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为家族型的企业进行间接金融的融资,为外向型经济实体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当下,很多地区的政府都在设立技术创新的资金项目,来激励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上,向着绿色环保靠近,创新出节能减排的新型产品和制造新方法。基金组织可以针对这些绿色企业进行监督和评估,最终从这些外向型经济实体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奖金的发放和政策的鼓励。这样的措施,无疑给这些外向型经济实体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企业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稳定、持续成长。

2.在外向型经济实体外部优化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5

1.1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

2015年3月,宁夏便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中阿国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借助该平台的B2B、B2C电商模式,宁夏境内的清真食品企业、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能够在平台上实现对外贸易,整个交易的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大大降低。2015年4月,二连浩特也打造了中蒙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了1000余家境内企业,配合020信息平台模式,实现了中蒙两国服饰、数码、化妆品、母婴用品、家居、家电、建材、机械八大类产品的在线电商交易。

1.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生的信息技术发展分支,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计算方式。通过该种方式,网络上共享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按需提供给终端设备,而大容量的数据也能够被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实现智能化、按需化的随时调用。因此,它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2015年1月,海尔公司推出了“U+智慧生态圈”传达借助云计算思维发力国际市场的信号。2015年2月,在第117届广交会上,志高公司推出了智能云空调产品,该产品拥有云升级、云定制、云诊断等5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在线省级、情景定制、智能适应、自动兼修、远程控制等功能。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空调采购商的极大兴趣。

2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应用,很多都基于互联网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不断推广,针对国际贸易在线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危险也日益严重。2015年1月,英国知名的跨国贸易电商Office的美洲区贸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超过100万客户的信息被曝光;2013年3月,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旗下Twitch遭黑客攻击,数以千计的用户信息泄漏。上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电商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应用型人才素养不高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而支撑该方向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础,便是人才。然而,就现有的情况而言,国内各企业中,兼具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双方面技术素养的人才十分稀缺,企业在构建信息贸易平台、产品的过程中,大多依靠外包的形式完成,即: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在上述背景下,一旦信息化贸易平台、产品出现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便容易显得束手无策。

3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优化发展建议

3.1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性

1)加大对平台硬件安全的建设维护。各级国贸企业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平台建设维护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管理系统硬件供应商进行即时沟通,对硬件安全系统的更新主要包含:系统安全硬件模块的更新、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及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几部分。2)注重对平台的软件安全建设与维护。主要包含对系统网络运行软件、操作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处理。此外,构建合适的防火墙系统,对信息化国贸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软件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维护内容。

3.2大力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国贸知识的“两栖”人才

1)加强企业两栖应用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系统总体结构的知识、系统网络的操作与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应用常识、系统维护的操作方式、系统统计功能的操作方式、系统的参数设置方式、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2)培养专属的两栖类人才。在对应用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各级企业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逐步培养营区专属的数字化系统开发、维护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掌握“人员多极化”培训的原则,制定“两栖类课程”规划,内容应既包含信息化平台开发、维护,又包含国际贸易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打造企业专属的信息化国贸平台“开发-应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4结论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6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是一门技能训练课,其先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在讲授本门课程时,主要以贸易过程为主线进行,从交齐磋商到合同签订与履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单据都是本课程的讲授重点,主要内容涵盖各类单据的缮制和处理,以及国际贸易中单据的真实操作。这些单据包括商业单据、金融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检验检疫部门、海关部门等的相关单据。因此,涉及到运输、保险、商检、银行、海关等许多部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和审核信用证的能力,并能够缮制和处理各类单据。

二、课程演变

由于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众多,本门课程的讲授似乎也有些千篇一律。从最初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到现在的教学做一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主导的作用,学生只是按要求去做,学习环境比较枯燥。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在制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传统的讲授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有悖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笔者从一名高职教师的角度,对本门课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思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建立项目任务,设立不同的工作情景,学生按学习情景的要求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填单,教师根据学生制单的情况进行点评,错误点分析和知识的总结。以学生学和做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思想是使教学内容与具体岗位工作对接,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以技能掌握为主。

