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研究

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研究

摘要:

中国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中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师资力量和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提升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水平,还需要从更新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等角度加以完善。

关键词:

信息化;中职教育;农村地区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带动城市化,破解制约中国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和城镇化的统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抉择。然而,中国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中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师资力量和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提升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水平,还需要从更新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等角度加以完善。

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顺应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潜在趋势

第一,提高对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国偏远地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机遇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部署,为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因此,要以落实纲要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对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虽然落后地区城市化过程不断推进,但是农村人口仍然高于城市人口,农村学校仍然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农村地区恰恰是信息化教育的薄弱环节。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村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关系着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着整个农村教育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进展。第二,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新生物,它的目的是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广大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它存在的形式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而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方面短时间并不一定非常显著。由于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期,许多传统观念和认识都面临着现实的考验。一方面,以成绩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和“照本宣科”的灌输方式是传统教育的精华部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农村学子得以跳出农门,获得了更多的深造机会,深受学子青睐。另一方面,作为推动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助力器,学校、教师、家长对信息化教育所能带来的学生成绩的提高持怀疑态度,这让偏远农村地区本来就十分薄弱的信息化基础更加脆弱。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对新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认知,在授课教师以信息化方式教学时,往往关注的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图像本事,这样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第三,努力坚持人本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法和结果的重要因素。”[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仅能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推动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首先,要开发学生潜能。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使农村中职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开发了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因此,在推动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个人,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舞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传统思维的改变,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使教师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接受,这样才能是教育信息化发挥较大作用,真正使信息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再次,要尊重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处在性格的塑造阶段,各方面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对体育较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情有独钟,绝不能坚持以“成绩为纲”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与劣。

三、合理建设师资队伍,满足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现实需要

第一,加大农村中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首要因素,在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书本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信息传递知识,使农村学生打开走向城市的大门。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调研发现,在的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地区,定期组织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非常少,大多数培训都是流于形式,一年最多一次,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进行过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这一部分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在教师的培训力度上要加强。其次,要重点培训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对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大的积极性。对那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原则上鼓励参加培训,但不做硬性要求,以减少他们的教学负担。

第二,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效果。首先,要改进培训内容。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2]其次,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主要包括讲授型学习、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远程互联网教学等,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授课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和学员交流,在课下也可以通过邮箱、QQ、留言板等方式交流,把信息化教学全领域运用到教学上,使受训教师感受到实惠和帮助。此外,还要注重信息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把信息化教育全面贯彻到学科内容中,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即保证信息化教育方式的全面运用,也保证了学生考试成绩的稳定提高。

第三,建立相关考核机制,保证培训质量。农村中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信息化教育方式能深入教学,使偏远地区农村中职学生共享均等的教育条件,关键还是要靠教师。针对教师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内容,各级学校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各项措施,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首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评,加强督导检查。其次,教育局可以定期举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运用能力比赛,对能把教学课件、信息资源等充分运用到教学、表现较为优秀的教师给于奖励,并将其授课的课件下达各级学校学习。再次,相关政府领导和校级领导部门可以不定期到教室听课指导,努力使每一位学科教师将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入贯彻到教学中去。

作者:左强 单位:信阳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J].课程.教学.教法,1998(10):56-58

[2]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