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思考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思考

【摘要】语文高效课堂的发展方向得到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一些共识,也有疑义,完成对疑义的追问和辩驳,即为进步。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疑义追问

一、基本共识

1.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

2.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疑义追问

1.前提追问:集体备课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焦点一:方向选择上是个性化读解为主还是标本性的考核为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细加咀嚼教师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创作此文时一定深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春》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篇图画都是与一首古典诗歌相照应的:春草图中的小草应当就是韩愈眼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春花图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相契合;春风带给人的当然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受;而春雨滋润万物的绵密轻盈、无声无息,自然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意韵相通。教师如果没有一定古典诗词阅读量的支撑,对《春》自然无法准确解读,当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很好的领悟《春》的美好、精妙了。焦点二:重难点把握上让位于教参的专家把脉还是让位于学生的学情?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往事依依》如果按照教参的解读设置课堂教学,那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很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薄。

2.过程追问:是多媒体的格式化呈示还是人人、人本对话取向?困惑一:多媒体的程序化操作模式会不会异化语文的完整性和内在美?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精讲精练,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中。笔者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尝试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象,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的自然知识都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于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困惑二:多媒体的大容量是不是高效课堂的显著标志?《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随文识字,不要过于集中,很多生字和新词可以通过学生多次在不同的语境中复现,慢慢掌握。记得魏书生老师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运用是否恰当,初看很简单,但学生学一个能掌握一个,效果很好。

3.结果追问:是满足于对方法的把握还是致力于对人性的认识?焦点一:知识的广度和意义的深度的比例究竟如何把握?广度论者认为,初中语文以打基础为主,不是说对意义的追问就不重要,而是知识的广度更重要,一个连古文使动用法都不知道的同学能读懂古文吗?深度论者认为没有灵魂的知识者纯粹是行尸走肉,如果长期惯性地陷入知识圈中,形成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即便有许多知识,也不过是“有脚的书橱”罢了。笔者偏向于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即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大致确定为7∶3,否则容易导致浮夸的学风和形式主义的世风,这个恶性循环万万要注意!很多时候,我只是通过各种间接的途径认识到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动人的,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丝毫地产生那种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瞬间阅读冲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真正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焦点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把握?有人认为它是交际的工具,也有人说它是人性的展示平台。其实它是两者的统一,一方面,良好的风度和素养要靠工具性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工具只是人文手里的工具,如果是非人文的,如操纵舆论的雷人雷语,那就另当别论了。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并严格按照其要求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还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再次,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除了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泳燚.看云识天气(第6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32.

作者:陈青松 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洋河分校