三、课程目标

1.职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能力:能够分析国际贸易合同的内容;能够分析信用证的内容,并根据国际贸易合同审核、修改信用证;能够正确缮制发票、包装单据、货运单据,办理出口货物托运手续;能够就一般贸易下的出口业务,进行报检、报关单证的缮制及相关手续的办理;能够缮制并申领原产地证书;能够办理出口货物投保;能够填制并审核海运提单;能够缮制全套结汇单证并办理交单手续;能够根据合同申请开立信用证,能够办理进口托运和投保;能够完成实际业务中制单软件的操作。

2.知识目标。

在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包括:识记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过程,了解合同履行各环节所涉及的单证,识记国际贸易合同的条款及表达方式;掌握信用证的主要内容,熟悉信用证的流转程序,掌握信用证的类型,明确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的要点;掌握托运单证的内容和制作要点,明确托运单证的流程;了解出境货物报检、报关的含义,熟悉出境货物报检、报关的程序,明确报检单证、报关单证的内容;掌握出口保险单证的种类及内容,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掌握海运提单的内容,熟悉提单的种类和其他各种出口运输单据;明确汇票、产地证、装运通知、受益人证明等其他常用结汇单证的内容;了解海关发票、贷记通知、借记通知、船公司证明等辅助性结汇单证;掌握出口收汇核销和出口退(免)税的基本知识,明确其工作流程及相关单证的内容;明确开证申请书的内容,明确进口单证的操作要点;明确实际业务中制单软件的操作模式。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单证从业人员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着力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通过课内课外实训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查找并学习相关知识、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整体课程设计

由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特点所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把整个课程分为两个大项目:跟学项目和独立完成项目。在跟学项目中,以实际企业工作情景为例,以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背景展开。教师给定背景资料,进行简短的分析,给学生分配项目任务。学生为自己设定身份———实习生,设定岗位———公司外贸部单证员。教师给定背景材料,由学生先分析项目任务,再参照背景材料中相关的知识,来完成项目任务。在跟学项目中,教师可以设定多个任务情景,包括正常制单情景、出错情景、意外情况情景、紧急事件情景。在学生完成每一个情景后,给予点评,分析出错点,然后跟进下一个情景。如此进行,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下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完成课程中的独立完成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不参与其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它与跟学项目可以同时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加深对跟学项目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举两得。在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积极给予点评,分析归纳项目中出现的错误,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贡献给予正面评价,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的热情。

五、课程考核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7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规模

在入世后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十分显著,并且增速较快,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扩大,并且在农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等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我国自入世后农业国际贸易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自2001年后,我国农业进口和出口总额的增长都非常显著,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总额均减少,但此后又迅速回暖,并继续保持原有的稳定增长态势。同时与农产品出口相比,农产品进口规模的增长速度更快,这就导致自2004年以后出现贸易逆差,并且逆差值正在不断扩大。

(二)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格局

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而在欧洲、非洲等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十分有限,这种单一的出口市场也阻碍了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多元化。200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在亚洲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为75%,2012年降至60%。虽然与2001年相比,亚洲地区的市场比重在下降,但其依然保持着主体地位,这种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对于农业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与2001年相比,我国在欧美、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表明我国农业贸易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这对于降低贸易风险、促进农业贸易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格局类似,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美洲和亚洲这两个地区,约占到总进口额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其中所占份额最高的为北美洲,多年来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可见,大体来看我国近年来农业国际贸易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并且逐渐趋于多元化,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进出口的总量也相应得到增长。

二、贸易平等化视域下阻碍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数量的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国际农产品市场正在迅速扩大,这给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贸易平等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农业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壁垒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土市场的考虑,对进口的农产品收取高额的关税或其他附加税收,以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样的方式本身就与贸易平等化原则相背离。这种用于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扭曲进口国农产品市场来维护本国农产品制造者的利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对手妥协。这种收取高额关税的方式,从短期来看可以避免外国农产品在本国市场的扩张,但对于本国农业企业的市场生存力的提高是不利,也不利于贸易伙伴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多边谈判中,世贸组织限定了世界各国关税的总额,这就导致很多国家需要采取除关税之外的绿色壁垒等调控手段,以此来保护本土农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阻碍也越来越凸显,包括海关部门制定的直接非关税壁垒,也包括非海关部门制定的非关税壁垒。通常海关会通过进口许可证、农产品配额限制等方式来直接控制进口农产品的总额,而非海关则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卫生和质量检查,并辅助社会、技术和进口押金等手段来间接控制进口产品。贸易壁垒是与贸易平等化原则相背离的,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例如,一些发达成员国对于进口食品的安全十分重视,在农产品药品残留、细菌指标等方面的检验十分严格,这样也让我国失去了很多在国际农业市场上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继美国FDA公布禁止在进口食品中使用的药物名单后,一些发达国家也陆续针对不同的进口食品制订了农药残留的检验标准。但目前我国针对不同的食品,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农药残留检验标准,这样在农产品出口时就受到国外各种检验指标的约束。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屡屡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出口总额也由前几年的210亿元降至130亿元,导致巨大的损失。

(二)农业补贴政策应用不当制约发展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无节制地使用农业补贴政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贸易市场的自由化体制,对于国际农贸市场的自由化也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农业补贴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制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各国贸易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并通过市场来对农业资源利用率进行调节,以此让世界范围内的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农业补贴政策如果应用不当,不仅会干预到市场机制的公平性,也可能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阻碍农业资源在国际市场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农业补贴政策违背了贸易平等原则。从短期来看虽然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收益,降低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成本,但也影响到农业企业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其在市场调控中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补贴政策与自由市场原则也是不相容的。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础就是自由贸易,让市场具备自由交易的权利,以此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在自由市场中也允许政府对濒临失衡的市场进行调控,但是如果政府干预过度将直接影响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部分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业资源无法正常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自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萧条期。为了扭转世界经济的形势,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操控汇率,来使我国的人民币增值,以此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而一旦人民币汇率增加,必然会对我国的农业国家贸易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人民币汇率的提升会降低我国进口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反的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进口量,这样必然会起到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目的。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相同数额的货币可以买到数量更多的产品,对于农产品进口有利,但降低了农产品的进口额。如果人民币增值在百分之三十左右,那么农产品的进口量增值约为15%,而农产品进口额的下降值将高于15%。其次,我国货币的增值会提升农产品的价格,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利的,也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量。总体来看,人民币增值在提高进口量的同时抬高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进而削弱了我国在农业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这也表明,人民币汇率增加后我国加工型农产品的数量将增加,而在出口中第一、二类农产品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表示加工型农产品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四)农业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农业国际贸易中进口量较大的产品主要有大豆、大米等,而出口产品主要有园艺产品与水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特征,并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大部分为土地密集型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如烟草、油料、谷物等,很少有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我国的这种农产品出口结构与世界贸易中的总体结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并且不符合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出口的农业产品大部分只经过初级加工,经过深加工农产品的份额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及以上。从产品的价值来看,经过深加工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经过初级加工产品的价值,这样的不合理结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总量与质量。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我国的设备与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上述问题不仅增加了农业产品的加工成本,不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也让我国失去了很多参与平等化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

三、贸易平等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我国自入世后,在农业生产与贸易方面的理念正在逐渐转变,并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各地也在积极修订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检验等标准,以此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基于平等化原则来选择有效的农业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应对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积极应对贸易壁垒的战略

1.构建预警与反应机制。面对农业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各种壁垒,我国农业贸易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构建相关的预警与反应机制,通过互联网搜集并实时掌握国际市场的各种情报,尤其是关于贸易国制定与实行贸易壁垒的动态信息。农业贸易研究机构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外国的贸易壁垒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为农业企业与对外贸易管理部门提供参考。通过该预警与反应机制,首先可以了解贸易国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制定应对该国贸易壁垒的措施,以此维护平等化的贸易环境。在制定反贸易壁垒策略过程中,农业部门应该充分了解贸易国在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保障恰当的反制裁强度,这样不仅能够给贸易壁垒国一定的威慑,也不至于影响到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以较低的成本来遏制贸易国随意制定并实施贸易壁垒的行为。此外,农业贸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世贸咨询等方式,多搜集与贸易壁垒相关的信息,并实时掌握贸易国在法律法规、技术指标等方面的变化,构建贸易壁垒预警专家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反制裁策略。

2.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制定与农业国际贸易相关的标准,力求通过制度来避免国际市场上出现恶性贸易壁垒。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国际贸易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参与度不高,并且缺乏相应的意识,这与我国缺乏农业贸易方面的人才也有一定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多了解农业企业的情况,通过农业协会等渠道收集农业企业在贸易壁垒中造成的损失,及时汇总和整理农业企业的意志,并在制定农业国际贸易标准过程中体现出来。农业企业也需要及时更新贸易理念与产品加工技术,政府部门需要整合各级各类技术力量,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中的规则,以制定完善合理的反制裁策略来保护我国的本土农业。

(二)针对贸易国农业补贴的战略

1.在农业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农业产业面临着包括国外农业补贴政策在内的多种冲击,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机遇可以把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农业企业应该深入分析自身获得的权利,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以此保障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世贸组织规则中允许各国针对本国的贸易发展情况,制定不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农业补贴等支持政策,这就是绿箱政策。通过研究这些贸易规则,我们可以发现世贸成员国多通过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来支持农业,这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业贸易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目前的应用绿箱政策也很少,而国际贸易中有很多相关政策可以应用于我国的农业政策中。我国政府需要建立直接农业补助体系,给予低收入农民群体一定的保障,并逐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补助、农产品补贴等政策,各级政府需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国外农业补贴对其冲击最大的农产品或农业生产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补助措施。

2.在世贸农业谈判中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制定规范可行的绿箱政策标准,以此避免贸易国出现滥用农业补贴的行为,同时力求制定出让贸易国减少农业补贴的新规定。各贸易国应该基于世贸这个自由化的平台,制定对农业补贴政策有约束性的规则,在赋予发达国家可内控绿箱政策行为的同时,也需要让发达国家有权利通过限制进口农产品等方式,以此反制裁发达国家的绿箱政策行为。

3.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的农业国情加快构建适宜的农业补贴体制,以此遏制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等对我国农业贸易的限制。农业管理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农业市场规则,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整,对农产品进行严格控制与检验,建设系统的农业市场信息平台,以此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相关部门可以在基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降低农产品在深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税费负担,拓展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以此让农业产业获得更大的价值。

(三)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战略

从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一旦我国的货币汇率发生变化,必将对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带来很大的冲击。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会降低农产品的出口量,增加农产品的进口成本,阻碍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人民币汇率降低,也并不能说可以起到扭转进出口局面的作用。对于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而言,人民币贬值的作用是具有双面性的,这需要从市场需求以及时滞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我国货币贬值后,虽然出口到国外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应降低,但是国际市场的需求并不会立即增加,这样农产品的出口量也不可能迅速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时滞。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还与市场需求弹性有关,若进口农产品弹性需求的绝对值大于出口农产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那么汇率的降至有助于扭转当前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局势。反之,货币贬值对于农产品国家贸易是不利的。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来看,要降低汇率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这样政府只能通过保障稳定的汇率,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以此改善当前贸易逆差过大的形势。

(四)提升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

1.调整农产品结构,推动贸易的多元化发展。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或地区一度出现需求降低,这给我国的农业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加强与中东、南美等地的贸易往来,积极扩展国际市场,以规避进出口集中带来的风险。将小规模分散农业经营与大规模经营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运营实力,同时注重农业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并努力提高产品深加工技术、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以此应对跨国企业的垄断等行为。

2.我国农业企业需要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具有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以此应对贸易国扭曲市场贸易平等化的行为,保障公平的国际市场竞争。如果与贸易伙伴国的同类农产品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具有十分显著的竞争力,这就容易导致不平等的贸易市场格局,而贸易伙伴国会因此制定有利于其本国农业生产与运营企业的政策,即各种绿色壁垒,以此破坏已有的市场竞争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基于平等化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通过创新生产技术、更新企业运营理念等方式,力求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避免与贸易伙伴国在同类产品上出现正面竞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也有助于农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

四、结束语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8

(1)管理水平落后。

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工作,是物流行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管理体系系统性欠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才也相应缺乏。而且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行业基础设施及相关的配套设备明显不足。

(2)我国物流行业处于粗放型发展期。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尚小,各物流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很多物流企业只看重自己企业的利益,缺乏行业内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发展期,严重的制约了物流行业规模效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极其不利。

(3)物流企业税负较重。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物流行业普遍承担着非常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仓储部分的税务负担比较重,很多物流企业在南方的沿海地区设置了仓储点,可以为后期的运输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使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可物流企业较高的税务负担,导致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局面,甚至导致一部分物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亏损。

2国际物流发展对策

首先,要完善国际物流管理体系,使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优化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做好引导与调节的作用,对物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企业税负,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物流企业当中,使国际物流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其次,国际物流要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分散、混乱现象很明显,要加强建立并健全国际物流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小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物流企业转型,并在规模效应下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同时,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与国外物流企业的联系,从国际化的视角定位自身企业发展目标,对我国物流环节中的信息缺失、技术漏洞进行修正,改进方法、更新观念、改善我国国际物流的质量,逐步缩小与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为提升我国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分析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物流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必备的条件,国际物流的发展也给我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国际物流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物流模式水解贸易缺陷,拓展贸易渠道。

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国际物流使得国际贸易实现的过程进行了统一与整合,并通过与各地的政策法规有效结合,将各种干扰因素排除,进而使贸易活动过程中的阻力得到有效地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应用信息化及自动化技术,提高了物流的工作效率,而高效的物流运转形式也使国际贸易运输困难的程度得到了降低工,给国际贸易往架起了高速畅通的桥梁,从而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不同的国家交通的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层次参差不齐,国际物流形式的丰富能够适应陆路、航空、航海等不同的的交通运输环境,其运输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运输环境对物流的形式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开展。高效的国际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国家和地区基础建设水平较低和发展不高的经济状况的制约,也使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运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除,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国际物流提升了国际贸易效率。

各项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均需要有效的语言沟通,从而确保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完成交易。整个贸易活动过程当中,国际物流则成为各国家各地区贸易活动的有效衔接,避免了贸易乱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向着规范化发展。国际物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并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操作的流程,做到每个步骤都能够有章可循,例如检验程序、设备使用等,通过条形码等先进的进术可以辨别货物真伪,加强了货物管理的可行性。现代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物流进行了革新,迅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而国际物流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逐步形成了国际物流秩序,能够加快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阻碍明显降低,不断提高的物流技术,也使货物运输变得高效而快捷,运输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成本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减少,既简化了操作程序,也提高了国际物流质量,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双方获取了更多的时间,提升了贸易量及贸易频率,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国际物流提高了国际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主要为国际贸易提供中间服务,而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国际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畴极其繁杂,大量的货物交易,使得资源流动、全球化的资本转移,国际贸易也成为了信息源。国际物流在运输形式、设施方面的丰富,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物流模式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科学的不断推动下,国际物流不再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中间环节,透过国际物流的运输,还能够挖掘更高的经济价值。国际物流通过建设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对各种贸易信息及物流信息可以进行全方面的的收集与整理,从而形成综合的物流信息数据,方便了货物信息的检索,为各项资源的查询提供了方便。国际物流质量的提高,使得各贸易国之间的距离由运输条件的改善被拉近了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丰富的数据库又使各贸易国之间的信息距离更近,提高了贸易国之间的交流。国际物流可以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再根据信息数据资料,为国际贸易匹配最优的运输方式,设计最佳的运输路线,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周期,也提升了国际贸易的频率。其中,国际物流最优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为国际贸易排除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了物流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国际贸易的顺畅。通过现代化国际物流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质量,推动了国际贸易速度及质量的双向提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